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太学(太學) 拼音:tài xué
中国古代设立在京城,用以培养人才、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西周时已有太学之名,汉武帝立五经博士,为西汉设太学之始。之后历代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故养士之大者,莫大(虐)〔虖〕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更兼存心梗直,在京师太学读书。」
《國語辭典》:大学(大學) 拼音:dà xué
1.高等教育机构。依学科领域分为不同学院,每学院又分若干系所或学程。
2.学成而治国。《礼记。大学》:「大学。」唐。陆德明。释文:「郑云:『大学者,以其记博学而可以为政也。』」
3.《礼记》篇名。相传为曾子所撰,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至宋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2.学成而治国。《礼记。大学》:「大学。」唐。陆德明。释文:「郑云:『大学者,以其记博学而可以为政也。』」
3.《礼记》篇名。相传为曾子所撰,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至宋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國語辭典》:太学生(太學生) 拼音:tài xué shēng
在太学中就学的学生,后世称为「监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五:「盼奴心上有一个人,乃是皇家宗人叫做赵不敏,是个太学生。」《聊斋志异。卷七。金和尚》:「儿聪慧能文,因令入邑庠;旋援例作太学生;未几,赴北闱,领乡荐。」
《分类字锦》:为太学法(为太学法)
欧阳修胡先生墓表:先生讳瑗,字翼之,为人师,言行而身化之。其在湖州之学,弟子去来常数百人,各以其经转相传授,其教学之法最备。庆历四年,天子开天章阁,与大臣讲天下事,始慨然诏州县皆立学。于是建太学于京师,而有司请下湖州,取先生之法以为太学法,至今为著令。
分类:师儒
《漢語大詞典》:璧水
(1).指太学。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治化》:“璧水道庠序之风, 石渠 啟珪璋之盛。”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学校》:“古者天子有学,谓之‘成均’,又谓之‘上庠’,亦谓之‘璧水’,所以养育作成天下之士类,非州县学比也。” 元 柯丹邱 《荆钗记·启媒》:“昔年璧水壮遨游,学冠同流。”
(2).泛指读书讲学之处。 宋 陈亮 《谢留丞相启》:“如 亮 者才不逮於中人,学未臻於上达。十年璧水,一几明牕。”
(3).砚名。以砚圆如璧,外环以水,故名。《清朝野史大观·清宫遗闻·宫砚》:“内府藏砚甚伙, 乾隆 戊戌,命内廷翰林臚为《西清砚谱》,计陶之属五十五种…… 宋 之虎符、石函、黼黻、綯纹、璧水、列钱。”《清朝野史大观·清宫遗闻·宫砚》:“石之属一百四十五种,如 晋 王廞 之璧水。”
(2).泛指读书讲学之处。 宋 陈亮 《谢留丞相启》:“如 亮 者才不逮於中人,学未臻於上达。十年璧水,一几明牕。”
(3).砚名。以砚圆如璧,外环以水,故名。《清朝野史大观·清宫遗闻·宫砚》:“内府藏砚甚伙, 乾隆 戊戌,命内廷翰林臚为《西清砚谱》,计陶之属五十五种…… 宋 之虎符、石函、黼黻、綯纹、璧水、列钱。”《清朝野史大观·清宫遗闻·宫砚》:“石之属一百四十五种,如 晋 王廞 之璧水。”
《國語辭典》:三舍 拼音:sān shè
1.九十里。《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2.三座星宿的位置。《吕氏春秋。季夏纪。制乐》:「君有至德之言,天必三赏君,今昔荧惑,其徙三舍。」《文选。郭璞。游仙诗七首之四》:「愧无鲁阳德,回日向三舍。」
3.宋代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合称「三舍」。依一定年限跟条件,由外舍升内舍,再由内舍升上舍。见《宋史。卷一五七。选举志三》。
2.三座星宿的位置。《吕氏春秋。季夏纪。制乐》:「君有至德之言,天必三赏君,今昔荧惑,其徙三舍。」《文选。郭璞。游仙诗七首之四》:「愧无鲁阳德,回日向三舍。」
3.宋代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合称「三舍」。依一定年限跟条件,由外舍升内舍,再由内舍升上舍。见《宋史。卷一五七。选举志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