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常州府无锡人,字敬之。正统四年进士。授行人,擢御史。土木之变,督兵紫荆关。后出为湖广佥事。有《蓬庵集》、《观光集》、《纪行集》。
梁溪诗钞
成始终(1403年-1463),字敬之,号澹庵,直隶常州府无锡县人,明正统四年己未,登进士,授行人,擢御史。土木之变,督兵紫金关,升任湖广按察佥事。以戆直忤当道,乞归。筑室金匮山旁,以读书自娱。好为诗,近体尤工,有《澹轩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敬之,无锡人。正统己未进士,河南道御史出为湖广按察佥事有蓬庵观光纪行等集
明诗纪事·乙签·卷十七
始终字敬之,无锡人。正统己未进士,除御史,出为湖广按察佥事。有《蓬庵》、《观光》、《纪行》等集。
维基
成始终(1403年—?),字敬之,直隶常州府无锡县人。应天府乡试第三十六名。正统四年(1439年)己未科进士,授行人司行人,升监察御史。土木之变期间,督兵紫荆关,守要害地。累官湖广佥事。
《国语辞典》:金玉君子  拼音:jīn yù jūn zǐ
形容持节耿直,始终不变,刚坚如金石的君子。《宋史。卷三四一。傅尧俞传》:「元祐四年,拜中书侍郎。六年,卒,年六十八。哲宗与太皇太后哭临之。太皇太后语辅臣曰:『傅侍郎清直一节,始终不变,金玉君子也。方倚以相,遽至是乎。』」
《国语辞典》:一个劲儿(一个劲儿)  拼音:yī ge jìn ér
1.始终一致。如:「他对人总是一个劲儿的好。」
2.坚持不懈,连续而行。如:「别一个劲儿的催我了。」
《国语辞典》:一贯原理(一贯原理)  拼音:yī guàn yuán lǐ
1.始终不变的法则。
2.每一企业个体所决定采用的各项原理原则、方法、基础、期间等,在前后期应相一致,以避免改变方法而使资料缺乏共同比较标准,失却比较价值。
《漢語大詞典》:堆栈指示器
又称“堆栈指针”。在堆栈操作中,始终指示栈顶单元位置的地址寄存器。数据存入堆栈或从堆栈取出数据时,堆栈指示器的内容会作为堆栈操作指令执行过程的一部分而自动增量或减量。
《國語辭典》:平行线(平行線)  拼音:píng xíng xiàn
数学上指一平面上有二直线,同时垂直于一直线,则此二直线称为「平行线」。
《漢語大詞典》:谨终如始(謹終如始)
谓谨慎小心、始终一致。 宋 楼钥 《签书枢密院事致仕赠资政殿学士正惠林公神道碑》:“心与天通,动有阴相,谨终如始,视险若夷。”亦作“ 谨终慎始 ”。 明 解缙 《瑞应歌辞序》:“谦恭抑畏,谨终慎始,巍巍蔼蔼,不可悉记。”
《漢語大詞典》:敬终慎始(敬終慎始)
谓处事、为人始终谨慎。语出礼记·表记:“事君慎始而敬终”。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康法朗:“敬终慎始,研覈微章。”
《漢語大詞典》:磨砻浸灌(磨礱浸灌)
亦作“ 磨礲浸灌 ”。 切磋浸染。形容勤学苦练,始终不懈。 唐 韩愈 《考功员外卢君墓铭》:“君时始任戴冠,通,与其羣日讲説 周公 、 孔子 ,以相磨礱浸灌,婆娑嬉游,未有捨所为为人意。” 宋 曾巩 《刘伯声墓志铭》:“余与 伯声 皆罕与人接,得顓意以学问磨礲浸灌为事。” 宋 陆游 《〈吕居仁集〉序》:“仕愈躓,学愈进,因以其暇尽交天下名士,其讲习探讨,磨礱浸灌,不极其源不止。” 金 王若虚 《送吕鹏举赴试序》:“予既因 士衡 以得子,子其因予而求识 士衡 ,復因 士衡 求吾师友门人之凡未识者,磨礱浸灌,以益其高而极其远,至於大有成焉。”
《漢語大詞典》: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喻正义始终压倒邪恶。 杨成武 《层层火阵烧野牛》:“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粉碎 日 寇‘驻屯清剿’的斗争中, 冀中 人民的天才创造--地道战,大显神威。”《人民日报》1952.4.7:“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各国爱好和平人民的坚决行动,完全有可能阻止帝国主义为毁灭人类而准备的新的战争的爆发。”
始终心要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唐荆溪述。明三谛为天然之性德,众生迷于三谛而生三惑,依于三观而破三惑,破三惑以成三智,依三智而證三德之心要始终。宋净岳有科文,从义有注,各为一卷。
【佛学次第统编】
荆溪大师始终心要曰:「夫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谛者,统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举一即三,非前后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悲夫!秘藏不显,盖三惑之所覆也。故无明翳乎法性,尘沙障乎化导,见思阻乎空寂,然兹三惑,乃体上之虚妄也。于是大觉慈尊,喟然叹曰:「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但以众生妄想,不自證得,莫之能返也。」由是立乎三观,破乎三惑,證乎三智,成乎三德。空观者,破见思惑,證一切智,成般若德,假观者,破尘沙惑,證道种智,成解脱德。中观者,破无明惑,證一切种智,成法身德。然兹三观,三智,三德,非各别,非异时也。天然之理,具诸法故。然此三谛性之自尔,迷兹三谛,转成三惑。惑破藉乎三观,观成證乎三智,智成成乎三德,从因至果,非渐修也。说之次第,理非次第,大纲如此,纲目可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