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如是语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二部经之一。本事经之别名。
如是本末究竟等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华经所说十如是之一。初之如是相为本,终之如是报为末,从本之相,至末之报,究竟平等一如,谓之究竟等。
【三藏法数】
谓初相为本,后报为末,此之本末,皆同实相,一理平等无二,是名如是本末究竟等。
如理
【佛学大辞典】
(术语)犹言如实。
【佛学常见辞汇】
契合真理。
如理师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德号也。俱舍论一曰:「敬礼如是如理师。(中略)如实无倒,教授诫勖,名如理师。」
如理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契于诸法真理之真智也。
【佛学常见辞汇】
契合真理的智,亦即根本智。二智之一。
【三藏法数】
谓诸佛菩萨以如实之智,彻见实际之理,妙极寂静,无增无减,是名如理智。
如量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通于诸法事相之俗智也。(参见:二智)
【佛学常见辞汇】
为佛能知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的智,如其分量,不多亦不少,故曰如量,又称后得智,为二智之一。
【三藏法数】
谓诸佛菩萨究竟通达一切境界,若见众生乖于理智,则成生死;若见众生称于理智,则得涅槃;是名如量智。
二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如理智,如佛菩萨真谛之理之实智也。或名根本智,无分别智,正体智,真智,实智。二、如量智,如佛菩萨俗谛之事量之智也。或名后得智,有分别智,俗智,遍智。十八空论曰:「如理智,即是无分别智;如量智,即是无分别后智。」佛性论三曰:「此二智有二种相:一者无著,二者无碍。言无著者,见众生界自性清净名为无著,是如理智相。无碍者,能通达无量无边界故是名无碍,是如量智相。」行宗记一上曰:「迷是者,障俗谛故。世出世法,唯佛通达,名如量智。迷理者,障真谛故。法性真理,唯佛尽證,境智相冥名如理智。」【又】一、根本智,如理智之异名,真智初起契会真理之智也。證此真理之实智,为通后有为事相之俗智之本,故名根本智。二、后得智,如量智之异名,真智后照了有为万法之俗智也。此为生于根本智后边之智,故名后得智。此二者,又称无分别智,后得智,以根本智之境,离一切之分别也。唯识论十曰:「缘真如故是无分别,缘馀境故,后得智摄,其体是一,随用分二。了俗由證真,故说为后得。」同九曰:「前真见道,根本智摄。后相见道,后得智摄。」【又】一、真智,根本智之异名,照了真谛理性之智也。二、俗智,后得智之异名,照了俗谛事相之智也。真谛译摄大乘论下曰:「真俗二智,更互相违。」佛性论二曰:「般若有二:一无分别真智,二有分别俗智。」【又】一、实智,达于佛菩萨实理之智也。二、权智,又名方便智,通于佛菩萨权方便之智也。维摩经佛道品曰:「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天台维摩经会疏九曰:「智度是实智,实智有能显出法身之力。方便是权智,权智外用,能有成辨。」往生论注下曰:「般若者达如之慧名,方便者通权之智称。」大乘义章十九曰:「知于一乘真实之法名为实智,了知三乘权化之法名方便智。」【又】一、一切智,达于一切法实性之智也。二、一切种智,通于一切法种种事相之智也。声闻缘觉唯有一切智,佛具二智。智度论二十七曰:「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切智,无有一切种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开佛智为二种:曰如理智,如量智。曰根本智,后得智。曰真智,俗智。曰实智,权智。曰一切智,一切种智。要之为事理一双相对,诸义相通,然华严宗多通用如理如量,法相宗通用根本后得,天台宗通用权智实智之目。(参见:二字部二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数种。(参见:二字部二智)
