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12,分8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分类词汇(续上)
镈人
伴大夜
粗十番
粗细十番
跑调
朔鼙
金声玉振
《漢語大詞典》:镈人(鎛人)
击钟奏乐的人。 清 龚自珍 《叙嘉定七生》:“其执业均也,笙诗鼓簧,而鎛人应於堂也。”
分類:击钟奏乐
《國語辭典》:伴大夜  拼音:bàn dà yè
人初死之时,家属中要彻夜有人守在灵柩边,称为「伴大夜」。
《漢語大詞典》:粗十番
合奏乐名。纯用十种打击乐器合奏。又称素十番。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闹榭》:“[又扮灯船悬五色纱灯,打粗十番,绕场数迴下][浄]这是些富商大贾,衙门书办,却也热闹。”参见“ 粗细十番 ”。
《漢語大詞典》:粗细十番(粗細十番)
一种锣鼓与丝竹兼用的合奏乐名,起于 明 末,盛行 江 南,今仍流行于 福建 、 江苏 、 浙江 等地。十番即十番鼓,又称十番锣鼓,又有十不闲、十样锦等名称。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十番鼓﹞是乐不用小锣、金锣、鐃鈸、号筒,祇用笛、管、簫、絃、提琴、云锣、汤锣、木鱼、檀板、大鼓十种,故名十番鼓。番者,更番之谓。有《花信风》《双鸳鸯》《风摆荷叶》《雨打梧桐》诸名。后增星鈸器,輒不止十种……若夹用锣、鐃之属,则为粗细十番。”
《漢語大詞典》:粗细十番(粗細十番)
一种锣鼓与丝竹兼用的合奏乐名,起于 明 末,盛行 江 南,今仍流行于 福建 、 江苏 、 浙江 等地。十番即十番鼓,又称十番锣鼓,又有十不闲、十样锦等名称。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十番鼓﹞是乐不用小锣、金锣、鐃鈸、号筒,祇用笛、管、簫、絃、提琴、云锣、汤锣、木鱼、檀板、大鼓十种,故名十番鼓。番者,更番之谓。有《花信风》《双鸳鸯》《风摆荷叶》《雨打梧桐》诸名。后增星鈸器,輒不止十种……若夹用锣、鐃之属,则为粗细十番。”
《漢語大詞典》:跑调(跑調)
(1).走调。指唱戏、唱歌、演奏乐器不合调子。 张抗抗 《夏》:“我自己也听得出来,那声音跑调了。” 鲁光 《中国姑娘》:“他唱歌的水平并不高,唱着唱着就跑调了。”
(2).指语音不合声调标准。 王安忆 《B角》:“本地话常常把普通话的第一声念成第三声,把第二声反念成第一声,阴错阳差,一不小心就跑调。”
《漢語大詞典》:朔鼙
即鼙鼓。古代射礼奏乐时,须先击鼙鼓,故称。仪礼·大射:“一建鼓在其南,东鼓;朔鼙在其北。”释名·释乐器:“鼙,裨也,裨助鼓节也。声在前曰朔,朔,始也。”
《國語辭典》:金声玉振(金聲玉振)  拼音:jīn shēng yù zhèn
为孟子称赞孔子圣德兼备,正如奏乐,以钟发声,以磬收乐,集众音之大成。语本《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后用以比喻才德兼备,学识渊博。唐。张说〈邠王府长史阴府君碑铭〉:「史门文宗,国子儒允,克家踵武,金声玉振。」也作「玉振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