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豆卢寔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3—612 【介绍】: 隋京兆郑县人,字天裕。初仕北周,以平北齐功,授帅都督,封怀归县男。隋文帝开皇初,授大都督,领亲卫。四年,与薛道衡使陈。五年,除兵部侍郎。十二年,出为秦州司马。丁艰后,敕于成州煮盐。炀帝大业二年,除黄门侍郎,改东京尚书右丞。五年,从帝讨吐谷浑,授通议大夫。八年,从讨高丽,任海冥道副将,卒于军。谥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5—630 【介绍】: 隋唐时僧。徐州彭城人,俗姓刘。年十二出家。词辩无滞,文义俱扬。隋炀帝于江都建慧日道场,延慧乘住之,号家僧。大业中于四方馆仁王行道,敕慧乘为大讲主,所讲《涅槃》、《般若》、《金鼓》、《维摩》、《地持》《成实》等各数十遍。唐初住京师胜光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彭城刘氏子。其先出汉裔。祖欣。梁直前将军琅邪太守。父雅。陈兵部郎中。 叔祖智强。少出家。负重名。陈任广陵大僧正。善成实论及大涅槃。乘年十二即师事强。服膺讲席。十六白强。听智嚼法师成实论。于杨都之庄严寺。时有陈方继梁统。而武帝尤崇尚教门。屡阅仁王。盛张斋席。乘因获对御论义。辞辨绝出伦辈。上为眷眄。四月八日。上又于寺义集。乘竖佛果出二谛外义。有法师。旧居开泰。后入祇洹。问曰。为佛果出二谛外。为二谛出佛果外。乘质曰。为法师出开泰。为开泰出法师。曰如鸳鸯不栖圊厕。曰释提桓因不与鬼住。曰鸠翅罗鸟。不宿枯树。曰大海不宿死尸。皭时在座叹曰。勍敌也。其锋难当。就上前。脱所著天柱纳伽黎赏之。由是声誉益起。桂阳王。毛尚书。江仆射。等并伸敬慕。 隋初太尉晋王于江都。建慧日道场。乘奉教旨迁住仍蒙待以家僧之礼邀与入朝遇净影慧远于讲次。谈论若倾注。远惊叹曰。何物吴僧如此。世岂复有愈于此者乎。盖未尝相识。而创见之也。归慧日。益纵材辨。寺之宿硕。咸屈伏。王闻之喜。赏帛百缣。隋高祖。将巡岱宗。驻跸伊洛。诏遣江南关东大德。登殿竖义。乘应诏。答者靡抗。上嗟异。隋开皇十七年。出所积。以金玉装饰香台一具。施维扬永福寺。隋大业六年。诏诸郡。别选三大德于东都四方馆。阐仁王经。仍诏乘充大讲主。连三昼夜不卧。驾幸张掖从之。诏为高昌王曲氏。开金光明。曲以发布地。籍乘升座。 八年上幸东都。京师造七层木塔二。荐皇考妣也。因诏乘持舍利以葬。俄而公卿士庶。列树胜幢。三十馀所。自兴善寺。迎佛灵骨。至禅定寺。乘演仁王经十二年。诏写龟兹国旃檀像于东都。以赐郡国。武德四年。国家初定天下。诏谓凡经乱地。僧之是非。难以分别。议于州县。可置一寺。寺留三十僧。以示宽恩。其馀壹从汰去。上以洛阳天下之都会。固非他处所得比拟。然而虽有伪郑之变。犹许二百馀僧。住同华寺况乘尝被污。而上素所钦向。亦莫之问。诏住胜光寺。寺寔秦国功德也。八年驾幸国学。行释奠礼。先是堂列三座。拟叙三宗。而儒杰释雄。李之俊伟。皆云合雾拥。以快观听。制曰。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宜崇客礼。其令老先之孔次之。释又次之。时乘受众所推挹。已升座。闻制不觉失色。今上方在秦邸。位居百僚上。直视乘曰。但敷帝德。馀无所虑。乘乃唱曰。上天下地。荣贵所资。缘业所由。必宗佛圣。今将叙大致。合具礼仪。并合掌虔跪。使师资有据。于是自皇储已下。皆降席跪听。乘则前赞帝德。次述释宗。后以二难。双徵两教。上加叹美。顷之制问曰。昨有道士潘诞奏。以为悉达太子。不能得佛。六年求道。方得成佛。是则道能生佛。