【佛学常见辞汇】
1。如理智和如量智。如理智又名根本智、无分别智、真智、正体智和实智等,是佛菩萨亲证真如契于诸法实相的真智;如量智又名后得智、分别智、俗智和权智等,即佛菩萨说法度生分别事相的智。2。根本智和后得智。境智无异,不起分别,名根本智;分别一切差别之相,慧照分明,名后得智。3。真智和俗智。真智是根本智的别名,亦即照了真谛理性的智;俗智是后得智的别名,亦即照了俗谛事相的智。4。实智和权智。实智是真性之中的真实智慧;权智又名方便智,即相机说法的方便智慧。5。一切智和一切种智。一切智是声闻缘觉的智,能够明白一切法真空的道理;一切种智是佛的智,能够通达一切诸法的实相。声闻缘觉只有一切智,佛则二智皆有。
【佛学次第统编】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二智:
一、观察智 谓以智慧照了人法二空,所显真如之理,了知能證所證,二俱不可得,是名观察智。
二、取相智 谓善取法界之相,若事若理,以智慧照了,悉使法法圆融,事理无碍,是名取相智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如理智〕,谓诸佛菩萨以如实之智,彻见实际之理,妙极寂静,无增无减,是名如理智。
〔二、如量智〕,谓诸佛菩萨究竟通达一切境界,若见众生乖于理智,则成生死;若见众生称于理智,则得涅槃;是名如量智。
【三藏法数】
(出摄大乘论)
〔一、根本智〕,根本智,亦名无分别智。谓此智不依于心,不缘外境,了一切法皆即真如,境智无异。如人闭目,外无分别。由此无分别智,能生种种分别,是名根本智。
〔二、后得智〕,谓依止于心,缘于外境,种种分别,境智有异,如人开目,众色显现,以其于根本智后而得此智,是名后得智。
【三藏法数】
(出大集经)
〔一、尽智〕,谓阿罗汉断三界见、思惑竟,即知我生已尽,梵行清净,是名尽智。(梵语阿罗汉,华言无生,亦云无学。)
〔二、无生智〕,谓阿罗汉断三界见、思烦恼已尽,知诸缚解,更不三界受生,是名无生智。(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藏法数】
(出观音玄义)
〔一、一切智〕,谓于一切内法内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即声闻、缘觉之智也。(内法内名者,谓理内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佛教依理而说,故名理内也。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外道等违理横计,故名理外也。)
〔二、道种智〕,道种智者,谓能用诸佛一切道法,发起众生一切善种,是名道种智。即菩萨之智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观察智〕,谓以智慧照了人法二空,所显真如之理,了知能證所證二俱不可得,是名观察智。(能證者,谓能證之智;所證者,谓所證之理。)
〔二、取相智〕,谓善取法界之相,若事若理,以智慧照了,悉使法法圆融,事理无碍,是名取相智也。
如意
【佛学大辞典】
(物名)僧具之一。世所谓爪杖也。手所不能到之处,用此可以搔抓如意,故名。释氏要览中曰:「如意之制盖心之表也,故菩萨皆执之。状如云叶,又如此方篆书心字。」是亦一说也。然比丘之百一资具及曼陀罗诸尊之器仗,无见类于如意者,盖是始于支那也。佛祖统纪智者传曰:「南岳手持如意,临席赞之曰:可谓法付法臣,法王无事。」释氏资鉴五曰:「周显德三年五月,武帝邕,惑于道士张宾等妖言,恶黑衣之谶,乃欲偏废释教,命沙门道士辨其优劣。且云:长留短废。(中略)襄城公何妥?自行如意,座首少林寺行禅师,发愤而起。诸僧止曰:师为佛法大海,众咸仰知,可令末座对扬。共推如意付智炫,安详而起,徐升论座。坐定执如意,折张宾理屈。」是论议执如意之證也。【又】人名。西天论师名,梵名末笯曷刺他Manoratha,世亲菩萨之师也。因室罗伐悉底国超日王,朋附外道,说火烟之义,不许引證,耻见众辱,断舌而死,终时诫世亲曰:党援之众无兢大义。群迷之中无辨正论。」见西域记二。
【三藏法数】
如意者,谓菩萨由后得智,既得转烦恼依菩提,故于一切所欲,皆悉随意,如转大地作黄金等是也。(转犹变也。)
如意杖
【佛学大辞典】
(物名)法苑珠林曰:「晋敦煌沙门竺昙猷游会稽剡县赤城山,有群虎来前,猷为说法。一虎独眠,乃以如意杖打头。」
