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4,分8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彭九万(字 子远 号 好古 )
释裕(别称 雪庭裕、雪庭 字 好问 光宗正法 晋国公 )
苗好谦
丁好礼(字 敬可 赵国公 )
李好文(字 惟中 )
何好礼
元好问之妹
吴好直
宋敏(字 好古 )
朱夏(字 元会、好谦 )
李好古
杨好问
王好古(字 进之 号 海藏 )
王好问
其它辞典(续上)
刘好礼(字 敬之 )彭九万(字 子远 号 好古 )
释裕(别称 雪庭裕、雪庭 字 好问 光宗正法 晋国公 )
苗好谦
丁好礼(字 敬可 赵国公 )
李好文(字 惟中 )
何好礼
元好问之妹
吴好直
宋敏(字 好古 )
朱夏(字 元会、好谦 )
李好古
杨好问
王好古(字 进之 号 海藏 )
王好问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27—1288 【介绍】: 元汴梁祥符人,字敬之。通蒙古语。宪宗时辟为参议,至元元年,得世祖召见,言举人材等事。七年,迁益兰等州五部断事官,治益兰。民俗不知陶冶,水无舟航。乃请工匠于朝,以教其民。十年,为北方叛王所拘,几死,旋得释。十七年,又被扣留,逃还。官至户部尚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元间建宁崇安人,字子远,号好古。善词赋,有文名。世祖至元中,黄华起兵时,遇害。全宋诗
彭九万(《闽诗录》作九成)(?~一二七五),字好古,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度宗咸淳间入太学,恭宗德祐元年(一二七五)上书言贾似道误国,不报。次年领乡荐。入元不仕。至元二十年寓石臼里山中,不从乱兵胁,遇害。清嘉庆《崇安县志》卷七有传。今录诗二首。元诗纪事
九万字好古,崇安人。至元二十年,黄华作乱,遇害。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兴福篇
裕和尚。字好问。人以雪庭称之。生大原文水张氏。九岁日诵千言。渐长遭世变。茕绝无依。道逢老比丘。劝以学佛。曰能诵法华经足矣。师曰。佛法止是乎。老比丘异之。与偕谒仙岩古佛曰。此龙象种。当为大器。即为祝染受具。与双溪广公同执事。观方至燕。依万松老人最久。声光郁然起。学者归之。世祖居潜邸。命师入少林作资戒会。寻又被太宗诏住和林。兴国辛亥。宪宗徵至北庭行在所。累月问道。言简帝心。洎世祖践祚。命总教门事。赐号光宗正法。为师建精舍于故里。曰报恩。给田产。命僧守之。至元八年春。诏。天下释子大集于京师。师之众居三之一。济济可观。上喜甚。时少林虚席。万松海云为之请。上目师曰。师昔主资戒会。于是有缘。烦领众一行。属少林猥烬之馀。师俨临之。闻而来者如归。乐而施者如涌。嵩阳诸刹。金碧一新。洛阳白马。经筵不辍。皆师力也。师瞑目燕坐。若无与焉。师襟度夷坦。风神閒散。说法三十馀年。如鼓雷霆。揭日月。继踵前贤。标准后学。绰有古知识之遗风。涸池出泉。古殿生光。屡致祥瑞。师戒人勿言。以某时入灭。仁宗履位之初。赠师司空开府仪同三司。追封晋国公。仍命词臣。撰文表其塔。下诏曰。皇帝恭惟。世祖神武不杀。本仁祖义。以一天下。朕欲昭我祖德。持盈守成。唯尔克绍。乃初祖永孚于仁。以弘济我兆民。顾先哲其逝。朕弗克见于兹邈焉。虽去来梦幻无得而名。而封赠哀荣岂不在我。其尊尔官隆尔爵。以寄予思。以迪后人。以永誉于万世。其为时君追慕永叹之。如此。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94—1368 【介绍】: 元真定蠡州人,字敬可。精律算。辟中书掾,授户部主事,擢江南行台监察御史。历京畿漕运使,建议置司于通州,讲究漕运利病,著为成法,人皆便之。除户部尚书,时财用空乏,好礼撙节浮费,国用赖之以给。累拜中书参知政事,以集贤大学士致仕。复起为中书平章政事,寻以论议不合,谢政去,封赵国公。明兵入京城,大将召,不降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大名东明人,字惟中。英宗至治元年进士。授浚州判官,入为国子助教。泰定间除太常博士。纂成《太常集礼》。后为监察御史。顺帝复以“至元”纪元,好文言年号袭旧之非,并言时弊之甚。累官礼部尚书,与修辽、金、宋史。至正九年,皇太子入学,命以翰林学士兼谕德,乃摘诸经要略,取史传及先儒论说,加以所见,为《端本堂经训要义》,供太子学习。又集历代帝王故事,成《大宝龟鉴》。官终翰林学士承旨。维基
