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旋子(鏇子)  拼音:xuàn zi
1.温酒时盛水的金属器具。
2.铜制的器具,像盘形而较大,通常用来做粉皮。
《國語辭典》:跳鼠  拼音:tiào shǔ
动物名。齧齿目跳鼠科,前腿短,后腿发达,有一条长尾巴,跳跃时可藉以保持身体平衡。毛色棕灰或沙黄色。昼伏夜出,食种子、水果、昆虫等。多穴居于沙漠、草原地区。
《国语辞典》:虎鲨(虎鲨)  拼音:hǔ shā
动物名。软骨鱼纲虎鲨科。头部粗大而高,两颔具锐牙,前方呈门牙状,两侧呈臼齿状,两背鳍前缘各有一粗大强棘。以海胆、甲壳等为食。
《漢語大詞典》:颞颥(顳顬)
(1).头部的两侧靠近耳朵上方的部位。
(2).口腔动时面部肌筋牵动状。
(3).针灸穴位脑空的别称。 晋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头直目上入发际五分却行至脑空凡十八穴:“脑空,一名顳顬,在承灵后一寸五分,侠玉枕骨下陷者中,足少阳、阳维之会。”
《漢語大詞典》:杷头(杷頭)
(1).杷除去柄的部分。 宋 苏轼 《吴中田妇叹》诗:“今年粳稻熟若迟,庶见霜风来几时,霜风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鎌生衣。”
(2).抓扭对方头部。十八般武艺之一。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一》:“ 山西 李通 者,行教京师,试其技艺,十八般皆能……十六,杷头;十七,绵绳套孛;十八,白打。”
《國語辭典》:裂片  拼音:liè piàn
边缘有分裂的叶片或花冠,其分裂的单元称为「裂片」。
《國語辭典》:响头(響頭)  拼音:xiǎng tóu
磕头时额头碰触地面而磕出声音,表示十分恭敬或祈求之意。《老残游记》第一四回:「响头不知磕了几千,总没有人挽回得动这玉大人的牛性。」
《國語辭典》:土豚  拼音:tǔ tún
动物名。一种食蚁兽。哺乳纲贫齿目。头部狭长,背部呈弓形,尾巴长。耳大而直立,嘴成管状,舌细长,以白蚁等昆虫为主食。
《國語辭典》:秃疮(禿瘡)  拼音:tū chuāng
黄癣的俗称。参见「黄癣」条。
《漢語大詞典》:铜兜(銅兜)
军人用来保护头部的铜质头盔。《孽海花》第二四回:“你们看一个雄赳赳的外国人,头顶铜兜,身掛勋章。”
《漢語大詞典》:头蹄(頭蹄)
指猪、牛、羊的头部和爪部。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中间又架着一盘,便是那十二件里片下来的攒盘,连头蹄下水都有。”
分類:头部
《国语辞典》:栗苞  拼音:lì bao
1.栗实的总苞。一个栗苞内通常有二、三个坚果。也作「栗蓬」、「栗房」。
2.握拳或屈指,用突出的中指节敲击别人头部的动作。如:「凡事都要理性沟通,绝不可对人任意施以栗苞。」也作「栗暴」。
《国语辞典》:田凫(田凫)  拼音:tián fú
动物名。鸟纲千鸟科。头部长有黑色长羽毛。翼长约二十公分。背色为具金属光泽的绿黑色。群生于水田、河滩等地,以昆虫、贝类等为食。分布于欧洲、亚洲、北非等地。
《漢語大詞典》:海驴(海驢)
哺乳动物。鳍脚类。毛色暗褐,头部圆,四肢为鳍状,趾间有蹼,多产 太平洋 北部。 宋 孔平仲 《常甫招客望海亭》诗:“海中百怪所会聚,海马海人并海驴。”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一·驴:“ 东海 岛中出海驴,能入水不濡。”
《漢語大詞典》:戴干
一种奇异的相貌。指头部有肉突起如干戈对立。《春秋元命包》:“ 帝嚳 戴干,是谓清明。” 汉 班固 《白虎通·圣人》:“ 顓頊 戴午。” 卢文弨 校本谓“午”为“干”之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