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8,分18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大圣妙吉祥
大圣妙吉祥菩萨说除灾教令法轮
大圣妙吉祥菩萨秘密八字陀罗尼修行曼荼罗次第仪轨法
元妙
五妙
五妙音乐
五妙欲
五妙境界乐
六妙行
六妙门
六妙法门
中道妙观
正法妙心
本因妙
佛类词典(续上)
大寂静妙三摩地大圣妙吉祥
大圣妙吉祥菩萨说除灾教令法轮
大圣妙吉祥菩萨秘密八字陀罗尼修行曼荼罗次第仪轨法
元妙
五妙
五妙音乐
五妙欲
五妙境界乐
六妙行
六妙门
六妙法门
中道妙观
正法妙心
本因妙
大寂静妙三摩地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大寂定)
(术语)(参见:大寂定)
大寂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或曰大寂室三昧。或曰大寂静妙三摩地。如来所入之禅定也。离一切散动,究竟寂静。谓之大寂。梵语曰三昧或三摩地,译为定。如来会曰:「世尊今日入大寂定,行如来行。」旧译仁王经上曰:「初年月八日,方坐十地入大寂室三昧。」新译仁王经上曰:「尔时世尊,初年月八日,入大寂静妙三摩地。」涅槃经三十曰:「我于此间娑罗双树入大寂定,大寂定者名大涅槃。」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大寂定三昧,或大寂静妙三摩地,即如来所入的禅定,因此禅定脱离一切的散动,究竟而寂静,故名大寂。
(术语)或曰大寂室三昧。或曰大寂静妙三摩地。如来所入之禅定也。离一切散动,究竟寂静。谓之大寂。梵语曰三昧或三摩地,译为定。如来会曰:「世尊今日入大寂定,行如来行。」旧译仁王经上曰:「初年月八日,方坐十地入大寂室三昧。」新译仁王经上曰:「尔时世尊,初年月八日,入大寂静妙三摩地。」涅槃经三十曰:「我于此间娑罗双树入大寂定,大寂定者名大涅槃。」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大寂定三昧,或大寂静妙三摩地,即如来所入的禅定,因此禅定脱离一切的散动,究竟而寂静,故名大寂。
大圣妙吉祥
【佛学大辞典】
(菩萨)梵语曼殊室利。译为妙吉祥。旧称文殊菩萨。
(菩萨)梵语曼殊室利。译为妙吉祥。旧称文殊菩萨。
大圣妙吉祥菩萨说除灾教令法轮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失译。
(经名)一卷,失译。
大圣妙吉祥菩萨秘密八字陀罗尼修行曼荼罗次第仪轨法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菩提使译。说八字文殊之修法。
(经名)一卷,唐菩提使译。说八字文殊之修法。
元妙
【佛学大辞典】
(术语)涅槃之觉体,本来不可思议,故谓之元妙。楞严经六曰:「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吴兴云:「真觉之性,譬如大海,澄湛圆融,此喻寂而常照也。复牒圆澄所喻之觉,示其本来,照而常寂,故曰元妙。」
【佛学常见辞汇】
涅槃的觉体,本来不可思议,故称元妙。
(术语)涅槃之觉体,本来不可思议,故谓之元妙。楞严经六曰:「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吴兴云:「真觉之性,譬如大海,澄湛圆融,此喻寂而常照也。复牒圆澄所喻之觉,示其本来,照而常寂,故曰元妙。」
【佛学常见辞汇】
涅槃的觉体,本来不可思议,故称元妙。
五妙
【佛学大辞典】
(术语)色声香味触五境之净妙者。就极乐之境界言之。观无量寿经曰:「彼国土极妙乐事。」往生要集上末明极乐之十乐,中曰:「第四五妙境界乐。」【又】五妙欲之略。
(术语)色声香味触五境之净妙者。就极乐之境界言之。观无量寿经曰:「彼国土极妙乐事。」往生要集上末明极乐之十乐,中曰:「第四五妙境界乐。」【又】五妙欲之略。
五妙音乐
【佛学大辞典】
(杂语)言宫商角徵羽之五音,极其妙也。往生要集上本曰:「五妙音乐,顿绝听闻。」
(杂语)言宫商角徵羽之五音,极其妙也。往生要集上本曰:「五妙音乐,顿绝听闻。」
五妙欲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有漏之色声香味触五境,其自性虽苦不净,然凡夫之欲心则感为妙乐也。
