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天眼目
【佛学大辞典】
(书名)六卷,宋智昭著。集禅宗诸家之要义。
(书名)六卷,宋智昭著。集禅宗诸家之要义。
天眼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眼之一。为天趣之眼,故名天眼。以色界四大所造清净之眼根前知粗细远近一切之诸色,及众生未来生死之相者。此有修得生得之二种,在人中依禅定于肉眼上彼修得净眼者,谓为修得之天眼,生于色界诸天自得此净眼者,谓为生得或报得之天眼。智度论五曰:「于眼得色界四大造清净色,是名天眼。天眼所见自地及下地六道中众生诸物,若近若远若粗若细诸色莫不能照。是天眼有二种:一者从报得,二者从修得。」大乘义章二十本曰:「天趣之眼,故名天眼。」观无量寿经曰:「未得天眼,不能远观。」无量寿经下曰:「天眼通达,无量无限。」
【佛学常见辞汇】
天上人的眼,能够看得很远,为五眼之一。天眼有两种,一种是从福报得来,如天人;一种则是从苦修得来,如阿那律所得的天眼是。
【三藏法数】
天眼者,谓诸天因修禅定而得也。此眼远近前后内外昼夜上下皆悉能见,以无色质障碍故也。
(术语)五眼之一。为天趣之眼,故名天眼。以色界四大所造清净之眼根前知粗细远近一切之诸色,及众生未来生死之相者。此有修得生得之二种,在人中依禅定于肉眼上彼修得净眼者,谓为修得之天眼,生于色界诸天自得此净眼者,谓为生得或报得之天眼。智度论五曰:「于眼得色界四大造清净色,是名天眼。天眼所见自地及下地六道中众生诸物,若近若远若粗若细诸色莫不能照。是天眼有二种:一者从报得,二者从修得。」大乘义章二十本曰:「天趣之眼,故名天眼。」观无量寿经曰:「未得天眼,不能远观。」无量寿经下曰:「天眼通达,无量无限。」
【佛学常见辞汇】
天上人的眼,能够看得很远,为五眼之一。天眼有两种,一种是从福报得来,如天人;一种则是从苦修得来,如阿那律所得的天眼是。
【三藏法数】
天眼者,谓诸天因修禅定而得也。此眼远近前后内外昼夜上下皆悉能见,以无色质障碍故也。
天眼力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所得十力之一。佛所得之天眼也。为了了分明,无能坏无能胜者,故云力。
【佛学常见辞汇】
佛所得十力之一,也就是佛所得的天眼,因佛的天眼无能坏和无能胜,所以叫做力。
(术语)佛所得十力之一。佛所得之天眼也。为了了分明,无能坏无能胜者,故云力。
【佛学常见辞汇】
佛所得十力之一,也就是佛所得的天眼,因佛的天眼无能坏和无能胜,所以叫做力。
天眼明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罗汉所得三明之一。天眼通之更为明了者。天眼通凡圣皆能得之,天眼明非圣者不能得。
【佛学常见辞汇】
阿罗汉所得三明之一,比天眼通更加厉害,天眼通凡人圣人都能得到,但天眼明非圣者不能得。
【三藏法数】
谓但见死此生彼,名天眼通。复见我及众生死时生时,及身口意所作善恶之行,或生善道、恶道,皆悉能见,是名天眼明。
(术语)阿罗汉所得三明之一。天眼通之更为明了者。天眼通凡圣皆能得之,天眼明非圣者不能得。
【佛学常见辞汇】
阿罗汉所得三明之一,比天眼通更加厉害,天眼通凡人圣人都能得到,但天眼明非圣者不能得。
【三藏法数】
谓但见死此生彼,名天眼通。复见我及众生死时生时,及身口意所作善恶之行,或生善道、恶道,皆悉能见,是名天眼明。
天眼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通之一。以色界天趣清净之四大所造之眼根,而知远近粗细之形色及六道众生之死此生彼,通达无碍者。有修得报得二种。(参见:天眼)。今催眠术家亦有此名目,日本谓之千里眼。
【佛学常见辞汇】
六通之一,指修得与色界天人同等的眼根,有了天眼通的人,不论远近内外昼夜,都能得见。
【三藏法数】
天眼通者,谓于世间一切种种形色,及诸众生,死此生彼,苦乐之相,悉能见也。
【三藏法数】
谓能见六道众生,死此生彼,苦乐之相,及见一切世间种种形色,无有障碍,是名天眼通。(六道者,天道、人道、阿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术语)六通之一。以色界天趣清净之四大所造之眼根,而知远近粗细之形色及六道众生之死此生彼,通达无碍者。有修得报得二种。(参见:天眼)。今催眠术家亦有此名目,日本谓之千里眼。
【佛学常见辞汇】
六通之一,指修得与色界天人同等的眼根,有了天眼通的人,不论远近内外昼夜,都能得见。
【三藏法数】
天眼通者,谓于世间一切种种形色,及诸众生,死此生彼,苦乐之相,悉能见也。
【三藏法数】
