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5,分36页显示 上一页 20 21 22 23 24 26 27 28 29 下一页
琉璃金山宝花光照吉祥功德海如来
称赞如来功德神咒经
精进如意足
维摩金粟如来后身
广博身如来
实相真如
乐如漏尽愿
憍陈如
阿閦如来羯磨印
宝生如来羯磨印
缘如是
兴显如幻经
随求如意经
随缘真如
佛类词典(续上)
腨如鹿王相琉璃金山宝花光照吉祥功德海如来
称赞如来功德神咒经
精进如意足
维摩金粟如来后身
广博身如来
实相真如
乐如漏尽愿
憍陈如
阿閦如来羯磨印
宝生如来羯磨印
缘如是
兴显如幻经
随求如意经
随缘真如
腨如鹿王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三十二相之一。佛之腨如鹿之腨,具可爱乐之相也。
【三藏法数】
(腨,时兖切),腨,股肉也。腨如鹿王相者,谓足腨渐次纤圆,如彼鹿王之腨,纤好第一也。
(术语)佛三十二相之一。佛之腨如鹿之腨,具可爱乐之相也。
【三藏法数】
(腨,时兖切),腨,股肉也。腨如鹿王相者,谓足腨渐次纤圆,如彼鹿王之腨,纤好第一也。
琉璃金山宝花光照吉祥功德海如来
【佛学大辞典】
(佛名)吉祥天女于过去念此佛,得今之富乐自在。故诸人欲得富乐者对于吉祥天之像,应归命于此佛云。见最胜王经大吉祥天女品。
(佛名)吉祥天女于过去念此佛,得今之富乐自在。故诸人欲得富乐者对于吉祥天之像,应归命于此佛云。见最胜王经大吉祥天女品。
称赞如来功德神咒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义净译。与十二佛名神咒较量功德除障灭罪经同本。文稍略。
(经名)一卷,唐义净译。与十二佛名神咒较量功德除障灭罪经同本。文稍略。
精进如意足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如意足之一。(参见:四如意足)
【佛学常见辞汇】
四如意足之一。
【三藏法数】
精进者,无杂曰精,无间曰进。谓惟专观理,使无间杂,故曰精进。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精进,事必不成;若能精进,所愿皆得,是为精进如意足。
(术语)四如意足之一。(参见:四如意足)
【佛学常见辞汇】
四如意足之一。
【三藏法数】
精进者,无杂曰精,无间曰进。谓惟专观理,使无间杂,故曰精进。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精进,事必不成;若能精进,所愿皆得,是为精进如意足。
四如意足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名四神足。为三十七科道品中次四正勤所修之行品。四种之禅定也。前四念处中修实智慧,四正勤中修正精进,精进智慧增多,定力小弱,今得四种之定以摄心,则定慧均等,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又名神足。如意者如意而得也。为六通中之身如意通。又总曰六通,是定所生之果也。足者所依之义,如身依足而立。又六通等之如意,依此四种之定而起,故名定为足,又神者灵妙之德,此定为能生灵妙果德之所依,故名足。智度论十九曰:「问曰:四念处四正勤中已有定,何以故不名如意足?答曰:彼虽有定,智慧精进力多,定力弱故,行者不得如意愿。四种定者:欲为主得定,精进为主得定,心为主得定,思惟为主得定。」然四如意足之称目,异说颇多,智度论及法界次第,列欲,精进,心,思惟,辅行七列欲,精进,一心,思惟,是同一也。俱舍论则列欲勤心观,四教仪则列欲念心慧。俱舍光记二十五曰:「此四者依加行而立名:一欲神足,欲于加行位起此定,依欲之力,故定引发而起。二勤神足,于加行位勤修此定,依勤之力,故定引发而起。三心神足,于加行位,一心专住依心之力,故定引发而起。四观神足,于加行位观察理,依观之力,故定引发而起。加行位中虽有多法,而此四法资益最胜,故从此四者而名。」俱舍论二十五曰:「何缘于定立神足名,诸灵妙德所依止故。(中略)神谓受用种种神境,分一为多,乃至广说。足谓欲等四三摩地,此中佛说定果名神,欲等所生等持名足。」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四神足,原系四种禅定,谓修此四者,则能如意开发神通。一、欲如意足,谓修道趣果的欲望增进。二、念如意足,谓念念一心,住于正理。三、进如意足,谓精进直前,功无间断。四、慧如意足,谓真照离妄,心不散乱。
