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749,分250页显示  上一页  211  212  213  214  215  217  218  219  220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空头支票
空头交易
空头祸
空头汉
空名宣头
空头告身
空头话
口头话
口头文学
可着头做帽子
磕头虫
磕头的
磕头礼拜
磕头碰脑
磕头如捣蒜
《國語辭典》:空头支票(空頭支票)  拼音:kòng tóu zhī piào
1.签发支票的存款户,其银行的存款额或约定的透支额,不敷支票所载的金额,而遭银行退票的支票。也称为「芭乐票」。
2.比喻不能实现的承诺。如:「说话要实在,不要乱开空头支票。」
《漢語大詞典》:空头交易
售出卖主并不实际具有的货物、抵押品、外汇的一种交易。例如:空头交易合同。
《國語辭典》:空头祸(空頭禍)  拼音:kòng tóu huò
平白无故的灾祸。《西游记》第三七回:「你这弼马温!专撞空头祸,带累我哩!」《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八○回:「我笑你这个矮冬瓜,你南朝既没有大将,惹这个空头祸做甚。你都到我这里来寻死么?』」
《漢語大詞典》:空头汉(空頭漢)
犹笨蛋。北史·斛律金传:“ 金 曾遣人献食,中书舍人 李若 误奏,云 金 自来……帝駡 若 云:‘空头汉合杀!’亦不加罪。”
分類:笨蛋
《漢語大詞典》:空名宣头(空名宣頭)
同“ 空名告身 ”。 续资治通鉴·宋太宗淳化五年:“ 鑑 之行,帝付以空名宣头及廷臣数人。”
《漢語大詞典》:空头告身(空頭告身)
即空名告身。古今小说·葛令公生遣弄珠儿:“ 令公 捧出告身一道,请 申徒泰 为参谋之职。原来那时做镇使的,都请得有空头告身,但是军中合用官员,随他填写取用,然后奏闻朝廷,无有不依。” 明 张凤翼 《红拂记·奉征高丽》:“这空头告身,许你选用人才,竟拜官职,然后奏闻。”参见“ 空名告身 ”。
《漢語大詞典》:空名告身
未填姓名的补官文凭。新唐书·食货志一:“ 郑叔清 与宰相 裴冕 建议,以天下用度不充,诸道得召人纳钱,给空名告身,授官勋邑号。”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志苗:“ 完者 取道自 杭 ,以兵劫丞相。陞本省参知政事,填募民入粟空名告身予之,即拜添设左丞。” 宋 岳飞 《申府增补黄佐官职状》:“契勘 黄佐 首先掩杀 周伦 贼徒获捷,委是忠义勇敢,理其旌赏,已将朝廷降到空名告依便宜指挥书填武经大夫。”
《國語辭典》:空头话(空頭話)  拼音:kōng tou huà
虚而不实的话。《西游记》第一五回:「不当人子!莫说这空头话!快起来,莫误了走路。」
《漢語大詞典》:口头话(口頭話)
(1).犹口语。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词曲·拜月亭:“予最爱《绣襦记》《鹅毛雪》一折,皆乞儿家常口头话,鎔铸浑成,不见斧凿痕跡,可与古诗‘孔雀东南飞’、‘唧唧復唧唧’并驱。”参见“ 口语 ”。
(2).指常挂在嘴边的话。 孙中山 《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他们的口头话是说他的祖宗有团结力,有武力。”
(3).指俗话。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八章:“这地方流传有一句口头话:‘招了女婿当长工。’”
《國語辭典》:口语(口語)  拼音:kǒu yǔ
1.专指谈话所用的语言。唐。刘知几《史通。卷六。言语》:「而后来作者,通无远识,记其当世口语,罕能从实而书。」
2.议论。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以口语遇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3.诽谤。汉。杨恽 报孙会宗书:「怀禄贪势、不能自退,遂遭变故,横被口语。」
4.诉讼关系人受审时,与案情有关的陈述。《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一:「知县录了口语,喝退胡阿虎,便叫周四上前来问。」也称为「口供」、「口词」。
《國語辭典》:口头文学(口頭文學)  拼音:kǒu tóu wén xué
不用文字记载而靠口耳相传的文学。如:「研究人员遍访各个村落,采集珍贵的口头文学资料。」
《漢語大詞典》:可着头做帽子(可着頭做帽子)
比喻精打细算。红楼梦第七五回:“如今都是‘可着头做帽子’了,要一点儿富餘也不能的!”
分類:精打细算
《國語辭典》:磕头虫(磕頭蟲)  拼音:kē tóu chóng
1.叩头虫的别名。参见「叩头虫」条。
2.戏称受制于权势,而唯命是从或只知鞠躬哈腰的人。《品花宝鉴》第五○回:「虽是磕头虫,倒底也算个老爷,比咱们接客时总强了。」也称为「叩头虫」。
《漢語大詞典》:磕头的(磕頭的)
指结拜的兄弟。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二:“瘦子叫 唐田 ,外号 唐抓子 ,是 韩老六 的磕头的。”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三:“‘还有那白胡子,他是谁?’‘是 韩老六 的磕头的,北头 老胡家 。’”
分類:结拜兄弟
《漢語大詞典》:磕头礼拜(磕頭禮拜)
叩头行礼。 元 关汉卿 《玉镜台》第三折:“我坐着窄窄半边牀,受了他怯怯两拜礼,我这里磕头礼拜却回席,剗地须还了你。” 元 无名氏 《隔江斗智》第四折:“祝千秋磕头礼拜,不知道 赤壁 东风大会垓,可似这今朝奏凯。”《水浒传》第五三回:“一住五日, 戴宗 每日磕头礼拜,求告 真人 ,乞救 李逵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那老母但看见佛菩萨像,只是磕头礼拜,谢他覆庇。”
《國語辭典》:磕头碰脑(磕頭碰腦)  拼音:kē tóu pèng nǎo
形容人多而拥挤的互相碰来碰去。如:「一听到限时抢购,整群顾客便磕头碰脑地挤向前去。」
《國語辭典》:磕头如捣蒜(磕頭如搗蒜)  拼音:kē tóu rú dǎo suàn
磕头快得如捣蒜一样。比喻求饶或态度极为恭谨。《儒林外史》第二二回:「不由分说,走上去,一把扯掉了他的方巾,劈脸就是一个大嘴巴,打的乌龟跪在地下磕头如捣蒜。」《文明小史》第六五回:「侍者方才晓得他的根底,吓的磕头如捣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