谓能见六道众生,死此生彼,苦乐之相,及见一切世间种种形色,无有障碍,是名天眼通。(六道者,天道、人道、阿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天眼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眼之一。为天趣之眼,故名天眼。以色界四大所造清净之眼根前知粗细远近一切之诸色,及众生未来生死之相者。此有修得生得之二种,在人中依禅定于肉眼上彼修得净眼者,谓为修得之天眼,生于色界诸天自得此净眼者,谓为生得或报得之天眼。智度论五曰:「于眼得色界四大造清净色,是名天眼。天眼所见自地及下地六道中众生诸物,若近若远若粗若细诸色莫不能照。是天眼有二种:一者从报得,二者从修得。」大乘义章二十本曰:「天趣之眼,故名天眼。」观无量寿经曰:「未得天眼,不能远观。」无量寿经下曰:「天眼通达,无量无限。」
【佛学常见辞汇】
天上人的眼,能够看得很远,为五眼之一。天眼有两种,一种是从福报得来,如天人;一种则是从苦修得来,如阿那律所得的天眼是。
【三藏法数】
天眼者,谓诸天因修禅定而得也。此眼远近前后内外昼夜上下皆悉能见,以无色质障碍故也。
(术语)五眼之一。为天趣之眼,故名天眼。以色界四大所造清净之眼根前知粗细远近一切之诸色,及众生未来生死之相者。此有修得生得之二种,在人中依禅定于肉眼上彼修得净眼者,谓为修得之天眼,生于色界诸天自得此净眼者,谓为生得或报得之天眼。智度论五曰:「于眼得色界四大造清净色,是名天眼。天眼所见自地及下地六道中众生诸物,若近若远若粗若细诸色莫不能照。是天眼有二种:一者从报得,二者从修得。」大乘义章二十本曰:「天趣之眼,故名天眼。」观无量寿经曰:「未得天眼,不能远观。」无量寿经下曰:「天眼通达,无量无限。」
【佛学常见辞汇】
天上人的眼,能够看得很远,为五眼之一。天眼有两种,一种是从福报得来,如天人;一种则是从苦修得来,如阿那律所得的天眼是。
【三藏法数】
天眼者,谓诸天因修禅定而得也。此眼远近前后内外昼夜上下皆悉能见,以无色质障碍故也。
天眼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以天眼知物之智也。
(术语)以天眼知物之智也。
天眼智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眼智證通之略。
(术语)天眼智證通之略。
天眼智證通
【佛学大辞典】
(术语)俱舍论二十七叙六通,谓神境智證通乃至漏尽智證通也。六通悉以智为体,智慧为證知事物分别通达无碍之力用者。故谓之智證通。依天眼与眼识相应所起之智慧證知所对之境通达无碍,是为天眼通。
(术语)俱舍论二十七叙六通,谓神境智證通乃至漏尽智證通也。六通悉以智为体,智慧为證知事物分别通达无碍之力用者。故谓之智證通。依天眼与眼识相应所起之智慧證知所对之境通达无碍,是为天眼通。
天眼智通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弥陀如来四十八愿中之第六,使极乐往生人得天眼通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不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术语)弥陀如来四十八愿中之第六,使极乐往生人得天眼通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不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阿那律天眼
【佛学大辞典】
(故事)佛十大弟子中各有第一。此人为天眼第一。增一阿含经三曰:「天眼第一,见十方域,所谓阿那律比丘是。」天眼是六神通中之天眼通也。楞严经二曰:「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视掌中庵摩罗果。」
(故事)佛十大弟子中各有第一。此人为天眼第一。增一阿含经三曰:「天眼第一,见十方域,所谓阿那律比丘是。」天眼是六神通中之天眼通也。楞严经二曰:「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视掌中庵摩罗果。」
净天眼
【佛学大辞典】
(术语)清净之天眼也。中阿含经十三曰:「已得静正住。逮得净天眼。」
(术语)清净之天眼也。中阿含经十三曰:「已得静正住。逮得净天眼。」
净天眼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种三昧之一。(参见:三昧)
(术语)五种三昧之一。(参见:三昧)
