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仆役(僕役)  拼音:pú yì
仆人、仆从。《旧五代史。卷九三。晋书。列传。崔棁》:「指命仆役,亦用礼节,盛暑祁寒,不使冒犯。」
《漢語大詞典》:臣虏(臣虜)
(1).臣仆,俘虏。韩非子·五蠹:“ 禹 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脛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於此矣。” 南唐 李煜 《破阵子》词:“一旦归为臣虏, 沈 腰 潘 鬢消磨。”
(2).奴役。《后汉书·仲长统传》:“夫或曾为我之尊长矣,或曾与我为等儕矣,或曾臣虏我矣,或曾执囚我矣。”
《漢語大詞典》:虏役(虜役)
(1).奴隶;奴仆。 汉 刘向 列女传·邹孟轲母:“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
(2).谓奴役。后汉书·岑彭传:“ 彭 见诸耆老,为言大 汉 哀愍 巴 蜀 久见虏役,故兴师远伐,以讨有罪,为人除害。”
《國語辭典》:牛马(牛馬)  拼音:niú mǎ
牛与马的合称。比喻受奴役、供人驱使的人。《文明小史》第四六回:「直要使中国四万万百姓,一个个都贫无立锥之地,然后服服贴贴的做他们的牛马,做他们奴隶。」
《國語辭典》:奴隶(奴隸)  拼音:nú lì
供人使役而不能自由的人。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爰及农商工贾,厮役奴隶,钓鱼屠肉,饭牛牧羊,皆有先达,可为师表。」《文明小史》第三八回:「你也算得一方之主,为什么要听那陆贼的指挥?不是甘心做他的奴隶吗?」
《漢語大詞典》:囚奴
(1).囚禁奴役。书·泰誓下:“屏弃典刑,囚奴正士。”
(2).囚犯和奴隶。 宋 曾巩 《答王深甫论扬雄书》:“ 箕子 諫而不从,至辱於囚奴。”
(3).借以骂人。《说岳全传》第十九回:“你这些囚奴,不知天理的!把中原天子如此凌辱。”
《國語辭典》:亡国奴(亡國奴)  拼音:wáng guó nú
骂被异族征服的人民或不爱国家的人。
《國語辭典》:奴化  拼音:nú huà
一般指侵略者对其所占领的国家或殖民地,以各种方法使被侵略者丧失民族自尊心与认同,而甘心被奴役。
《國語辭典》:殖民主义(殖民主義)  拼音:zhí mín zhǔ yì
一种政治主张与实践,以优势武力或经济力占据并统治其他地区作为殖民地,并以剥削的方式支配该地人民与资源;殖民主义对殖民地的政治、经济、社会、空间、语言、文化与认同等方面常有深刻的影响。殖民主义的重要案例包括:十六世纪至二十世纪初,欧洲强权对亚洲、美洲与非洲各国的殖民,以及十九世纪晚期日本对韩国与台湾的殖民等。
《国语辞典》:农奴制度(农奴制度)  拼音:nóng nú zhì dù
一种封建时代的社会奴役制度。主要发展在欧洲十世纪中期之后,农奴在国有的或庄园主土地工作,以换取保护、生计等。因年代与区域不同而各地制度不一,例如,部分地区农奴没有领地,但也有部分地区的农奴在为领主劳动时,拥有自己的领地。参见「农奴」条。
《国语辞典》:集体恐怖营(集体恐怖营)  拼音:jí tǐ kǒng bù yíng
二十世纪中期,某些国家统治者为了政治或经济理由所设置的奴役工场。凡不满分子、受种族歧视者均被逮捕而放逐至此,并强迫其服劳役。若无法工作,就予以处决或任其饿死。如纳粹德国和前苏联共党均有此设置。
《國語辭典》:佛图户(佛圖戶)  拼音:fó tú hù
北魏时,辖属寺院的户口。这些户口的来源出于犯重罪的百姓和官奴,负责对寺院洒扫及寺产的耕种等工作。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废除。《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又请民犯重罪及官奴以为『佛图户』,以供诸寺扫洒,岁兼营田输栗。」
《漢語大詞典》:僧祇户
北魏 僧官管辖的民户。僧祇户除向僧官输粟外,不向官府供输赋役。 北周 武帝 消灭寺院,这些人户改为一般编户。魏书·释老志:“ 曇曜 奏:平齐户及诸民,有能岁输穀六十斛入僧曹者,即为‘僧祇户’,粟为‘僧祇粟’,至于俭岁,賑给饥民。又请民犯重罪及官奴以为‘佛图户’,以供诸寺扫洒,岁兼营田输粟。 高宗 并许之,於是僧祇户、粟及寺户,徧于州镇矣。”
《漢語大詞典》:侵略战争(侵略戰争)
以掠夺和奴役他国人民为目的而进行的战争。一切侵略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战争。
《漢語大詞典》:镣锁(鐐鎖)
镣铐和锁链。喻指奴役和束缚。 茅盾 《子夜》八:“几千年被压迫被剥削的怨恨,现在要报复,现在正像火山爆发似的要烧毁所有的桎梏和镣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