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2,分5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下一页
精进如意足
随求如意经
观世音菩萨秘密藏如意轮陀罗尼神咒经
观世音菩萨如意摩尼陀罗尼经
观自在菩萨如意轮瑜伽
观自在菩萨如意轮诵课法
观自在菩萨如意心陀罗尼咒经
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瑜伽法要
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念诵仪法轨
吉祥如意
称心如意
三种如意通──如意通有三种
能到如意
转变如意
佛类词典(续上)
都表如意轮观音精进如意足
随求如意经
观世音菩萨秘密藏如意轮陀罗尼神咒经
观世音菩萨如意摩尼陀罗尼经
观自在菩萨如意轮瑜伽
观自在菩萨如意轮诵课法
观自在菩萨如意心陀罗尼咒经
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瑜伽法要
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念诵仪法轨
吉祥如意
称心如意
三种如意通──如意通有三种
能到如意
转变如意
都表如意轮观音
【佛学大辞典】
(菩萨)此为如意轮观音入于日轮三昧之尊。如意金轮之德胜于馀尊,故名。见都表如意轮轨。
(菩萨)此为如意轮观音入于日轮三昧之尊。如意金轮之德胜于馀尊,故名。见都表如意轮轨。
精进如意足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如意足之一。(参见:四如意足)
【佛学常见辞汇】
四如意足之一。
【三藏法数】
精进者,无杂曰精,无间曰进。谓惟专观理,使无间杂,故曰精进。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精进,事必不成;若能精进,所愿皆得,是为精进如意足。
(术语)四如意足之一。(参见:四如意足)
【佛学常见辞汇】
四如意足之一。
【三藏法数】
精进者,无杂曰精,无间曰进。谓惟专观理,使无间杂,故曰精进。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精进,事必不成;若能精进,所愿皆得,是为精进如意足。
四如意足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名四神足。为三十七科道品中次四正勤所修之行品。四种之禅定也。前四念处中修实智慧,四正勤中修正精进,精进智慧增多,定力小弱,今得四种之定以摄心,则定慧均等,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又名神足。如意者如意而得也。为六通中之身如意通。又总曰六通,是定所生之果也。足者所依之义,如身依足而立。又六通等之如意,依此四种之定而起,故名定为足,又神者灵妙之德,此定为能生灵妙果德之所依,故名足。智度论十九曰:「问曰:四念处四正勤中已有定,何以故不名如意足?答曰:彼虽有定,智慧精进力多,定力弱故,行者不得如意愿。四种定者:欲为主得定,精进为主得定,心为主得定,思惟为主得定。」然四如意足之称目,异说颇多,智度论及法界次第,列欲,精进,心,思惟,辅行七列欲,精进,一心,思惟,是同一也。俱舍论则列欲勤心观,四教仪则列欲念心慧。俱舍光记二十五曰:「此四者依加行而立名:一欲神足,欲于加行位起此定,依欲之力,故定引发而起。二勤神足,于加行位勤修此定,依勤之力,故定引发而起。三心神足,于加行位,一心专住依心之力,故定引发而起。四观神足,于加行位观察理,依观之力,故定引发而起。加行位中虽有多法,而此四法资益最胜,故从此四者而名。」俱舍论二十五曰:「何缘于定立神足名,诸灵妙德所依止故。(中略)神谓受用种种神境,分一为多,乃至广说。足谓欲等四三摩地,此中佛说定果名神,欲等所生等持名足。」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四神足,原系四种禅定,谓修此四者,则能如意开发神通。一、欲如意足,谓修道趣果的欲望增进。二、念如意足,谓念念一心,住于正理。三、进如意足,谓精进直前,功无间断。四、慧如意足,谓真照离妄,心不散乱。
【佛学次第统编】
名四神足。前之四念处中,修实智慧。四正勤中,修正精进。精进智慧增长,定力小故。今得四种之定以摄心,则定慧均等,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