(术语)有漏之色声香味触五境,其自性虽苦不净,然凡夫之欲心则感为妙乐也。
五妙境界乐
【佛学大辞典】
(术语)往生要集所说十乐之第四。言极乐之色声等五种境界极其妙乐也。
(术语)往生要集所说十乐之第四。言极乐之色声等五种境界极其妙乐也。
六妙行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六行观同。
(名数)与六行观同。
六妙门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入真理之涅槃有六门。(参见:妙门)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数息门,善调身息,数息自一至十,以摄乱心。是为入定之要。故以数息为妙门。二随门,细心依息,知入知出,谓为随息。若强存数,则有起念之失,故宜放数息而修随息。入时知入,出时知出,长短冷暖皆悉知之。由是诸禅自发,以随为妙门也。三止门,息心静虑名之为止,行者虽依随息而心安明净,然若心依于随,则有起想之乱,故宜舍随而修止。凝心寂虑,心无波动,则诸禅定将自开发,是以止为门也。四观门,分别权析之心,名为观,行者虽因止而證诸禅定,然解慧未发,无明之心,味著诸定。故宜观心分明,知五阴之虚诳,破四颠倒及我等之十六知见。颠倒既无,则无漏之方便因此开发。故以观为门。五还门,转心返照,名为还。行者虽修观照,然若计我能观照而破颠倒,则为计我之惑,反与外道同,故当转心而反照能观之心。若知能观之心,虚诳无实,即附观执我之倒自亡,而无漏之方便智,自然而朗,故以还为门。六净门,心无所依,妄波不起,名为净。行者修还时,虽能破能观之倒心。然未发真明之无漏智,由住于无能所,即是一个受念,故使心智秽浊。若觉知之已,不住不著,泯然清净,则真明因此开发,即断三界之结,證三乘之道。是以净为门也。此六通称为妙门者,以其次第相通,而至于真妙之涅槃故也。见六妙法门,法界次第上之下。
【佛学常见辞汇】
一、数息门,即善调身息,数息一至十,以摄乱心。二、随门,即不加勉强,随呼吸之长短,入时知入,出时知出,长短冷暖,皆悉知之。三、止门,即息心静虑,心安明净,毫无波动。四、观门,即要观心分明,知五阴之虚妄,破四颠倒及我等之十六知见。五、还门,即转心返照能观的心,知能观的心是虚妄无实。六、净门,即心无所依,妄念不起,不住不著,洞然清净。此六者因其次第相通,能到达真妙之涅槃,故名六妙门。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妙名涅槃,门名能通,修此六法,则能通至涅槃,故名六妙门。前三是定,后三是慧,定爱慧策,能发真明,出离生死。」
一、数息门 数息者,修行之人,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盖欲界众生,心多驰动,粗散难摄,故须数息,制其散乱,是为入定之要,故以数息为初门也。
二、随息门 随息者,细心依随息之出入,住而不散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数息,心暂得住,而禅定未发,苦犹存数,则有起念之失,故须舍数修随。心随于息,入时知入,出时知出,长短冷煖,悉皆知之,心安明净。禅定自发,故以随为门也。
三、止门 止者,摄心静虑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随息,心安明静,而定犹末发。若心依随,则微有起想之乱。苟欲澄净安隐,莫若于止。故次舍随修止,凝心寂虑,禅定自发,故以止为门也。
四、观门 观者分别观察之心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止,證诸禅定,而解慧未发。若心住定,则有味著之失。是故不著于止,起观分别,则无漏方便,因此开发,故以观为门也。
五、还门 还者转心返照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观,分别观察,而真明未发。即当舍观修还,反照能观之心,念念皆不可得,不加功力,任运返本还源,故以还为门也。
