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韵府拾遗 豪韵》:姓陶
孟郊秋怀诗:清诗既名朓,金菊亦姓陶。
《漢語大詞典》:豪姓
指豪门大族。后汉书·党锢传·苑康:“﹝ 苑康 ﹞迁 太山 太守。郡内豪姓多不法, 康 至,奋威怒,施严令,莫有干犯者。”魏书·李苗传:“於时 萧衍 巴西 民 何难尉 等豪姓,相率请讨 巴 蜀 之间。” 宋 江休复 《江邻几杂志》:“ 赵韩王 客 长安 ,购 唐太宗 骨葬 昭陵 下,一豪姓畜脑骨,比求得甚艰。”
《國語辭典》:复姓(復姓)  拼音:fù xìng
改姓者恢复其本姓。《三国志。卷四三。蜀书。黄李吕马王张传。马忠》:「马忠字德信,巴西阆中人也。少养外家,姓狐,名笃,后乃复姓,改名忠。」《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乃打通状到礼部,复姓不复名,改名不改姓,叫做『范承信』。」
《國語辭典》:复姓(複姓)  拼音:fù xìng
由二字或二字以上结合而成的姓。如诸葛、司马、司徒、欧阳等。也作「覆姓」。
《漢語大詞典》:氏姓
(1).氏与姓。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 孔颖达 疏:“人臣有大功者,天子封为国君,又赐之以姓,诸侯以国为氏,言其得封又得姓,兼受之也。”国语·周语下:“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閒之,故亡其氏姓,踣毙不振,絶后无主,湮替隶圉。”
(2).指姓。后汉书·乌桓传:“氏姓无常,以大人健者名字为姓。”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亦有氏姓本复,减省从单,或去‘万纽’而留‘于’,或止存‘狄’而除‘厙’。” 鲁迅 《热风·不懂的音译》:“但于外国人的氏姓上定要加一个《百家姓》里所有的字,却几乎成了现在译界的常习。”
(3).谓宗族谱系。新唐书·李守素传:“通氏姓学,世号‘肉谱’。”
《漢語大詞典》:群姓
百官万民。礼记·祭法:“王为羣姓立社曰大社。” 孔颖达 疏:“羣姓,谓百官以下及兆民。言羣姓者,包百官也。”
分類:百官万民
《國語辭典》:姓族  拼音:xìng zú
有名望的大族。《后汉书。卷四三。朱晖传》:「臣闻汉家旧典,置侍中、中常侍各一人,省尚书事,黄门侍郎一人,传发书奏,皆用姓族。」
《國語辭典》:外姓  拼音:wài xìng
异姓。《左传。宣公十二年》:「其君之举也,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儒林外史》第六回:「宗嗣大事,我们外姓如何做得主?」
《骈字类编》:七姓
左传:瑕禽曰:昔平王东迁,吾七姓从王,牲用备具。王赖之,而赐之骍旄之盟,曰:世世无失职。
又同盟于亳,载书曰:或间兹命,司慎、司盟,名山名川,群神群祀,先王先公,七姓十二国之祖,明神殛之 后汉书西南夷传:高祖为汉王,发夷人还伐三秦之地。既定,乃遣还巴中,复其渠帅罗、朴、督、鄂、度、夕、龚七姓,不输租赋,馀户乃岁入賨钱,口四十。唐书高俭传:诏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卢泽、卢辅,清河雀宗伯崔元孙,前燕博陵崔懿,晋赵郡李楷,凡七姓十家,不得自为昏。
《韵府拾遗 侵韵》:姓任
黄庭坚诗:欲赠溪公谁姓任。注:任公为大钩钓鱼。
《漢語大詞典》:贱姓(賤姓)
谦称己姓。儒林外史第十七回:“小弟贱姓 匡 ,字 超人 。”儿女英雄传第七回:“我贱姓 王 。”
分類:谦称
《骈字类编》:六姓
晋书庾亮传:前后二汉,咸以抑后党安,进婚族危。向使西京七族,东京六姓,皆非姻族,各以平进,纵不悉全,决不尽败。又唐书刘晏传:晏兄暹,暹孙潼,拜昭义节度使,徙河东 徙西川。时李福讨南诏,兵不利。潼至,填以恩信,蛮皆如约。六姓蛮持两端,为南诏间候。潼出兵袭击,俘五千人。南诏大惧,自是不敢犯边。 宋史泸州徼外羌夷传:晏子距汉地绝近,犹有淯井之阻,斧望个恕近纳溪,以舟下泸,不过半日,二酋浸强大,擅劫晏州山外六姓及纳溪二十四姓生夷。
《漢語大詞典》:别姓
(1).其他族姓。孔丛子·独治:“臣之家哭 子氏 之别姓於 弗父 之庙,哭 孔氏 则於夫子之庙。”
(2).分建族姓。史记·周本纪:“封 弃 於 邰 ,号曰 后稷 ,别姓 姬氏 。”
分類:族姓
《漢語大詞典》:上姓
(1).大姓,指望族的姓氏。新唐书·儒学传中·柳冲:“故 江左 定氏族,凡郡上姓第一,则为右姓。”
(2).问人姓氏的敬词,犹言贵姓。儿女英雄传第五回:“请问:尊客上姓,仙乡那里?”
《漢語大詞典》:诸姓(諸姓)
(1).众子孙。 唐 李商隐 《安平公诗》:“ 陈留 阮 家诸姓秀,邐迤出拜何駢罗。” 冯浩 笺注:“ 郑氏 註礼记,姓者子姓,谓众孙也。此曰 阮 家诸子孙耳。”
(2).指古代少数民族各种姓。新唐书·回鹘传下:“后 突厥 衰, 夷男 反攻 頡利 ,弱之,於是诸姓多叛 頡利 ,归之者共推为主, 夷男 不敢当。”
(3).别的姓氏。太平广记卷二二引 唐 陈翰 《异闻集·僕僕先生》:“有姓 崔 者,亦云名 崔 ;有姓 杜 者,亦云名 杜 。其诸姓亦尔。”
《國語辭典》:种姓(種姓)  拼音:zhǒng xìng
1.宗族。《史记。卷一一○。匈奴传》:「父子兄弟死,取其妻妻之,恶种姓之失也。」
2.一种明显区分社会阶级的制度。以印度为例,最初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及首陀罗四大种姓。种姓间因阶级分明,所以不能交往、通婚。
3.佛教用语。指造成众生在修行道上最终成就不同的根性。也称为「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