【佛学次第统编】
名四神足。前之四念处中,修实智慧。四正勤中,修正精进。精进智慧增长,定力小故。今得四种之定以摄心,则定慧均等,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
一、欲 欲如意足。欲者希向慕乐,庄严彼法,故名为欲。谓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乐欲之心,事必不遂。若能乐欲,所愿皆得,是为欲如意足。
二、念 念如意足。念者专注彼境,一心正住,故名念。谓若非一心,观法断绝,若能一心,所愿皆得,是为念如意足。
三、进 精进如意足。精进者,无杂曰精,无间曰进。谓惟专观理,使无间杂,故曰精进。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精进,事必不成。若能精进,所愿皆得,是为精进如意足。
四、慧 思惟如意足。思惟者,思惟彼理,心不驰散也。谓凡所修习,若能思惟,所愿皆得,是为思惟如意足。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一、欲如意足〕,欲者,希向慕乐,庄严彼法,故名为欲。谓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乐欲之心,事必不遂;若能乐欲,所愿皆得,是为欲如意足。(庄严彼法者,谓修希即心,令四念处身受心法之观成就也。)
〔二、念如意足〕,念者,专注彼境,一心正住,故名念。谓若非一心,观法断绝;若能一心,所愿皆得,是为念如意足。
〔三、精进如意足〕,精进者,无杂曰精,无间曰进。谓惟专观理,使无间杂,故曰精进。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精进,事必不成;若能精进,所愿皆得,是为精进如意足。
〔四、思惟如意足〕,思惟者,思惟彼理,心不驰散也。谓凡所修习,若能思惟,所愿皆得,是为思惟如意足。
【三藏法数】
谓所修之法,如愿满足也。一、欲如意足,谓希慕所修之法,如愿满足也。二、精进如意足,谓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如愿满足也。三、念如意足,谓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也。四、思惟如意足,谓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也。
(术语)又名四神足。为三十七科道品中次四正勤所修之行品。四种之禅定也。前四念处中修实智慧,四正勤中修正精进,精进智慧增多,定力小弱,今得四种之定以摄心,则定慧均等,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又名神足。如意者如意而得也。为六通中之身如意通。又总曰六通,是定所生之果也。足者所依之义,如身依足而立。又六通等之如意,依此四种之定而起,故名定为足,又神者灵妙之德,此定为能生灵妙果德之所依,故名足。智度论十九曰:「问曰:四念处四正勤中已有定,何以故不名如意足?答曰:彼虽有定,智慧精进力多,定力弱故,行者不得如意愿。四种定者:欲为主得定,精进为主得定,心为主得定,思惟为主得定。」然四如意足之称目,异说颇多,智度论及法界次第,列欲,精进,心,思惟,辅行七列欲,精进,一心,思惟,是同一也。俱舍论则列欲勤心观,四教仪则列欲念心慧。俱舍光记二十五曰:「此四者依加行而立名:一欲神足,欲于加行位起此定,依欲之力,故定引发而起。二勤神足,于加行位勤修此定,依勤之力,故定引发而起。三心神足,于加行位,一心专住依心之力,故定引发而起。四观神足,于加行位观察理,依观之力,故定引发而起。加行位中虽有多法,而此四法资益最胜,故从此四者而名。」俱舍论二十五曰:「何缘于定立神足名,诸灵妙德所依止故。(中略)神谓受用种种神境,分一为多,乃至广说。足谓欲等四三摩地,此中佛说定果名神,欲等所生等持名足。」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四神足,原系四种禅定,谓修此四者,则能如意开发神通。一、欲如意足,谓修道趣果的欲望增进。二、念如意足,谓念念一心,住于正理。三、进如意足,谓精进直前,功无间断。四、慧如意足,谓真照离妄,心不散乱。
【佛学次第统编】