六、净门 净者心无所依,不起妄想分别之垢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还,而真明犹未能发。即当舍还修净,净心成就,即发三乘圣道,故以净为门也。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妙名涅槃,门名能通。修此六法,则能通至涅槃,故名六妙门。前三是定,后三是慧。定爱慧策,能发真明,出离生死。(梵语涅槃,华言灭度。定爱慧策者,爱谓爱乐于禅,策谓策进真行也。真明者,真性之明也。)
〔一、数息门〕,数息者,修行之人,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盖欲界众生,心多驰动,粗散难摄,故须数息制其散乱,是为入定之要,故以数息为初门也。
〔二、随息门〕,随息者,细心依随息之出入,住而不散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数息,心暂得住,而禅定未发。若犹存数,则有起念之失,故须舍数修随。心随于息,入时知入,出时知出,心安明净,禅定自发。故以随为门也。
〔三、止门〕,止者,摄心静虑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随息,心安明静,而定犹未发。若心依随,则微有起想之乱,苟欲澄渟安隐,莫若于止。故次舍随修止,凝心寂虑,禅定自发,故以止为门也。
〔四、观门〕,观者,分别观察之心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止,證诸禅定,而解慧未发,若心住定,则有味著之失。是故不著于止,起观分别,则无漏方便,因此开发,故以观为门也。(无漏方便者,漏谓因见、思惑,漏落生死也。将断此惑而證无生,故名无漏方便。)
〔五、还门〕,还者,转心反照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观分别观察,而真明未发,即当舍观修还,反照能观之心,念念皆不可得,不加功力,任运返本还源,故以还为门也。
〔六、净门〕,净者,心无所依,不起妄想分别之垢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还,而真明犹未能发,即当舍还修净,净心成就,即发三乘圣道,故以净为门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名数)入真理之涅槃有六门。(参见:妙门)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数息门,善调身息,数息自一至十,以摄乱心。是为入定之要。故以数息为妙门。二随门,细心依息,知入知出,谓为随息。若强存数,则有起念之失,故宜放数息而修随息。入时知入,出时知出,长短冷暖皆悉知之。由是诸禅自发,以随为妙门也。三止门,息心静虑名之为止,行者虽依随息而心安明净,然若心依于随,则有起想之乱,故宜舍随而修止。凝心寂虑,心无波动,则诸禅定将自开发,是以止为门也。四观门,分别权析之心,名为观,行者虽因止而證诸禅定,然解慧未发,无明之心,味著诸定。故宜观心分明,知五阴之虚诳,破四颠倒及我等之十六知见。颠倒既无,则无漏之方便因此开发。故以观为门。五还门,转心返照,名为还。行者虽修观照,然若计我能观照而破颠倒,则为计我之惑,反与外道同,故当转心而反照能观之心。若知能观之心,虚诳无实,即附观执我之倒自亡,而无漏之方便智,自然而朗,故以还为门。六净门,心无所依,妄波不起,名为净。行者修还时,虽能破能观之倒心。然未发真明之无漏智,由住于无能所,即是一个受念,故使心智秽浊。若觉知之已,不住不著,泯然清净,则真明因此开发,即断三界之结,證三乘之道。是以净为门也。此六通称为妙门者,以其次第相通,而至于真妙之涅槃故也。见六妙法门,法界次第上之下。
【佛学常见辞汇】
一、数息门,即善调身息,数息一至十,以摄乱心。二、随门,即不加勉强,随呼吸之长短,入时知入,出时知出,长短冷暖,皆悉知之。三、止门,即息心静虑,心安明净,毫无波动。四、观门,即要观心分明,知五阴之虚妄,破四颠倒及我等之十六知见。五、还门,即转心返照能观的心,知能观的心是虚妄无实。六、净门,即心无所依,妄念不起,不住不著,洞然清净。此六者因其次第相通,能到达真妙之涅槃,故名六妙门。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妙名涅槃,门名能通,修此六法,则能通至涅槃,故名六妙门。前三是定,后三是慧,定爱慧策,能发真明,出离生死。」