佛由道成。道。是佛之父师。佛乃道之子弟。故佛经云。求于无上正真之道。又曰体解大道。发无上意。外国语云。阿耨菩提。晋翻无上大道。以此言之。道大佛小。亦可知矣。乘对制。其略曰。聃生于周末佛出于周初。计其世。则二十许王。论其年则三百馀载。岂有昭王时佛。退求敬王时道乎。向者道士李仲卿。所叙之道。有太上大道。先天地生。郁勃洞虚之中。炜烨玉清之上。是佛之师。不言周之老聃也。三皇无聃。五帝无聃。而所谓道者。未尝无也。自关尹请著书。窦后命兴学。然后聃之道。始行世。而道非独指聃也。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谓之神。夫阴阳且不可测其所生。而又奚能生佛哉。车胤云。在己为德。及物为道。殷仲文曰。德者得也。道者由也。论衡曰。立身之谓德。成名之谓道。道德也者。非必其人之霞服金冠玉圭朱履。别号天尊。居大罗之上。治玉京之中。而独名大道者也。贞观三年。乘于胜光寺。起舍利宝塔。像设庄严。备诸神变。并建方等道场。昼夜六时。行忏悔法以报圣上待遇之恩。四年十月二十日。终于所住房。春秋七十有六。门人道璋等。奉遗命。阇维于南山之谷口。敛馀烬。塔于胜光。沙门法琳制碑文。 惟乘。身历三朝。政移六帝。频婴宠顾。履接纶音。外则王公卿士。内则妃后嫔姬。皆禀戒香。共申师礼。所讲涅槃般若金鼓维摩地持成实等。各数十遍。 璋其族属之犹子也。善呗赞。职充都讲。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四 护法下
释慧乘。俗姓刘氏。徐州彭城人也。其先炎汉之绪。祖欣梁真前将军琅琊太守。父雅陈兵部郎中。叔祖智强。少出家。陈任广陵大僧正。善闲成论及大涅槃。乘年十二。发心入道。仍事强为师。服膺论席备探精理。十六启强曰。离家千里。犹名在家沙门也。诸广游都郡疏诸耳目。强从之。便下杨都。听庄严寺智㬭法师成实。爰始具戒。即预陈武帝仁王斋席。对御论义词辩绝伦。数千人中独回天眷。至四月八日。陈主于庄严寺总令义集乘。当时竖佛果出二谛外义。有一法师英侠自居擅名江左。旧住开泰后入祇洹。乃问曰。为佛果出二谛外。二谛出佛果外。乘质云。为法师出开泰。为开泰出法师。彼曰。如鸳鸯鸟不住圊厕。乘应声曰。释提桓因不与鬼住。彼曰。鸠翅罗鸟不栖枯树。乘折云。譬如大海不宿死尸。于时㬭公处座叹曰。辩才无碍其锋难当者也。躬于帝前赏天柱纳袈裟。由是令响通振邻国斯传。陈桂阳王尚书毛喜仆射江总等。并申久敬咸慕德音。属陈季道离隋风远扇。太尉晋王于江都建慧日道场。遍询硕德。乘奉旨延住。仍号家僧。后从王入朝频蒙内见。时净影慧远。道声扬播。由来不面。因过值讲即申言论。义高词丽声骇听徒。远顾曰。何处吴僧唇舌陵人。复岂逾此。王闻之弥敬其词辩。时慧日创立搜杨一化。并号龙象咸问义门。既爰初盛集法轮肇驾。王乃请乘尽心。言论不有见尊致结。既承资蓄纵辩无前。折关陈款皆倾巢穴。甚称王望。别赏帛百段。暨高祖东巡岱宗銮驾伊洛。敕遣江南吴僧与关东大德升殿竖义。乘应旨首登。命章对论。巧问勃兴切并纷集。纵横骆驿罔弗丧律亡图。高祖目属称扬。群英叹异。开皇十七年。于杨州永福寺。建香台一所。庄饰金玉绝世罕俦。及晋王即位。弥相崇重。随驾行幸无处不经。大业六年。有敕郡别简三大德入东都。于四方馆仁王行道。别敕乘为大讲主。三日三夜兴诸论道。皆为折畅靡不冷然。从驾张掖。蕃王毕至。奉敕为高昌王曲氏讲金光明。吐言清奇闻者叹咽。曲布发于地。屈乘践焉。至八年帝在东都。于西京奉为二皇双建两塔七层木浮图。又敕乘送舍利瘗于塔所时四方道俗百辟诸侯各出名珍。于兴善寺北天门道南。树列胜场三十馀所。高幢华盖接影浮空。宝树香烟望同云雾。迎延灵骨至于禅定。佥共请乘开仁王经。华俗士庶正道日登。咸嘉赏赞。十二年于东都图写龟兹国檀像。举高丈六。即是后秦罗什所负来者。