名四神足。前之四念处中,修实智慧。四正勤中,修正精进。精进智慧增长,定力小故。今得四种之定以摄心,则定慧均等,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
一、欲 欲如意足。欲者希向慕乐,庄严彼法,故名为欲。谓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乐欲之心,事必不遂。若能乐欲,所愿皆得,是为欲如意足。
二、念 念如意足。念者专注彼境,一心正住,故名念。谓若非一心,观法断绝,若能一心,所愿皆得,是为念如意足。
三、进 精进如意足。精进者,无杂曰精,无间曰进。谓惟专观理,使无间杂,故曰精进。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精进,事必不成。若能精进,所愿皆得,是为精进如意足。
四、慧 思惟如意足。思惟者,思惟彼理,心不驰散也。谓凡所修习,若能思惟,所愿皆得,是为思惟如意足。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一、欲如意足〕,欲者,希向慕乐,庄严彼法,故名为欲。谓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乐欲之心,事必不遂;若能乐欲,所愿皆得,是为欲如意足。(庄严彼法者,谓修希即心,令四念处身受心法之观成就也。)
〔二、念如意足〕,念者,专注彼境,一心正住,故名念。谓若非一心,观法断绝;若能一心,所愿皆得,是为念如意足。
〔三、精进如意足〕,精进者,无杂曰精,无间曰进。谓惟专观理,使无间杂,故曰精进。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精进,事必不成;若能精进,所愿皆得,是为精进如意足。
〔四、思惟如意足〕,思惟者,思惟彼理,心不驰散也。谓凡所修习,若能思惟,所愿皆得,是为思惟如意足。
【三藏法数】
谓所修之法,如愿满足也。一、欲如意足,谓希慕所修之法,如愿满足也。二、精进如意足,谓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如愿满足也。三、念如意足,谓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也。四、思惟如意足,谓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也。
维摩金粟如来后身
【佛学大辞典】
(传说)(参见:金粟)
(传说)(参见:金粟)
金粟
【佛学大辞典】
(杂语)谓粟之色黄如金也。
(杂语)谓粟之色黄如金也。
广博身如来
【佛学大辞典】
(佛名)大日如来之异名。以佛身广大,完具法界之事物故也。焰口饿鬼经曰:「由称广博身如来名号加持故,能令诸鬼咽喉宽大,所施之食,恣意充饱。」秘藏记本曰:「广博身如来,中央毗卢遮那佛也。」
【佛学常见辞汇】
大日如来的别名。
(佛名)大日如来之异名。以佛身广大,完具法界之事物故也。焰口饿鬼经曰:「由称广博身如来名号加持故,能令诸鬼咽喉宽大,所施之食,恣意充饱。」秘藏记本曰:「广博身如来,中央毗卢遮那佛也。」
【佛学常见辞汇】
大日如来的别名。
实相真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真如之一。
【三藏法数】
无虚妄相,故名实相。谓一切法中,无人、法二执也。人执者,于诸法中计著假名,执以为我。法执者,于五阴身执为实法,计我所有。若能了此二执皆空,即是实相真如之理也。论云:一切法,补特伽罗无我性及法无我性。是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梵语补特伽罗,华言人,又云数取趣。)
(术语)十真如之一。
【三藏法数】
无虚妄相,故名实相。谓一切法中,无人、法二执也。人执者,于诸法中计著假名,执以为我。法执者,于五阴身执为实法,计我所有。若能了此二执皆空,即是实相真如之理也。论云:一切法,补特伽罗无我性及法无我性。是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梵语补特伽罗,华言人,又云数取趣。)
乐如漏尽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受乐无染愿之别名。
(术语)受乐无染愿之别名。
憍陈如
【佛学大辞典】
(人名)与憍陈那同。