一、欲 欲如意足。欲者希向慕乐,庄严彼法,故名为欲。谓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乐欲之心,事必不遂。若能乐欲,所愿皆得,是为欲如意足。
二、念 念如意足。念者专注彼境,一心正住,故名念。谓若非一心,观法断绝,若能一心,所愿皆得,是为念如意足。
三、进 精进如意足。精进者,无杂曰精,无间曰进。谓惟专观理,使无间杂,故曰精进。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精进,事必不成。若能精进,所愿皆得,是为精进如意足。
四、慧 思惟如意足。思惟者,思惟彼理,心不驰散也。谓凡所修习,若能思惟,所愿皆得,是为思惟如意足。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一、欲如意足〕,欲者,希向慕乐,庄严彼法,故名为欲。谓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乐欲之心,事必不遂;若能乐欲,所愿皆得,是为欲如意足。(庄严彼法者,谓修希即心,令四念处身受心法之观成就也。)
〔二、念如意足〕,念者,专注彼境,一心正住,故名念。谓若非一心,观法断绝;若能一心,所愿皆得,是为念如意足。
〔三、精进如意足〕,精进者,无杂曰精,无间曰进。谓惟专观理,使无间杂,故曰精进。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精进,事必不成;若能精进,所愿皆得,是为精进如意足。
〔四、思惟如意足〕,思惟者,思惟彼理,心不驰散也。谓凡所修习,若能思惟,所愿皆得,是为思惟如意足。
【三藏法数】
谓所修之法,如愿满足也。一、欲如意足,谓希慕所修之法,如愿满足也。二、精进如意足,谓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如愿满足也。三、念如意足,谓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也。四、思惟如意足,谓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也。
(术语)又名四神足。为三十七科道品中次四正勤所修之行品。四种之禅定也。前四念处中修实智慧,四正勤中修正精进,精进智慧增多,定力小弱,今得四种之定以摄心,则定慧均等,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又名神足。如意者如意而得也。为六通中之身如意通。又总曰六通,是定所生之果也。足者所依之义,如身依足而立。又六通等之如意,依此四种之定而起,故名定为足,又神者灵妙之德,此定为能生灵妙果德之所依,故名足。智度论十九曰:「问曰:四念处四正勤中已有定,何以故不名如意足?答曰:彼虽有定,智慧精进力多,定力弱故,行者不得如意愿。四种定者:欲为主得定,精进为主得定,心为主得定,思惟为主得定。」然四如意足之称目,异说颇多,智度论及法界次第,列欲,精进,心,思惟,辅行七列欲,精进,一心,思惟,是同一也。俱舍论则列欲勤心观,四教仪则列欲念心慧。俱舍光记二十五曰:「此四者依加行而立名:一欲神足,欲于加行位起此定,依欲之力,故定引发而起。二勤神足,于加行位勤修此定,依勤之力,故定引发而起。三心神足,于加行位,一心专住依心之力,故定引发而起。四观神足,于加行位观察理,依观之力,故定引发而起。加行位中虽有多法,而此四法资益最胜,故从此四者而名。」俱舍论二十五曰:「何缘于定立神足名,诸灵妙德所依止故。(中略)神谓受用种种神境,分一为多,乃至广说。足谓欲等四三摩地,此中佛说定果名神,欲等所生等持名足。」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四神足,原系四种禅定,谓修此四者,则能如意开发神通。一、欲如意足,谓修道趣果的欲望增进。二、念如意足,谓念念一心,住于正理。三、进如意足,谓精进直前,功无间断。四、慧如意足,谓真照离妄,心不散乱。
【佛学次第统编】
名四神足。前之四念处中,修实智慧。四正勤中,修正精进。精进智慧增长,定力小故。今得四种之定以摄心,则定慧均等,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
一、欲 欲如意足。欲者希向慕乐,庄严彼法,故名为欲。谓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乐欲之心,事必不遂。若能乐欲,所愿皆得,是为欲如意足。