屡感祯瑞故用传持。今在洛州净土寺。会隋室分崩唐皇御历。武德四年扫定东夏。有敕伪乱地僧是非难识。州别一寺留三十僧。馀者从俗。上以洛阳大集名望者多。奏请二百许僧住同华寺。乘等五人敕住京室。于时乘从伪郑词被牵连。主上素承风问。偏所顾属。特蒙慰抚命住胜光。秦国功德咸归此寺。武德八年。岁居协洽。驾幸国学将行释奠。堂置三坐拟叙三宗。众复乐推乘为导首。时五都才学三教通人。星布义筵云罗绮席。天子下诏曰。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令老先次孔末后释宗。当尔之时相顾无色。乘虽登坐情虑莫安。今上时为秦王。躬临位席。直视乘面目未曾回。频降中使十数教云。但述佛宗光敷帝德。一无所虑。既最末陈唱谛彻前通。乃命宗云。上天下地荣贵所资。缘业有由必宗佛圣。今将叙大致理具礼仪。并合掌虔跪。使师资有据。声告才竟。皇储以下爰逮群僚。各下席䠒跪伫聆逸辩。乘前宣帝德云。陛下巍巍堂堂。若星中之月云云。次述释宗。后以二难双徵两教。玄梯广布义网高张。莫不蹑向风驰应机云涌。既而天子回光敬美其道。群公拜手请从弘业。黄巾李仲卿。结舌无报。博士祭酒等。束体辕门。慧日更明法云还布。当又下诏问乘曰。道士潘诞奏。悉达太子不能得佛。六年求道方得成佛。是则道能生佛。佛由道成。道是佛之父师。佛乃道之子弟。故佛经云。求于无上正真之道。又云体解大道发无上意。外国语云阿耨菩提。晋音翻之无上大道。若以此验。道大佛小。于事可知。乘报略云。震旦之与天竺。犹环海之比麟洲。聃乃周末始兴。佛是周初前出。计其相去二十许王。论其所经三百馀载。岂有昭王世佛而退求敬王时道乎句虚验实足可知也。仲卿向叙。道者有太上大道。先天地生。郁勃洞虚之中。炜烨玉清之上。是佛之师。不言周时之老聃也。且五帝之前未闻有道。三王之季始有聃名。汉景已来方兴道学。穷今讨古道者为谁。案七藉九流。经国之典。宗师周易。五运相生。既辟两仪。阴阳是判。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谓之神。天地于事可明。阴阳在生有验。此理数然也。不云有道先天地生。道既莫测从何能生佛。故车胤云。在己为德及物为道。殷仲文云。德者得也。道者由也。言得孝在心由之而成也。论衡云。立身之谓德。成名之谓道。道德也者为若此矣。卿所言道宁异是乎。若异斯者不足归信。岂有头戴金冠身被黄褐。鬓垂素发手把玉璋。别号天尊居大罗之上。独名大道治玉京之中。山海之所未详。经史之所不载。大罗既焉有之说。玉京本亡是之谈。言毕下座。举朝属目。此时独据词宗。馀术无为而退。一席杨扇万代舟航。可尚可师立功立事。近假叨幸之力。远庇护念之恩也。贞观元年。乘以衔荷特命义须崇善。奉为圣上于胜光寺起舍利宝塔。像设庄严备诸神变。并建方等道场。日夜六时行坐三业。以贞观四年十月二十日。终于旧房。春秋七十有六。门人道璋先奉遗旨。于南山谷口焚之。私敛馀灰还于胜光起塔。沙门法琳为制碑文。见于别集。惟乘释蒙据道护法为心。抚物恤穷弥留情曲。而词辩无滞文义俱扬。写送若流有逾宿诵。此之一术殁后绝踪。而身历三朝政移六帝。频升中殿面对天颜。神气消散映彻墙仞。自见英德莫不推焉。又卿士王公妃嫔庶族。皆禀涂香申明供礼。所讲涅槃般若金鼓维摩地持成实等。各数十遍。璋即乘之犹子也。少所恭奉。立性诚悫偏能呗赞。清啭婉约有势于时。每为都讲亦隶伦则。京邑后附多向其尘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6 【介绍】: 名或作天成。隋鄱阳人。农民军首领。炀帝大业十二年举兵起事,攻克豫章郡,自称元兴王,任同乡林士弘为大将军。帝遣刘子翊统兵镇压,师乞中流矢卒。所部归林士弘统率。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8 【介绍】: 隋上谷人。