【佛学常见辞汇】
五比丘之一,也就是佛最初的弟子。
(人名)与憍陈那同。
【佛学常见辞汇】
五比丘之一,也就是佛最初的弟子。
阿閦如来羯磨印
【佛学大辞典】
(印相)左手安于脐,右手垂触地。见图印集四。
(印相)左手安于脐,右手垂触地。见图印集四。
宝生如来羯磨印
【佛学大辞典】
(印相)左拳置于脐,右手为施愿印。见图印集四。
【佛学大辞典】
(印相)(参见:羯磨印)附录。
(印相)左拳置于脐,右手为施愿印。见图印集四。
【佛学大辞典】
(印相)(参见:羯磨印)附录。
羯磨印
【佛学大辞典】
(印相)无论何尊,结显其尊威仪之印也。
(印相)无论何尊,结显其尊威仪之印也。
缘如是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如是之一。(参见:十如)
(术语)十如是之一。(参见:十如)
十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十如是。法华之十如,出于方便品。天台大师开演其深旨者,有玄义、文句、止观、别行玄之四书。其中正释十如之相貌者,玄义与止观也,有通解与别解二种。别解分四类:四类者,四越(止观谓为四途)与人天与二乘及菩萨佛也。玄义分五类:别解菩萨与佛也。文句释佛之权实二智,故与玄义止观聊异其义。因而文句三有上玄义中已说,今不具说之语。又别行玄明圆顿之三慈悲,故约于观心而释之,因而彼文有今观十法界众生假名,一一界各有十种性相本末究竟等之说。故亦与玄义止观大异其释体。此十如以通解为根本,苟能会得通解,则通四类,自会四类之妙义。故今就通解释之,一相如是:「相以据外览而可别。」善恶等显于外者,谓之相,相虽显于外,然非相见者,则不能见,故止观引三国故事曰:「昔孙刘相显,曹公相隐,相者举声大哭,四海三分,百姓荼毒。」二性如是:「性以据内,自分不现。」谓人目不见,状若天生,长无改变也。「如木有火,遇缘即发。」谓如木有火性,钻即火出也。玄义与止观释性如是,其义各异,玄义以为薰习成性之性,如上所释,止观则以为理性,佛性之性也。三体如是:「主质名为体。」言为主之质谓之体,人身之总体也。四力如是:「功能为力。」是其用所立之功能也。故涅槃经曰:「欲造墙壁则取泥土,欲造画像则取彩色,不取草木。」五作如是:「构造为作。」言身口意三业之所为为作也。六因如是:「习因为因。」谓前所习者为后之种也。如善人习善而益善,恶人习恶而益恶。新译家名之为等流因。七缘如是:「助因为缘。」因与缘不同,如五谷之种,因也,雨露水土缘也,五谷之种出生者,借雨露水土之缘故也。是为新译家之异熟因。八果如是:「习因为果。」谓从来所习之因,得其果也。新译家谓之等流果。此习因习果有隔过现之二世现未之二世者,又有现在一切中,因果皆有者。九报如是:「报果为报。」谓酬今生之善恶业因,而受未来之苦乐果也。新译家谓之异熟果。此依报因而成报果,必隔一世以上。十本末究竟等:「初相为本,后报为末,所归趣处,为究竟等。」谓其本末诸相之落下处为究竟等也。论其意,前之九如是,皆事也,今之究竟等理也。九事所缘,为平等之理,故谓之等。其理有三谛,以空谛之故,本末悉为真空,以假谛之故,本末皆为妙假,以中谛之故,本末总为中道法界。此究竟等之三谛即为实相。然则前之九如是为诸法,而此本末究竟等为实相也。故释诸法实相四字说此十如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十如是。(参见:十如是)
(术语)又云十如是。法华之十如,出于方便品。天台大师开演其深旨者,有玄义、文句、止观、别行玄之四书。其中正释十如之相貌者,玄义与止观也,有通解与别解二种。别解分四类:四类者,四越(止观谓为四途)与人天与二乘及菩萨佛也。玄义分五类:别解菩萨与佛也。文句释佛之权实二智,故与玄义止观聊异其义。因而文句三有上玄义中已说,今不具说之语。又别行玄明圆顿之三慈悲,故约于观心而释之,因而彼文有今观十法界众生假名,一一界各有十种性相本末究竟等之说。故亦与玄义止观大异其释体。此十如以通解为根本,苟能会得通解,则通四类,自会四类之妙义。故今就通解释之,一相如是:「相以据外览而可别。」善恶等显于外者,谓之相,相虽显于外,然非相见者,则不能见,故止观引三国故事曰:「昔孙刘相显,曹公相隐,相者举声大哭,四海三分,百姓荼毒。」二性如是:「性以据内,自分不现。」谓人目不见,状若天生,长无改变也。「如木有火,遇缘即发。」谓如木有火性,钻即火出也。玄义与止观释性如是,其义各异,玄义以为薰习成性之性,如上所释,止观则以为理性,佛性之性也。三体如是:「主质名为体。」