二、念 念如意足。念者专注彼境,一心正住,故名念。谓若非一心,观法断绝,若能一心,所愿皆得,是为念如意足。
三、进 精进如意足。精进者,无杂曰精,无间曰进。谓惟专观理,使无间杂,故曰精进。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精进,事必不成。若能精进,所愿皆得,是为精进如意足。
四、慧 思惟如意足。思惟者,思惟彼理,心不驰散也。谓凡所修习,若能思惟,所愿皆得,是为思惟如意足。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一、欲如意足〕,欲者,希向慕乐,庄严彼法,故名为欲。谓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乐欲之心,事必不遂;若能乐欲,所愿皆得,是为欲如意足。(庄严彼法者,谓修希即心,令四念处身受心法之观成就也。)
〔二、念如意足〕,念者,专注彼境,一心正住,故名念。谓若非一心,观法断绝;若能一心,所愿皆得,是为念如意足。
〔三、精进如意足〕,精进者,无杂曰精,无间曰进。谓惟专观理,使无间杂,故曰精进。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精进,事必不成;若能精进,所愿皆得,是为精进如意足。
〔四、思惟如意足〕,思惟者,思惟彼理,心不驰散也。谓凡所修习,若能思惟,所愿皆得,是为思惟如意足。
【三藏法数】
谓所修之法,如愿满足也。一、欲如意足,谓希慕所修之法,如愿满足也。二、精进如意足,谓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如愿满足也。三、念如意足,谓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也。四、思惟如意足,谓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也。
随求如意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消除一切闪电障难随求如意陀罗尼经之略名。
(经名)消除一切闪电障难随求如意陀罗尼经之略名。
观世音菩萨秘密藏如意轮陀罗尼神咒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实叉难陀译。与如意轮陀罗尼经同本稍略。
(经名)一卷,唐实叉难陀译。与如意轮陀罗尼经同本稍略。
观世音菩萨如意摩尼陀罗尼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宝思惟译。与如意轮陀罗尼经同本稍略。
(经名)一卷,唐宝思惟译。与如意轮陀罗尼经同本稍略。
观自在菩萨如意轮瑜伽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唐不空译,阅藏知津谓之观自在菩萨如意轮瑜伽念诵法。先有偈颂,次说种种之印咒,终说如意轮之根本与心及随心之三印咒。
(书名)一卷,唐不空译,阅藏知津谓之观自在菩萨如意轮瑜伽念诵法。先有偈颂,次说种种之印咒,终说如意轮之根本与心及随心之三印咒。
观自在菩萨如意轮诵课法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宋仁岳撰,记法式观想礼赞等者。
(书名)一卷,宋仁岳撰,记法式观想礼赞等者。
观自在菩萨如意心陀罗尼咒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义净译。即如意轮陀罗尼经序品第一之别译。此中之咒为流通十小咒中之第一首。
(经名)一卷,唐义净译。即如意轮陀罗尼经序品第一之别译。此中之咒为流通十小咒中之第一首。
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瑜伽法要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唐金刚智译。与不空译之如意轮瑜伽同。
(书名)一卷,唐金刚智译。与不空译之如意轮瑜伽同。
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念诵仪法轨
【佛学大辞典】
(书名)如意轮菩萨念诵法之别名。
(书名)如意轮菩萨念诵法之别名。
吉祥如意
【俗语佛源】
