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38—1309 【介绍】: 元大名冠氏人。岳存子。袭父职冠氏县军民弹压,从围襄樊,帅府承制授管军百户。战焦山,录功升管军千户。灭宋后,授昭勇大将军、福州路总管,迁建康,首定救荒之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益都人,字吉甫。世祖至元中为福建路管军总管、兼知邵武军事,以镇压民众起事,迁福建行省参政。献计发民一万,凿山炼银,乃赋民钞市银输官,而私其一百七十锭,为台臣所按罢。
赵祐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汴梁人,字天锡。世祖至元中辟平江路掾,历江浙行省照磨,仕至江浙财赋副总管。
叶天秀 朝代:宋末元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40—1315 【介绍】: 宋元间抚州宜川人,字实夫。宋乡贡进士,元初地方不靖,有司授乡正,绥抚中机,地方秩序渐次恢复。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46—1323 【介绍】: 宋元间豫章人,字与可,号彭蠡钓徒。宋度宗咸淳十年进士。元初隐居,教授《三礼》,后以荐为福建、庐陵两郡教授。所至,考古篆籀文字,调律吕,协歌诗,以兴雅乐。秩满,调建安县主簿,不赴。晚以福清州判官致仕。说经旨文义,老益不倦,得其所指授者,多为闻人。学者称天慵先生。有《瑟谱》、《天慵文集》。
元诗纪事
朋来字与可,豫章人。宋咸淳登进士第,入元仕为教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47—1313 【介绍】: 元太原人,字继先,号新斋。郝和尚拔都子。师事元好问。世祖召见,俾执文字,备宿卫。累拜中书左丞,与宰相论事,有不合,辄面斥之。成宗崩,武宗即位,天挺有定策功。仁宗临御,召天挺等革尚书省之弊。拜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政化大行。卒谥文定。有《云南实录》。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继先,号新斋,出于都尔本族,居安肃州。以勋臣子备宿卫,除云南行省参议,累迁中书右丞,出为江西、河南二行省右丞。召拜御史中丞,寻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卒赠中书平章政事、柱国、冀国公,谥文定。
张天祐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47—1309 【介绍】: 元汴梁路祥符人,字吉甫。世祖至元二十三年累官太原路总管,迁参议尚书省事,升中书参政,仕至江南行宣政院同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50—1331 【介绍】: 元洛阳人,字君璋。父卜世昌降蒙古后迁汴。天璋读书史,识成败大体,至元中为南京府史。为中台掾。大德四年,为工部主事。武宗时迁刑部郎中,时有人主张犯盗者与家属均服青衣巾,使与民伍有别,天璋谓此乃弊政,乃止不行。皇庆初为归德知府,修治河渠。累迁饶州路总管,以治行第一闻。天历间拜山南廉访使,厉风纪,清吏治。尝条陈时政二十事,凡万余言,名“中兴济治策”,皆中时病。
何凤 朝代:宋末元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50—1327 【介绍】: 宋末元初婺州金华人,字天仪,号遁山。何基从子。业医。元成宗元贞初,北游燕赵,用荐授婺州医学教授,转江西医学提举。令三子从许谦学,时谦方羁孤而落落不偶,由此刻励于学,得以成名。