言为主之质谓之体,人身之总体也。四力如是:「功能为力。」是其用所立之功能也。故涅槃经曰:「欲造墙壁则取泥土,欲造画像则取彩色,不取草木。」五作如是:「构造为作。」言身口意三业之所为为作也。六因如是:「习因为因。」谓前所习者为后之种也。如善人习善而益善,恶人习恶而益恶。新译家名之为等流因。七缘如是:「助因为缘。」因与缘不同,如五谷之种,因也,雨露水土缘也,五谷之种出生者,借雨露水土之缘故也。是为新译家之异熟因。八果如是:「习因为果。」谓从来所习之因,得其果也。新译家谓之等流果。此习因习果有隔过现之二世现未之二世者,又有现在一切中,因果皆有者。九报如是:「报果为报。」谓酬今生之善恶业因,而受未来之苦乐果也。新译家谓之异熟果。此依报因而成报果,必隔一世以上。十本末究竟等:「初相为本,后报为末,所归趣处,为究竟等。」谓其本末诸相之落下处为究竟等也。论其意,前之九如是,皆事也,今之究竟等理也。九事所缘,为平等之理,故谓之等。其理有三谛,以空谛之故,本末悉为真空,以假谛之故,本末皆为妙假,以中谛之故,本末总为中道法界。此究竟等之三谛即为实相。然则前之九如是为诸法,而此本末究竟等为实相也。故释诸法实相四字说此十如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十如是。(参见:十如是)
兴显如幻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如来兴显经之异名。
(经名)如来兴显经之异名。
随求如意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消除一切闪电障难随求如意陀罗尼经之略名。
(经名)消除一切闪电障难随求如意陀罗尼经之略名。
随缘真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法相三论于权大乘,立真如凝然不作所法,谓万物之本体,真实如常,不变不动,此不变不动之真如为所依,而因缘之事相安立也。然则真如为体,万物为相,体与相,虽所依毕竟不离,然彼此本来各别,如合木与石也。如华严天台,为实大乘,于真如立二相,一为不变真如。二为随缘真如。不变真如之边,虽如彼权大乘所言,然谓真如不止于不变之一边,更有随缘之用,应外来之缘而现森罗万象,犹如不变之水,依外缘之风,而起千波万波也。其所起之波,犹不失水之性,森罗万象之事相,犹无变不变之真如性者,故万法即真如,真如即万法也。盖真如有随缘之德,故真如即万法也。而真如又具不变之性,故万法即真如也。起信论曰:「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同义记中本曰:「一如来藏心含于二义:一约体绝相义,即真如门也。(中略)二随缘起灭义,即生灭门也。」金錍论曰:「应知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
【佛学常见辞汇】
二种真如之一。(参见:二种真如)
【三藏法数】
谓真如之性,本无生灭。然因无明熏动,起一切相。如水因风,妄波忽动,若风止息,动相元无,故名随缘真如。
(术语)如法相三论于权大乘,立真如凝然不作所法,谓万物之本体,真实如常,不变不动,此不变不动之真如为所依,而因缘之事相安立也。然则真如为体,万物为相,体与相,虽所依毕竟不离,然彼此本来各别,如合木与石也。如华严天台,为实大乘,于真如立二相,一为不变真如。二为随缘真如。不变真如之边,虽如彼权大乘所言,然谓真如不止于不变之一边,更有随缘之用,应外来之缘而现森罗万象,犹如不变之水,依外缘之风,而起千波万波也。其所起之波,犹不失水之性,森罗万象之事相,犹无变不变之真如性者,故万法即真如,真如即万法也。盖真如有随缘之德,故真如即万法也。而真如又具不变之性,故万法即真如也。起信论曰:「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同义记中本曰:「一如来藏心含于二义:一约体绝相义,即真如门也。(中略)二随缘起灭义,即生灭门也。」金錍论曰:「应知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
【佛学常见辞汇】
二种真如之一。(参见:二种真如)
【三藏法数】
谓真如之性,本无生灭。然因无明熏动,起一切相。如水因风,妄波忽动,若风止息,动相元无,故名随缘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