「吉祥」与「如意」的复合词,谓诸事吉利顺遂。吉祥,梵语Sri,音译作室利、师利,又称为吉羊。据说释尊成道时即坐于吉祥草上,系由吉祥童子刈割并敷陈于释尊的座位上(见《中阿含经》卷五十回、《华严经疏卷》十二等)。如意,为说法及法会之际,讲师手持之器具。此物原为印度古时之爪杖,巴利语为anuruddha(阿那律)系由骨、角、竹、木等所制,柄长三尺,形状如云,或如手形,乃搔背止痒所用,以其能补手不能到之处,而搔抓如意,故称为如意(见《优婆塞戒经》卷五)。后一般多用作祝福之辞。北齐·张成《造像题字》:「为亡父敬造观音像一区,合家大小八口人等共养,吉祥如意」,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二折:「再休想吉祥如意,多管是你恶限临逼。」(李君冈)
「吉祥」与「如意」的复合词,谓诸事吉利顺遂。吉祥,梵语Sri,音译作室利、师利,又称为吉羊。据说释尊成道时即坐于吉祥草上,系由吉祥童子刈割并敷陈于释尊的座位上(见《中阿含经》卷五十回、《华严经疏卷》十二等)。如意,为说法及法会之际,讲师手持之器具。此物原为印度古时之爪杖,巴利语为anuruddha(阿那律)系由骨、角、竹、木等所制,柄长三尺,形状如云,或如手形,乃搔背止痒所用,以其能补手不能到之处,而搔抓如意,故称为如意(见《优婆塞戒经》卷五)。后一般多用作祝福之辞。北齐·张成《造像题字》:「为亡父敬造观音像一区,合家大小八口人等共养,吉祥如意」,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二折:「再休想吉祥如意,多管是你恶限临逼。」(李君冈)
称心如意
【俗语佛源】
如意,梵语阿那律Aniruddha的音译,即爪杖,是出家僧侣百一用具之一。柄端作手指形,替手不能到之处搔痒,所以名为如意。又有柄端作「心」字形的,如《释氏要览》卷中说:「『如意』之制,盖心之表也;故菩萨皆执之,状如云叶,如此方篆书『心』字故。」同书又说:「今讲僧尚执之,多私记节文祝词于柄,备于勿忘,要时手执目对,如人之意,故名如意」。这一种如意,即如旧时官吏的手版备于遗忘的笏子。但佛家还有如意杖、如意珠、如意轮等不同名词和用具。近代多以玉石制作,长一二尺,柄端作「芝」形、或「云」形以供玩赏,取其名为吉祥,又称吉祥如意。今以「称心满意」谓心满意足,如愿以偿。(常正)
如意,梵语阿那律Aniruddha的音译,即爪杖,是出家僧侣百一用具之一。柄端作手指形,替手不能到之处搔痒,所以名为如意。又有柄端作「心」字形的,如《释氏要览》卷中说:「『如意』之制,盖心之表也;故菩萨皆执之,状如云叶,如此方篆书『心』字故。」同书又说:「今讲僧尚执之,多私记节文祝词于柄,备于勿忘,要时手执目对,如人之意,故名如意」。这一种如意,即如旧时官吏的手版备于遗忘的笏子。但佛家还有如意杖、如意珠、如意轮等不同名词和用具。近代多以玉石制作,长一二尺,柄端作「芝」形、或「云」形以供玩赏,取其名为吉祥,又称吉祥如意。今以「称心满意」谓心满意足,如愿以偿。(常正)
三种如意通──如意通有三种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谓菩萨智慧具足,神变莫测,凡所作为,举念即成,无有障碍,故名如意通。
〔一、能到如意〕,谓具此通者,虽长江大海,重关复岭,千万里之远,俱无间隔,意欲到处,身即随到,故名能到如意。
〔二、转变如意〕,谓具此通者,能令世间所有诸物,大者作小,小者作大;一变为多,多变为一,故名转变如意。
〔三、圣如意〕,谓具此通者,化现无方,应变不测,虽无生灭,而有机则生,无机则灭;虽无去来,而有感则现,无感则寂。如意自在,不可思议,故名圣如意。
(出大智度论)
谓菩萨智慧具足,神变莫测,凡所作为,举念即成,无有障碍,故名如意通。
〔一、能到如意〕,谓具此通者,虽长江大海,重关复岭,千万里之远,俱无间隔,意欲到处,身即随到,故名能到如意。
〔二、转变如意〕,谓具此通者,能令世间所有诸物,大者作小,小者作大;一变为多,多变为一,故名转变如意。
〔三、圣如意〕,谓具此通者,化现无方,应变不测,虽无生灭,而有机则生,无机则灭;虽无去来,而有感则现,无感则寂。如意自在,不可思议,故名圣如意。
能到如意
【三藏法数】
谓具此通者,虽长江大海,重关复岭,千万里之远,俱无间隔,意欲到处,身即随到,故名能到如意。
谓具此通者,虽长江大海,重关复岭,千万里之远,俱无间隔,意欲到处,身即随到,故名能到如意。
转变如意
【三藏法数】
谓具此通者,能令世间所有诸物,大者作小,小者作大;一变为多,多变为一,故名转变如意。
谓具此通者,能令世间所有诸物,大者作小,小者作大;一变为多,多变为一,故名转变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