炀帝大业十一年,于上谷举兵反,自号漫天王,国号燕。北连突厥,南侵燕赵,有众十余万。后攻幽州,为窦建德所败,中流矢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8 【介绍】: 隋人。炀帝大业末,群雄并起,上谷人王须拔拥众数万,自号漫天王,刀儿为其亚将。唐高祖武德元年,须拔死,刀儿代领其众,自号历山飞。入据深泽,有徒众十万。窦建德佯与之和,因其无备袭破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9—580 【介绍】: 即宇文赟。北周皇帝。代郡武川人,鲜卑族,字乾伯。武帝长子。为太子时,武帝约束甚严。既即位,即逞奢欲,起洛阳宫,常役四万人,言不及治政,且饰非拒谏,自公卿以下,皆被楚挞。在位一年,传太子,自称天元皇帝。
全后周文·卷三
帝讳赟,字乾伯,武帝长子,建德元年立为皇太子,宣政元年六月即位,明年改元大成,其二月传位太子衍,改元大象,自称天元皇帝。在位二年,谥曰宣皇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9—618 【介绍】: 即杨广。隋朝皇帝。一名英,小字阿𡡉。文帝次子。开皇二年封晋王,九年统军灭陈,历任并州、扬州总管,镇守一方。开皇二十年勾结杨素谗陷兄杨勇,夺得太子位。仁寿四年乘父病重杀之自立。即位后,好大喜功,屡兴兵戎,穷奢极欲,大兴土木。造西苑,置离宫,开运河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水系;修长城,辟驰道,种种工程所役人民以百万计,致生产严重破坏,饥馑不绝,民怨沸腾,群雄蜂起。后南巡江都,沉溺酒色,为宇文化及所杀。在位十四年。
全隋文·卷四
帝讳广,一名英,小字阿𡡉,文帝第二子。周末封雁门郡公。开皇元年,封晋王,拜柱国、并州总管。寻授武卫大将军,进上柱国、河北道行台、尚书令。转淮南道行台,徵拜雍州牧、内史令,进太尉。复拜并州总管,徙扬州总管,镇江都。二十年十一月,立为皇太子。仁寿四年七月,即位。明年,改元大业。在位十四年。为宇文化及等所弑,谥曰炀皇帝。有《集》五十五卷。
茹茹天保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人。汉王杨谅属将。炀帝继位,谅叛,任天保为大将军,与侯莫陈惠率众直指长安。杨素率骑五千潜伏于渭口,夜半济渭,比明击之,大败天保所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一作天罡。隋唐时益州成都人。隋炀帝大业中为资官令。精通相术,唐贞观初,太宗召见,后屡为朝中大臣相面。以火井令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6—665 【介绍】: 唐洛阳人,后徙郿。丘和子。有勇,善骑射。初,迎谒李世民于渭北,拜光禄大夫。累从战伐,以功迁左一府骠骑。隐太子诛,擢左卫将军。太宗贞观中从平高昌,封天水郡公,进右武候将军。高宗时迁大将军、冀陕二州刺史。卒谥襄。
曲智湛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时高昌人。高昌王曲文泰子,曲智盛弟。太宗贞观十四年,高昌亡,智湛随兄归唐,拜右武卫中郎将,封天山县公。高宗永徽初,为西州都督,累加左骁卫大将军。麟德中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苏州人,字天问。累迁翰林学士。工八分、飞白、二篆。与韩择木、蔡有邻、李潮并称唐世八分名家。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失姓名,生卒年、籍贯皆不详。尝游麻姑山,题诗1首,自称天峤游人。《全唐诗》存之。事见《云溪友议》卷上。
