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留滞周南
 
周南滞
 
周南太史公
 
周南客
 
太史南留

相关人物
司马谈
 
司马迁


《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张晏注:「自陕已东,皆周南之地也。」

例句

尉佗虽北拜,太史尚南留。 杜甫 奉送王信州崟北归

周南留滞古所惜,南极老人应寿昌。 杜甫 寄韩谏议

叶县郎官宰,周南太史公。 杜甫 敬简王明府

回首周南客,驱驰魏阙心。 杜甫 晴二首

周南留滞称遗老,汉上羸残号半人。 白居易 咏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110 【介绍】: 西汉夏阳人。秦蜀守司马错八世孙。曾从唐都学天文,向杨何学《》,习道论于黄生。武帝建元、元封间为太史令。元封元年,举行封禅大典,谈留滞周南,未能参与,发愤而卒。生前拟撰写史书,未成,因嘱其子司马迁继承其业,终于完成《太史公书》(即《史记》)。有《论六家要指》,评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推崇汉初黄老之学。
全汉文·卷二十六
谈,河内人。建元中为太史令。元封初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145或前135—? 【介绍】: 西汉左冯翊夏阳人,字子长。司马谈子。早年游历遍及南北。初任郎中。曾奉使巴、蜀、邛、笮、昆明等地,并随武帝巡游诸名山大川,重要都邑。元封三年,继父任为太史令,得博览皇室秘书。太初元年,参与历法改革,与唐都、落下闳等制订《太初历》。又继父遗志,开始撰史。天汉二年,李陵降匈奴,迁为之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辑理金匮石室之文献,写成《太史公书》(即《史记》),是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对后世史学、文学均有深远影响。
全汉文·卷二十六
迁字子长,谈子。元封中为太史令。天汉中坐罪宫刑,后为中书令。有《史记》一百三十卷,《集》一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10—1381 【介绍】: 元明浙江浦江人,字景濂,号潜溪。幼敏明强记,从吴莱等名师学。元顺帝至正中,隐居龙门山,号玄真子。朱元璋取婺州,与刘基、章溢、叶琛并征至应天,授江南儒学提举,授太子经书。主修《元史》,又预修日历等。迁国子司业、礼部主事,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洪武十三年,其长孙宋慎坐胡惟庸党死,帝欲置其死,赖皇后太子力救,乃全家谪茂州卒于夔州。为明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正德中,追谥文宪。有《宋学士文集》。
词学图录
宋濂(1310-1381) 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元末顺帝曾召为翰林院编修,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朱元璋时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明立国,朝廷礼乐制度多为濂制,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为"太史公"。 有明一代,开私家藏书风气者,首推宋濂。有《宋学士文集》。
人物简介
宋濂(一三一零—一三八一),字景濂,浙江浦江人。早年师从柳贯、黄潜,元时授翰林院编修,隐居不赴。明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制诰,任《元史》总裁,以老致仕。谥“文宪”。有《宋学士集》。
槜李诗系·卷三十九
字景濂,金华人。洪武时官学士。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景濂,浦江人。元至正末,用荐除翰林编修,以亲老辞,入仙华山为道士。明初徵授皇太子经,为元史总裁官,仕至翰林学士承旨,兼太子赞善大夫。正德中追谥文宪。有潜溪、翰苑、芝园、萝山诸集。
明诗纪事·甲签·卷四
濂字景濂,浦江人。元末,以翰林院编修徵,不就。太祖取婺州,召见濂,还金陵,徵为江南儒学提举,授太子经,改起居注。洪武初,充《元史》总裁官,除翰林学士。降编修,迁国子司业,谪安远知县。召为礼部主事,迁赞善大夫,擢侍讲学士,进学士承旨,致仕归。以孙慎得罪,安置茂州,道卒。正德中,追谥文宪。有《潜溪》、《銮坡》、《芝园》、《萝山》、《朝天》诸集七十五卷。 (王世贞《艺苑卮言》:高帝尝谓宋濂:「浙东人才,惟卿与王祎耳。才思之雄,卿不如祎;学问之博,祎不如卿。」又尝与刘诚意论文,诚意谓:「宋濂第一,其次臣不敢多让。」 徐泰《诗谈》:宋景濂、王子充诗亦纯雅,以文名。 沈士谦《明良录略》:濂尝奉制咏鹰,令七举足即成,有「自古戒禽荒」之言。 《诗薮》:宋承旨不喜作六朝语,而《思春曲十韵》如「南浦沈书传素鲤,东风将恨与新莺」,「物华半老胭脂苑,春雾轻笼翡翠城」,「因弹《别鹤》心如剪,为妒文鸳绣懒成」,「阳台树密朝霞迥,巫峡潮回暮渚平」等句,特精工流丽。 田按,景濂自幼嗜学,家贫无书,每假藏书家,手自笔录。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能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不敢逾期约。又尝入青萝山,不下书屋者屡年。得郑氏所畜书数万卷,无不尽阅,阅无不尽记。师事吴渊颖、黄文献、柳待制,皆元代耆宿。学既刻苦,授受复有渊源,故所著文章,雄峙一代。遭时遇主,司制作之柄,为开国文臣之首。蛮夷朝贡,数问宋先生安否,日本得《潜溪集》,雕板国中。当其恩遇优浓,醉学士之诗歌,甘露百岁衣之赏赐,论者传为盛事。暨乎安置茂州,侘傺于荒江野寺,投缳以殁。方希古祭文云:「公之厌斯世而不居,甘远迹于峨岷,盖将吊重华于九疑,唁屈子于江滨。吁!可悲也!」集中小诗,犹是元习;长篇大作,往往规模退之,时亦失之冗遝。盖兼才为难,自唐以来如韩退之、苏长公世不多见,正不必美备难具也。)
《國語辭典》:太史公  拼音:tài shǐ gōng
1.职官名。汉武帝置,位在丞相之上。《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谈为太史公。」南朝宋。裴骃。集解引如淳曰:「汉仪注太史公,武帝置,位在丞相上。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序事如古春秋。迁死后,宣帝以其官为令,行太史公文书而已。」
2.汉司马谈为太史令,其子司马迁继任,皆称「太史公」。《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谈为太史公。」唐。司马贞。索隐:「案《茂陵书》,谈以太史丞为太史令,则『公』者,迁所著书尊其父云『公』也。然称『太史公』皆迁称述其父所作,其实亦迁之词。」宋。辛弃疾 沁园春。叠嶂西驰词:「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
《漢語大詞典》:史班
汉 代大史学家 太史公 司马迁 和 班固 的并称。 唐 刘知几 史通·论赞:“远弃 史 班 ,近宗 徐 庾 。”
《國語辭典》:论赞(論贊)  拼音:lùn zàn
史传文末所附的评论。汉朝司马迁的《史记》称「太史公曰」,班固的《汉书》、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称「赞」,晋朝陈寿的《三国志》称「评」,汉朝荀悦的《汉纪》称「论」。其名虽殊,义则一致。唐朝刘知几的《史通》一书,总称为「论赞」,今皆沿用。
《国语辞典》:一死一生  拼音:yī sǐ yī shēng
多指有关生死等重大的关键时刻。《史记。卷一二○。汲郑列传》太史公曰:「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国语辞典》:胡母敬  拼音:hú mǔ jìng
人名。生卒年不详。曾任秦朝太史公。作〈博学篇〉七章,文字多采〈史籀篇〉,然结构略异,称为「秦篆」,即后人所称的小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