牛天瑞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怀庆路武陟人。世祖至元中任吉水县丞,成宗大德十年累迁瑞州路经历,武宗至大三年擢推官。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56—1298 【介绍】: 元僧。瑞州高安人,字天隐,号牧潜。俗姓姚。少习举子业,后出家为僧。至元以来,遍历荆襄吴越。好读书,工古文,诗尤清婉。有《牧潜集》等。
元诗选
圆至,字天隐,别号牧潜,高安姚氏子。少习举子业,去为浮屠,得法于仰山钦禅师,驻锡建昌之能仁。所著有《筠溪牧潜集》,方虚谷为之序,天目洪乔祖题其后曰:天隐远权要,避名誉,遍历荆、襄、吴、越,积览观之富,益静定之光,二三千言,经目辄记,故其为文赡以奥。其诗虽所存不多,而风骨自见。如《送才上人往湖南》云:「竹枯湘泪尽,花发楚魂香。」《富塘》云:「亦供贫者乐,独以富为名。」《寄志胜上人》云:「瘴月人南去,花时雁北飞。」《弘秀集》中,不多得也。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圆至。字天隐。高安姚氏子。季父勉。父文。叔兄云。皆中显科。为宋名臣。师按窥世相。深有所感悟于中。以咸淳甲戌出家。依仰山慧朗禅师钦公脱发。时年十九。务静退寡交识。怡然以道味自尚。喜为文章志弘护。非衒饰知见以自售也。故其文日益进。其曰吾圣人。自称文佛。盖以存其道于无穷。非文莫能。曰经曰论。皆是物也。惟震旦诸师。欲抚中下之质。乃皆以天纵上智。示为椎朴少文。与愚者同事。乃圣人冥权。非真然也。愚者诱于其迹。直谓圣人道妙。可以鄙俚凡近躐。至薄经论为浅教。斥文字为异端。岂不惑哉。其论吾宗文。独许嵩明教一人。其融会超了知见。扶宗匡道之心。居然可思矣。至元元贞间。住建昌能仁寺。说法一禀于钦。不两年弃去。师行止不恒。所居斯其最久耳。大德二年戊戌。卒于庐山。年四十三。惜无修期以究其道之所归。化之所及。为可哀耳。有文集一卷。吴门碛砂魁上人所藏。以示紫阳方虚谷。读而醉心。叙其首。刻焉。
李天泽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从化人。成宗大德间进士,任新州总管府通判。操履清洁,宽而能察,有威惠。在事六载,挂冠而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元间温州永嘉人,字天隐。从叶味道学。博闻强记。为宋太学生,尝上书攻贾似道。宋亡,隐居教授。晚岁瞽双目,当事舆致之,为学舍经师。成宗大德间初制大成乐器,皆以询之。有《天隐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吉安人,字立大,号梅浦。初习举子业,从游者甚众。后乃研精覃思,著《尚书纂传》。成宗大德初宪使臧梦解上其书于朝,诏授临江路儒学教授。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了义。德清人。俗姓杨。母张氏。宋景定癸亥举师。六岁始能言。从其母诵法华经。人世事懵无所知。姿貌凝然。志若有所待。年十七。有僧遇之。举高峰上堂语。师矍然起立。谓僧曰。能引我往见之乎。母具装遣之。行见高峰于天目狮子岩之死关。以童子给侍左右。乃令提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因名之曰从一。他日室中。举牛过窗棂话。师儗开口。峰随痛棒之。不觉堕于崖下。同学明通。扪萝接磴以救之。则已出半山无所苦也。谓通曰。我机缘不在此。往江西见钦公去也。通曰汝负老汉棒矣。即与还山之西禅庵。自誓曰。我七日不證则决去。端直坚壁。忘废寝食。夜则攀树。露立达旦。未及所期。豁然大悟。驰至死关。呼曰。老和尚。今日谩我不得。呈颂曰。大地山河一片雪。太阳一出便无踪。自此不疑诸佛祖。更无南北与西东。明日峰上堂云。我漫天网子。打凤罗龙。不曾遇得一虾蟹。今日有蟭螟虫撞入。三十年后。向孤峰绝顶。扬声大叫去在。自此呵励同学。言不少逊。乃曰。尽大地有一人发真归源。我皆知之。峰叹其俊快。久参者愧焉。几有命如悬丝之虑。遂归德清。其母为卖簪珥。同入武康上柏山。结茅以居。人见其混俗。罔测其意。峰召之还山。峰曰。大有人道。你[掐-臼+也]泥带水。师曰。两眼对两眼。峰为落发受具。改名了义。元贞乙未。高峰示寂。师亦韬晦。或游禅林居下板。孤峭严峻。不假借人辞色。或嬉笑怒骂。粗言秽语。人所不堪。