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太保 拼音:tài bǎo
1.职官名。三公之一,位次太傅。多为恩宠所加的头衔,并无实职。《书经。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
2.庙祝、巫师。宋。俞琰《书斋夜话》卷一:「余谓今之巫者言神巫其体,盖犹古之尸,故南方俚俗称巫为太保,又呼为师人。」
3.对仆役的的尊称。《喻世明言。卷三。新桥市韩五卖春情》:「官人吃了几杯酒,睡在楼上。二位太保宽坐等一等,不要催促。」
4.对绿林人物的尊称。《初刻拍案惊奇》卷四:「所有财物,但凭太保取去,只是鞍马衣装,须留下做归途盘费则个。」
5.不良少年。如:「他是个整天无所事事的小太保。」
2.庙祝、巫师。宋。俞琰《书斋夜话》卷一:「余谓今之巫者言神巫其体,盖犹古之尸,故南方俚俗称巫为太保,又呼为师人。」
3.对仆役的的尊称。《喻世明言。卷三。新桥市韩五卖春情》:「官人吃了几杯酒,睡在楼上。二位太保宽坐等一等,不要催促。」
4.对绿林人物的尊称。《初刻拍案惊奇》卷四:「所有财物,但凭太保取去,只是鞍马衣装,须留下做归途盘费则个。」
5.不良少年。如:「他是个整天无所事事的小太保。」
《國語辭典》:三公 拼音:sān gōng
1.人臣中最高的三个官位:(1)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书经。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2)西汉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汉危无嗣,而公定之;四辅之职,三公之任,而公干之。」(3)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唐。杜佑《通典。卷十九。职官三公》:「后汉又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也称为「三司」。
2.星名。即太乙星旁的三星。《晋书。卷一一。天文志上》:「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调七政,和阴阳之官也。」也称为「三师」。
2.星名。即太乙星旁的三星。《晋书。卷一一。天文志上》:「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调七政,和阴阳之官也。」也称为「三师」。
《國語辭典》:三公 拼音:sān gōng
1.人臣中最高的三个官位:(1)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书经。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2)西汉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汉危无嗣,而公定之;四辅之职,三公之任,而公干之。」(3)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唐。杜佑《通典。卷十九。职官三公》:「后汉又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也称为「三司」。
2.星名。即太乙星旁的三星。《晋书。卷一一。天文志上》:「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调七政,和阴阳之官也。」也称为「三师」。
2.星名。即太乙星旁的三星。《晋书。卷一一。天文志上》:「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调七政,和阴阳之官也。」也称为「三师」。
《漢語大詞典》:三师(三師)
(1). 北魏 以后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见《通典·职官一》。 唐 窦常 《奉贺太保岐公》诗:“五色詔中宣九德,百僚班外置三师。”《金史·百官志一》:“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各一员,皆正一品,师范一人,仪刑四海。”
(2).星名。《宋史·天文志二》:“三公三星,在北斗杓南,及魁第一星西,一云在斗柄东,为太尉、司徒、司空之象。在魁西者名三师。”
(3).三国的军队。《左传·隐公十年》:“癸,亥,克之,取三师焉。” 杜预 注:“三国之军在 戴 ,故 郑伯 合围之。”
(4).佛教语。指授具足戒的三名和尚,即戒和尚、羯磨师和教授师。 唐 道宣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之三:“若论发戒功,与三师齐德,何为不请之乎?可準三师而请。”参见“ 三师七僧 ”。
(2).星名。《宋史·天文志二》:“三公三星,在北斗杓南,及魁第一星西,一云在斗柄东,为太尉、司徒、司空之象。在魁西者名三师。”
(3).三国的军队。《左传·隐公十年》:“癸,亥,克之,取三师焉。” 杜预 注:“三国之军在 戴 ,故 郑伯 合围之。”
(4).佛教语。指授具足戒的三名和尚,即戒和尚、羯磨师和教授师。 唐 道宣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之三:“若论发戒功,与三师齐德,何为不请之乎?可準三师而请。”参见“ 三师七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