一、数息门 数息者,修行之人,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盖欲界众生,心多驰动,粗散难摄,故须数息,制其散乱,是为入定之要,故以数息为初门也。
二、随息门 随息者,细心依随息之出入,住而不散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数息,心暂得住,而禅定未发,苦犹存数,则有起念之失,故须舍数修随。心随于息,入时知入,出时知出,长短冷煖,悉皆知之,心安明净。禅定自发,故以随为门也。
三、止门 止者,摄心静虑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随息,心安明静,而定犹末发。若心依随,则微有起想之乱。苟欲澄净安隐,莫若于止。故次舍随修止,凝心寂虑,禅定自发,故以止为门也。
四、观门 观者分别观察之心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止,證诸禅定,而解慧未发。若心住定,则有味著之失。是故不著于止,起观分别,则无漏方便,因此开发,故以观为门也。
五、还门 还者转心返照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观,分别观察,而真明未发。即当舍观修还,反照能观之心,念念皆不可得,不加功力,任运返本还源,故以还为门也。
六、净门 净者心无所依,不起妄想分别之垢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还,而真明犹未能发。即当舍还修净,净心成就,即发三乘圣道,故以净为门也。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妙名涅槃,门名能通。修此六法,则能通至涅槃,故名六妙门。前三是定,后三是慧。定爱慧策,能发真明,出离生死。(梵语涅槃,华言灭度。定爱慧策者,爱谓爱乐于禅,策谓策进真行也。真明者,真性之明也。)
〔一、数息门〕,数息者,修行之人,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盖欲界众生,心多驰动,粗散难摄,故须数息制其散乱,是为入定之要,故以数息为初门也。
〔二、随息门〕,随息者,细心依随息之出入,住而不散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数息,心暂得住,而禅定未发。若犹存数,则有起念之失,故须舍数修随。心随于息,入时知入,出时知出,心安明净,禅定自发。故以随为门也。
〔三、止门〕,止者,摄心静虑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随息,心安明静,而定犹未发。若心依随,则微有起想之乱,苟欲澄渟安隐,莫若于止。故次舍随修止,凝心寂虑,禅定自发,故以止为门也。
〔四、观门〕,观者,分别观察之心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止,證诸禅定,而解慧未发,若心住定,则有味著之失。是故不著于止,起观分别,则无漏方便,因此开发,故以观为门也。(无漏方便者,漏谓因见、思惑,漏落生死也。将断此惑而證无生,故名无漏方便。)
〔五、还门〕,还者,转心反照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观分别观察,而真明未发,即当舍观修还,反照能观之心,念念皆不可得,不加功力,任运返本还源,故以还为门也。
〔六、净门〕,净者,心无所依,不起妄想分别之垢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还,而真明犹未能发,即当舍还修净,净心成就,即发三乘圣道,故以净为门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六妙法门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天台智者说。明六妙门之法。
(书名)一卷,天台智者说。明六妙门之法。
中道妙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超绝假观与空观之真实中道观法也。
(术语)谓超绝假观与空观之真实中道观法也。