李好文,字惟中,大名府东明(今山东省东明县)人,元朝文人,至治元年(1321年)进士,官至光禄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以翰林学士承旨一品俸禄终其身。撰有《长安志图》、《大宝龟鉴》。至治元年(1321年),李好文登第进士,被任命为大名路浚州判官。入朝担任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国子助教。泰定四年(1327年),李好文担任太常博士。当时有窃贼偷太庙已故君王的牌位,李好文根据礼教,劝说将已故君王牌位采用木制,金玉祭器则放置在其他地方。认为从建国开始,已经过了七八十年,每逢大礼,都是临时才去拿祭器,博士只得遵照以往的应答。往年有诏令让李好文编《集礼》,又令各省及各郡县纂修,导致长久都无法修成的问题。觉得礼乐应依照朝廷标准,不该令郡县编纂。于是李好文告知掌管太常仪礼院的官员,让他们选了下属几位同僚,又请求调用书阁中相关的资料,以便采用。三年之后成书,共五十卷,名为《太常集礼》。李好文后来升迁为国子博士,由于母亲逝世而返家,服丧后,被起用为国子监丞,后受命为监察御史。再度使用至元为年号,身为监察御史的李好文以年号袭旧从古至今从未听说过抨击,表示只沿用当时名声却没有当时的繁景,不见得有好处。(实际上元朝以前,晋惠帝年号建武,晋元帝也是号建武。唐高宗有年号上元,而唐肃宗也是有号上元。都是一个朝代有二个相同年号的例子,先例不是始于元朝)并述说了十几条当今比不上当初至元年间的事。至元六年(1340年),元惠宗亲自在太庙中祭祀,诏令李好文太常礼仪院事。至正元年(1341年),李好文任国子监祭酒,后被任命为陕西行台活书侍御史,迁任河东道廉访使。至正二年(1342年),李好文拟《长安志图》写序。至正三年(1343年),朝廷在郊外举行祭祀,李好文受诏为同知太常礼仪院事。元顺帝亲自主持祭祀,抵达元宁宗的庙中时,遣阿鲁询问李好文身为兄长是否该向弟弟拜礼,李好文与博士刘闻回答由于顺帝帝位在他人之后,所以该行礼。于是元顺帝拜礼。至此以后,每当元顺帝主持祭祀时,必任命李好文礼仪使。至正四年(1344年),李好文被任命为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李好文还没出发前去就任,又改任礼部尚书,参与编《辽史》、《金史》、《宋史》,担任治书侍御史后,仍参与编修史书。不久,李好文参议中书省之事。工作了十天,由于编修史书工作繁忙,仍为治书,李好文后来担任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当时行台中官吏缺人,李好文一人处理行台中的事务。朝廷派使者出巡西蜀,使者报私仇,公藉此污蔑廉访使曾文博、佥事兀马儿、王武等人。曾文博被害死,兀马儿被迫认罪,王武不屈服,被判轻侮之罪。李好文率领御史为王武等人的冤情争辩,并弹劾几十件奉使不法之事。至正六年(1346年),李好文担任翰林侍讲学士,兼任国子祭酒,又迁任集贤侍讲学士,仍兼任国子祭酒。至正九年(1349年),李好文出朝担任参知湖广行省政事,后改任湖北道廉访使,不久又被召任为太常礼仪院使。由于皇太子逐渐长大,元顺帝为了教育太子,开设端本堂,令太子入学,令右丞相脱脱、大司徒牙不花二人负责端本堂,命李好文以翰林学士的身份教育太子,李好文极力推辞,上书给宰相,宰相将李好文锁上的书呈给元顺帝,元顺帝赞叹李好文,不接受李好文的推辞。李好文摘出《孝经》、《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等书的重点加以注释,又取史传及先儒论说,加上自己的观点想法,仿照真德秀《大学衍义》的体例,撰书十一卷,书名为《端本堂经训要义》,进呈奏表给元顺帝。元顺帝诏令将此书送到端本堂,让太子学习。李好文后来又集历代帝王的故事,将国运长短兴衰相关辑成书,书名为《大宝录》,辑前代帝王能效法跟该引以为戒的故事为书,书名为《大宝龟鉴》。至正十六年(1356年),李好文上书太子希望他能参考自己所推荐的各书(《贞观政要》、《大学衍义》等书)并推行,认为如果能推广应用,那么万几之政、太平之治就不难,太子认同并接受李好文的建言。之后,李好文经常以年迈为由打算辞官,一再请辞,却被任命为光禄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仍以翰林学士承旨一品的俸禄终其身。
人物简介
简介
未详。
人物简介
御订全金诗增补中州集·卷六十二
元氏,好问之妹,为女冠,文而艳。张平章当揆欲娶之,使人属好问。好问辞以可否在妹,妹以为可,则可。张喜,遂往访。至则方补承尘辍而迎之。张询近日所作,元应声答之云云。张悚然而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华州蒲城人。父殁,事继母孝,兄弟尝求分财,劝谕不能止,即以己所当得,悉推与之。出从师学,淡泊三十年,从不后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魏郡人,字好古。尝为艺文监照磨。善画墨竹。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金溪人,字元会,一字好谦。早游吴澄门。究心经史,为文不及于古不止。辟宪司掾,荐入史馆,皆不就。有《鸣阳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保定人,或云西平人。工杂剧。有《张生煮海》等。
人物简介
简介
未详。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简介
未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