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骁武(驍武)
(1).勇猛威武。后汉书·吕布传:“ 吕布 字 奉先 , 五原 九原 人也。以弓马驍武给 并州 。”隋书·郭衍传:“ 衍 少驍武,善骑射。”新五代史·吴世家论:“ 行密 ( 杨行密 )起於盗贼,其下皆驍武雄暴,而乐为之用者,以此也。”
(2).勇猛威武的人。《花城》1981年第2期:“在这个骁武统治的雄邦里,受到竭诚拥戴的全是强悍骁勇的精英。”
《漢語大詞典》:虎螭
虎与龙。比喻勇猛威武。文选·班固〈典引〉:“虎螭其师,革灭天邑。” 吕延济 注:“螭,龙也。言其兵猛如虎,威如龙也。” 清 梅曾亮 《朝议大夫台湾知府盖君墓志铭》:“昼趣尔耕,朝扬其麾,饱德飫义,奋如虎螭。”
分類:勇猛威武
《漢語大詞典》:豪武
(1).英勇威武。 元乃贤 《答禄将军射虎行》:“弯弓走马出东门,倾城来看夸豪武。”
(2).强横勇武。 明 沈德符 《敝帚轩剩语补遗·献县盗鬼》:“ 江 初令 吴江 ,与乡绅之豪武者不叶,遂遭谤书调去。”
《漢語大詞典》:骁猛(驍猛)
勇敢威武。后汉书·乌桓鲜卑传论:“ 石槐 驍猛,尽有单于之地。” 宋 张耒 《汉世祖光武皇帝庙记》:“英伟之度屈于礼乐,驍猛之气束于儒学。”明史·张士诚传:“ 士诚 故有勇胜军号‘十条龙’者,皆驍猛善鬭。”
分類:勇敢威武
《國語辭典》:搊搜  拼音:chōu sōu
1.勇猛。《董西厢》卷二:「细端详,见法聪生得搊搜相:刁厥精神,跷蹊模样。」宋元《戏文辑佚。陈巡检梅岭失妻》:「君今闻非别崇缠,左道术,名申公,属坤兑,狝猴状,搊搜脸。」也作「搊飕」、「邹搜」。
2.凶狠。元。秦𥳑夫《赵礼让肥》第三折:「我是个杀人放火搊搜汉,则他这孝心肠感动我这铁心肠。」
3.顽固。《董西厢》卷三:「老夫人做事搊搜相,做个老人家说谎。」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一折:「你个呆老子,畅好是忒搊搜。」也作「搊瘦」。
《国语辞典》:虎眉  拼音:hǔ méi
眉形似虎,形容相貌威武。唐。李颀〈送陈章甫〉诗:「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分类:相貌威武
《國語辭典》:璜璜  拼音:huáng huáng
光明盛大的样子。汉。扬雄《法言。潜叹》:「荒荒圣德,远人咸慕,上也;武义璜璜,兵征四方,次也。」
分類:威武
《國語辭典》:洸洸  拼音:guāng guāng
威武、果毅的样子。《诗经。大雅。江汉》:「江汉汤汤,武夫洸洸。」唐。白居易汉高皇帝斩白蛇赋〉:「天威煌煌,神武洸洸。」
《國語辭典》:洸洸  拼音:huǎng huǎng
形容水盛大的样子。《荀子。宥坐》:「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
《漢語大詞典》:洸洸
(1).犹浩浩。荀子·宥坐:“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 杨倞 注:“洸,读为滉。滉,水至之貌。” 唐 皮日休 《移成均博士书》:“足下出文閫,生学世,业精前古,言高当今。洸洸乎,洋洋乎,为诸生之蓍龟,作后来之绵蕝。”
(2).盛貌。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十三:“公( 黄翼升 )忠忱耿耿,战绩洸洸。”
分類:盛貌
《漢語大詞典》:武气(武氣)
(1).士气。军队战斗的精神、意志。 明 张居正 《答四川总兵刘草塘书》:“又见近日武气不振,故每每曲为保护奬率。”
(2).威武的神气。《初刻拍案惊奇》卷四:“ 程元玉 抬头看时,却是三十来岁的模样,面颜也儘标緻,只是装束气质,带些武气,却是雄纠纠的。”
(3).方言。粗气,怒气。 沙汀 《催粮》:“然而正在这个时候, 柯胡子 大声武气走过来了。” 西戎 《纠纷》:“ 张老五 心里说:‘我又不是反革命,敢给我戴上这顶帽子’,想着也来了气,把烟袋锅子往地上一摔,指着 梅梅 ,大气武气说道。”
《漢語大詞典》:虓武
勇猛威武。 唐 陈子昂 《谏雅州讨生羌书》:“国家往以 薛仁贵 、 郭待封 为虓武之将,屠十万众於 大非之川 ,一甲不归。” 宋 范成大 《讲武城》诗:“ 阿瞒 虓武盖 刘孙 ,千古还将鬼蜮论。”
《漢語大詞典》:衔威(銜威)
谓充满威武之气。 南朝 梁 江淹 《横吹赋》:“铁马烦而人耸色,綵旄耀而士衔威。”
分類:充满威武
《漢語大詞典》:武声(武聲)
(1).谓慷慨雄壮的声音。
(2).威武的名声。三国志·魏志·陈矫传:“若蒙救援,使为外藩,则 吴 人剉谋, 徐方 永安,武声远震,仁爱滂流。”
(3).指 周武王 时的音乐。新唐书·杨收传:“止!如子之言,少商, 武 弦也。且 文 世安得 武 声乎?”
《漢語大詞典》:武厉(武厲)
威武勇猛。《楚辞·天问》:“何壮武厉,能流厥严?”
《漢語大詞典》:炎耀(炎燿)
火势炽烈。比喻军容威武。《宋书·乐志四》:“观兵扬炎燿,厉锋整封疆。”
《漢語大詞典》:英阵(英陣)
谓英勇威武的军旅。 南朝 宋 谢灵运 《宋武帝诔》:“旧 晋 中微,伪 楚 籍衅。躡彼潜机,整此英阵。”
《漢語大詞典》:犦槊
亦作“ 犦槊 ”。 古代仪仗之一种。刻有犦牛形,以示威武。 唐 杨巨源 《和田仆射子弟荣拜金吾》:“五侯恩泽不同年,叔姪朱门犦矟连。”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二:“礼官曰:‘犦矟,棒也。’以黄金涂末,执之以扈蹕……犦矟末刻牛,以黄金饰之。”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二:“三岁则又合祭天地於南郊,备六引勘箭鸡竿肆眚,列八宝犦槊象引犒赏诸军,皆后世之制。”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犦槊:“予按尔雅:‘犦牛,犎牛也。’此兽抵触百兽,无敢当者。故金吾仗刻犦牛於槊首,以碧油囊笼之……今金吾仗以犦槊为第一队,则是犦槊云者,刻犎牛於槊首也。”参阅文献通考·王礼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