正法妙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之略语也。(参见:正法眼藏)
(术语)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之略语也。(参见:正法眼藏)
正法眼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清净法眼。禅家以之为教外别传之心印。释氏稽古略一曰:「佛在灵鹫山中,大梵天王以金色波罗华持以献佛。世尊拈华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摄,独有迦叶,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分付迦叶。」今以禅门之意解之,则是正为佛心之德名,此心彻见正法,故曰正法眼。深广而万德含藏,故曰藏。法华经所谓佛知见也。涅槃妙心,为佛心之本体。体寂灭,故曰涅槃。不可思量分别,故曰妙。法华所谓妙法也。但法华就客观而谓为妙法。今就主观而谓为妙心。对一类顿悟之机,使离言句之假名,直尔会得此佛心,谓之以心传心。然世尊付嘱迦叶以正法眼藏,虽为涅槃经之诚说,而拈华微笑之事,宝为禅门后辈之蛇足。其说基于慧炬之宝林传,人天眼目,五灯会元已下与之雷同,惟为誇张其宗之具耳,隋唐之诸祖无言此事者。传灯录二曰:「说法住世四十九年,后告弟子摩诃迦叶,吾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正法将付于汝,并敕阿难副贰传化无令断绝。」又曰:「佛告诸大弟子,迦叶来时可令宣扬正法眼藏。」明教传法正宗记所载亦同之。是正涅槃经二所谓:「尔时佛告诸比丘,我今所有无上正法悉以付嘱摩诃迦叶,是迦叶者当为汝等作大依止」是也。然则谓为正法眼藏,谓为清净法眼,皆总以名佛一代所说无上之正法也。况大悲经教品曰:「如来法付嘱诸圣,以正法眼之名,且指灭后三藏结集曰结集法眼,岂限于所谓教外别传之心印耶?」(参见:拈花微笑)。【又】(书名)书名。有明径山宗杲之正法眼藏。有日本道元禅师之永平正法眼藏。
【佛学常见辞汇】
佛的心眼彻见正法,名正法眼,深广而万德含藏,叫做藏。正法眼藏,是禅宗用来称其教外别传的心印。
(术语)又曰清净法眼。禅家以之为教外别传之心印。释氏稽古略一曰:「佛在灵鹫山中,大梵天王以金色波罗华持以献佛。世尊拈华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摄,独有迦叶,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分付迦叶。」今以禅门之意解之,则是正为佛心之德名,此心彻见正法,故曰正法眼。深广而万德含藏,故曰藏。法华经所谓佛知见也。涅槃妙心,为佛心之本体。体寂灭,故曰涅槃。不可思量分别,故曰妙。法华所谓妙法也。但法华就客观而谓为妙法。今就主观而谓为妙心。对一类顿悟之机,使离言句之假名,直尔会得此佛心,谓之以心传心。然世尊付嘱迦叶以正法眼藏,虽为涅槃经之诚说,而拈华微笑之事,宝为禅门后辈之蛇足。其说基于慧炬之宝林传,人天眼目,五灯会元已下与之雷同,惟为誇张其宗之具耳,隋唐之诸祖无言此事者。传灯录二曰:「说法住世四十九年,后告弟子摩诃迦叶,吾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正法将付于汝,并敕阿难副贰传化无令断绝。」又曰:「佛告诸大弟子,迦叶来时可令宣扬正法眼藏。」明教传法正宗记所载亦同之。是正涅槃经二所谓:「尔时佛告诸比丘,我今所有无上正法悉以付嘱摩诃迦叶,是迦叶者当为汝等作大依止」是也。然则谓为正法眼藏,谓为清净法眼,皆总以名佛一代所说无上之正法也。况大悲经教品曰:「如来法付嘱诸圣,以正法眼之名,且指灭后三藏结集曰结集法眼,岂限于所谓教外别传之心印耶?」(参见:拈花微笑)。【又】(书名)书名。有明径山宗杲之正法眼藏。有日本道元禅师之永平正法眼藏。
【佛学常见辞汇】
佛的心眼彻见正法,名正法眼,深广而万德含藏,叫做藏。正法眼藏,是禅宗用来称其教外别传的心印。
本因妙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本门十妙之一。谓佛最初成道时之智慧,修行,阶位等妙不思议也。
(术语)本门十妙之一。谓佛最初成道时之智慧,修行,阶位等妙不思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