或不因劝请。随机开导。声如奔雷。自是王公贵人争相迎。奉布施充斥。视之漠如。以泰定三年。归坐祖山。学士大集。示众曰。除却语默动静道。将一句来。又曰。一息不来。向何处安身立命。答者皆不契。观师就席之意。勉徇众望。多非得已也。至顺中。仁宗闻师道行。诏命宣政院。使赍香入山宣问。敕有司加护。元统二年。赐号佛慧圆明正觉普度禅师。玺书未至山而师化矣。前一日召众云。汝等克念先宗。弘扬大法。念报佛恩。勿生懈怠。旦起众。闻空中雷声隐隐。师已跏趺就逝。世寿七十二。僧腊四十九。藏全身于狮子岩之后。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九
断崖了义禅师者。湖州德清汤氏子也。六岁始言。言即入理。常随其母。诵法华经。因牵母衣而问曰。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土。靡不周遍。母曾见么。母答曰。佛放瑞光。如优昙花。时一遇耳。又问曰。因甚又道。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母良久。抚其顶而叹曰。儿有慧根乎。更宜广见高明休自屈。年十七。闻举高峰妙公警策语。乃勃起曰。此大善知识也。我往从之。其母甚喜。竟造狮子岩。谒妙公。公爱其挺特。俾提一归何处话。且授名曰从一。妙公每呼从一。一每应诺。公曰。牛过窗棂头角。四蹄都过了。因甚尾巴过。不得一罔措。自是一归何处。与牛过窗棂话。结成一片。如碍铁围。或间求示。非拳则棒一。又疑拳棒与本参。岂相干耶。偶过钵盂塘。见松梢雪坠有省。即举似公曰。不问南北与西东。大地山河一片雪。声未已。又被痛棒打。退不觉陨身崖下。同学扪萝救之。一乃誓限七日。昼则桩立。夜则攀树。临崖露立达旦。未及期。大彻扣关。大呼曰。今日瞒我不得也。公曰。作么。曰。大地山河一片雪。太阳一照便无踪。自此不疑诸佛祖。更无南北与西东。妙公乃上堂曰。我布漫天大网。打凤罗龙不曾。遇得一虾一蟹。今日有个蟭螟。虫撞入三十年。后向孤峰顶。扬声大叫。且道。叫个甚么。举拂子云。大地山河一片雪。一便夺拂子云。尽大地有一人发真归源。我悉知之。公便下座。于是举扬料拣。词不少逊。而从一行者之名大显。辞归。德清结茆武康。居以事母。名缁乐访之。又五载还天日。妙公曰。大有人道。你拖泥带水在。对曰。两眼对两眼。妙公。乃为薙落。更从一。名了义。自号断崖。遂单瓢只杖。渡淮杨。历齐鲁。访燕赵。登五台。随所至处。辨论风生。海内丛席为之大震。中峰本公。状其生平曰。撞漫天网。解狮子铃。情亡义断。石裂崖崩。夺庞老金珠。高挥大抹。将阿爷门户。竖柱横撑。这边那边。了无羁绊。问禅问道。不近人情。大地山河一片雪。话头流落至今行。名刹争起之。不顾。逮本雍二禅师相继化去。义始住天目正宗寺。年已七十。道风益峻。众未尝登百辈半受诸方付嘱者。就正请益。不敢生。忽尝示众曰。若要超凡入圣。永脱尘劳。直须去皮换骨。绝后再苏如寒灰。发焰枯木重荣。岂可作容易想。我在老和尚处。多年每被大棒打。彻骨髓不曾。有一念远离心。直至今日。才触著痛处。不觉泪流。岂是你欢喜踊跃。咬著些子苦味。便乃掉头不顾。殊不知苦味。能除百病。大凡功夫若到。省力时。如顺水流舟。只要梢公牢牢把柁。才有丝毫异念。生管取丧身失命。若到纯一处。不可起一念精进心。不可起一念懈怠心。不可起一念求悟心。不可起一念得失心。才有念生。即被一切邪魔入你心腑。使你颠狂。胡说乱道。永作魔家眷属。佛也难救你。戒之戒之。元统元年除夕。告众曰。有一件事。天来大还。委悉么良久云。明日。是元朝越六日。指法云塔西空地曰。更好立个无缝塔。归与禅者谈笑自若。乃曰。老僧明日天台去也。侍者曰。某甲相随得么。曰。骑马趁不及。次日跏趺而逝。世寿七十二。坐夏四十九。奉遗命。塔于所指之处。赐号佛慧圆明正觉普度大师。义初会葬中峰时。笑谓众曰。过后十二年。更为老僧。一会及入灭时。正符其谶。 赞曰。棒头觅落处。何如捞月水中。喝下越端倪。却似分胶膝里。师初扣关。见高峰孤硬。有上山推毂之难。自后立地知此道。平常有顺水放舟之快。想其为人烈丈夫也。故其问道出家之迹。颇与卢行者相若说法。写自心曲。以真实诲人。至今传其语。为禅关策要。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