天目僧 朝代: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失姓名,世次爵里无考。《全唐诗外编》存诗1首,出释赞宁《笋谱》。
全唐诗补逸
天目僧,失其名。诗一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4—705 【介绍】: 即武后。并州文水人,名照。武士彟女。年十四,太宗选为才人。太宗崩,出为尼,高宗复召入宫。永徽六年立为皇后,代决政事,与高宗并称“二圣”。高宗崩,临朝称制,废中宗、睿宗。天授元年,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在位十六年。杀唐宗室,任用酷吏,然富权略,能用人,故名相辈出。奖励农桑,改革史治,重视选拔人材。晚年则豪奢专断,颇多弊政。神龙元年宰相张柬之等迫则天禅位于中宗,同年病卒,谥则天皇后。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24—705 名照,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武士彟之女。14岁入宫为唐太宗才人,赐号武媚。太宗卒,削发为尼。高宗时,复召为昭仪,进号宸妃。永徽六年(655),立为皇后,参决朝政,号为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弘道元年(683)临朝称制。载初元年(690)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史称武周。神龙元年(705)中宗复位,后徙居上阳宫,去帝号。是年冬卒,谥曰则天大圣皇后。玄宗天宝八载(749),定谥则天顺圣皇后。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则天后在位16年,实掌国政40余年,素多智谋,兼涉文史。曾召文学之士周茂思、范履冰等编纂《要览》、《字海》、《乐书要录》等书,撰有《垂拱集》100卷,俱佚。《全唐诗》存诗46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诗序1首。
唐诗汇评
武则天(625-707),自名照(zhao),并州文水(今属山西)人。太宗时被召入宫,为才人,年十四。太宗崩,为尼感业寺。高宗复召入宫,拜昭仪。永徽六年立为皇后。中宗即位,尊为皇太后,临朝称制,睿宗文明元年,自称帝,改国号日周。神龙元年传位于皇太子显,十一月卒。谥曰则天顺圣皇后。则天素多智计,辅政、当国数十年,颇有兴革,亦多弊政。兼涉文史,能诗,与近臣诗会,传为美谈。有《垂拱集》一百卷,《金轮集》十卷,均佚。《全唐诗》存诗四十六首。
全唐文·卷九十五
后名照。并州文水人。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封应国公士彟之女。高宗立为昭仪。进号宸妃。永徽六年立为皇后。上元元年进号天后。中宗即位。尊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寻自称皇帝。改国号曰周。在位二十二年。中宗反正。谥曰大圣则天皇后。天宝八载。定谥则天顺圣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