如意轮
【佛学大辞典】
(菩萨)如意轮观音也。
【佛学常见辞汇】
如意轮观音的简称。
如意宝
【佛学大辞典】
(物名)如意珠也。
【佛学常见辞汇】
如意珠。
如意珠
【佛学大辞典】
(物名)Cinta%man!i,从宝珠出种种所求如意,故名如意。出自龙王或摩竭鱼之脑中。或为佛舍利所变成。智度论十曰:「如意珠,生自佛舍利,若法没尽时,诸舍利皆变为如意珠,譬如过千岁冰化为颇梨珠。」同三十五曰:「如菩萨先为国王太子,见阎浮提人贫穷,欲求如意珠,至龙王宫。(中略)龙即与珠,是如意珠能雨一由旬。」同五十九曰:「有人言:此宝珠从龙王脑中出,人得此珠毒不能害,入火不能烧,有如是等功德。有人言:是帝释所执金刚,用与阿修罗战时碎落阎浮提。有人言:诸过去久远佛舍利,法既灭尽,舍利变成此珠,以益众生。有人言:众生福德因缘故,自然有此珠。譬如罪因缘故,地狱中自然有治罪之器。此宝名如意,无有定色,清彻轻妙,四天下物皆悉照现。是宝常能出一切宝物,衣服饮食随意所欲尽能与之。」杂宝藏经六曰:「佛言:此珠摩竭大鱼脑中出,鱼身长二十八万里,此珠名曰金刚坚也。」观佛三昧经一曰:「金翅鸟肉心为如意珠。」往生论注下曰:「诸佛入涅槃时,以方便力留碎身舍利,以福众生,众生福尽,此舍利变为摩尼如意宝珠。此珠多在大海中,大龙王以为首饰。若转轮圣王出世,以慈悲方便能得此珠,于阎浮提作大饶益。」
【佛学常见辞汇】
一种有求必如意的宝珠,出自龙王或摩竭鱼的脑中,或是佛的舍利所变成。
如意足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四如意足)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四如意足)
四如意足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名四神足。为三十七科道品中次四正勤所修之行品。四种之禅定也。前四念处中修实智慧,四正勤中修正精进,精进智慧增多,定力小弱,今得四种之定以摄心,则定慧均等,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又名神足。如意者如意而得也。为六通中之身如意通。又总曰六通,是定所生之果也。足者所依之义,如身依足而立。又六通等之如意,依此四种之定而起,故名定为足,又神者灵妙之德,此定为能生灵妙果德之所依,故名足。智度论十九曰:「问曰:四念处四正勤中已有定,何以故不名如意足?答曰:彼虽有定,智慧精进力多,定力弱故,行者不得如意愿。四种定者:欲为主得定,精进为主得定,心为主得定,思惟为主得定。」然四如意足之称目,异说颇多,智度论及法界次第,列欲,精进,心,思惟,辅行七列欲,精进,一心,思惟,是同一也。俱舍论则列欲勤心观,四教仪则列欲念心慧。俱舍光记二十五曰:「此四者依加行而立名:一欲神足,欲于加行位起此定,依欲之力,故定引发而起。二勤神足,于加行位勤修此定,依勤之力,故定引发而起。三心神足,于加行位,一心专住依心之力,故定引发而起。四观神足,于加行位观察理,依观之力,故定引发而起。加行位中虽有多法,而此四法资益最胜,故从此四者而名。」俱舍论二十五曰:「何缘于定立神足名,诸灵妙德所依止故。(中略)神谓受用种种神境,分一为多,乃至广说。足谓欲等四三摩地,此中佛说定果名神,欲等所生等持名足。」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四神足,原系四种禅定,谓修此四者,则能如意开发神通。一、欲如意足,谓修道趣果的欲望增进。二、念如意足,谓念念一心,住于正理。三、进如意足,谓精进直前,功无间断。四、慧如意足,谓真照离妄,心不散乱。
【佛学次第统编】
名四神足。前之四念处中,修实智慧。四正勤中,修正精进。精进智慧增长,定力小故。今得四种之定以摄心,则定慧均等,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
一、欲 欲如意足。欲者希向慕乐,庄严彼法,故名为欲。谓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乐欲之心,事必不遂。若能乐欲,所愿皆得,是为欲如意足。
二、念 念如意足。念者专注彼境,一心正住,故名念。谓若非一心,观法断绝,若能一心,所愿皆得,是为念如意足。
三、进 精进如意足。精进者,无杂曰精,无间曰进。谓惟专观理,使无间杂,故曰精进。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精进,事必不成。若能精进,所愿皆得,是为精进如意足。
四、慧 思惟如意足。思惟者,思惟彼理,心不驰散也。谓凡所修习,若能思惟,所愿皆得,是为思惟如意足。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一、欲如意足〕,欲者,希向慕乐,庄严彼法,故名为欲。谓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乐欲之心,事必不遂;若能乐欲,所愿皆得,是为欲如意足。(庄严彼法者,谓修希即心,令四念处身受心法之观成就也。)
〔二、念如意足〕,念者,专注彼境,一心正住,故名念。谓若非一心,观法断绝;若能一心,所愿皆得,是为念如意足。
〔三、精进如意足〕,精进者,无杂曰精,无间曰进。谓惟专观理,使无间杂,故曰精进。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精进,事必不成;若能精进,所愿皆得,是为精进如意足。
〔四、思惟如意足〕,思惟者,思惟彼理,心不驰散也。谓凡所修习,若能思惟,所愿皆得,是为思惟如意足。
【三藏法数】
谓所修之法,如愿满足也。一、欲如意足,谓希慕所修之法,如愿满足也。二、精进如意足,谓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如愿满足也。三、念如意足,谓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也。四、思惟如意足,谓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也。
如意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行境十佛之一。如来有自在神力,故云如意佛。
【佛学常见辞汇】
如来有自在的神力,故云如意佛。
如意通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通之一。又云神足通,神境通。变现自在如意,故名如意。飞行自在,故名神足。六尘之境,转变自在,故名神境。(参见:五通)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神足通,或神境通,五种之一。变现自在,故名如意;飞行自在,故名神足;能在六尘境界中转变自在,故名神境。
五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眼等之五种神通力也。(参见:五神通)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神境智證通,又云身如意通R!ddhividhi-jn^a%na,又云身通,又云神足通。即变现不思议境界之通力,谓之神境通。游涉往来自在之通力,故云神足通,自身得变现自在之通力,故云身如意通,各就一边而与以名也,其中神境通名,最为通称。二天眼智證通Divya-caks!us,得色界天眼根,照久无碍,谓之天眼智證通。三天耳智證通Divya-s/rotra,得色界天耳根,听闻无碍者。四他心智證通Paracitta-jn^a%na,知他人之心念而无碍者。五宿命智證通Pu%rvaniva%sa%nusmr!ti-jn^a%na,知自己及六道众生宿世生涯而无碍者。此五通为有漏之禅定或依药力咒力而得,故外道之仙人亦能成就之。此五者皆名智證通者,以其为各依智而證得之通力故也。见俱舍论十八。
【佛学常见辞汇】
五种的神通。(参见:五神通)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天耳通〕,天耳通者,谓于世间一切众生苦乐、忧喜、种种音声,悉能闻也。
〔二、天眼通〕,天眼通者,谓于世间一切种种形色,及诸众生,死此生彼,苦乐之相,悉能见也。
〔三、宿命通〕,宿命通者,谓于自身、他身,多生所行之事,悉能知也。
〔四、他心通〕,他心通者,谓于他人心中思惟种种善恶之事,悉能了知也。
〔五、神足通〕(亦名如意通),神足通者,谓随意变现,飞行自在,一切所为,无有障碍也。
如意瓶
【佛学大辞典】
(物名)吉祥瓶之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