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音sama%dhi,旧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译言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心定于一处而不动,故曰定。正受所观之法,故曰受。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调直定。正心之行动,使合于法之依处,故曰正心行处。息止缘虑,凝结心念,故曰息虑凝心。智度论五曰:「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同二十八曰:「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同二十曰:「诸行和合,皆名为三昧。」同二十三曰:「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世界来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处,心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则直。」止观二曰:「通称三昧者,调直定也。」大论云:「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大乘义章十三曰:「定者当体为名,心住一缘,离于散动,故名为定。言三昧者,是外国语,此名正定。」同二曰:「以心合法,离邪乱,故曰三昧。」同九曰:「心体寂静,离于邪乱,故曰三昧。」同二十曰:「定者据行便息乱住缘,目之为定。就实而辨真心体寂,自性不动,故名为定。」新称三摩地,译为定或正受,等持等念。又曰现法乐住。定与正正受。其义同前。平等保持心,故曰等持。诸佛诸菩萨入有情界平等护念彼等,故曰等念。是就利他业而释之也。又现定中法乐,故曰现法乐住。正受之异名也。唯识论五曰:「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探玄记三曰:「三昧此云等持,离沈浮,故定慧等,故名等也。心不散,故住一境,故名持也。」法华玄赞二曰:「梵云三摩地,此云等持。平等持心而至于境,即是定也,云三昧者讹也。」玄应音义三曰:「三昧,或言三摩提,或云三摩帝皆讹也。正言三摩地,此译云等持。等者正也,正持心也,持谓持诸功德也。或云正定,谓住缘一境,离诸邪乱也。」菩提心义一曰:「梵云三摩地,唐云等念。入有情界,平等摄受而护念之者。」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三摩提,或三摩地,华译为正定,即离诸邪乱,摄心不散的意思。
【俗语佛源】
三昧为梵语Samadhi之音译,又名三摩地、三摩提,意为正思维指导下的定力。《大智度论》:「 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大乘义章》:「以体寂静,离于邪乱,故曰三昧。」佛教认为修行能證得「三昧」,则能引发种种神通妙用。以后遂引申为妙处、极致、蕴奥、诀窍等。《书言故事·赞叹类》:「得妙处,曰得三昧。」《故事成语考·释道鬼神》:「儒家曰精一,释家曰三昧,道家曰贞一,总言奥义之无穷。」《宋史·李元仪传》:「元仪能为文,尤工尺牍,轼谓入刀笔三昧。」唐朝僧人怀素雅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可见「三昧」一词运用已十分广泛。 (常正)
(术语)梵音sama%dhi,旧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译言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心定于一处而不动,故曰定。正受所观之法,故曰受。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调直定。正心之行动,使合于法之依处,故曰正心行处。息止缘虑,凝结心念,故曰息虑凝心。智度论五曰:「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同二十八曰:「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同二十曰:「诸行和合,皆名为三昧。」同二十三曰:「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世界来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处,心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则直。」止观二曰:「通称三昧者,调直定也。」大论云:「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大乘义章十三曰:「定者当体为名,心住一缘,离于散动,故名为定。言三昧者,是外国语,此名正定。」同二曰:「以心合法,离邪乱,故曰三昧。」同九曰:「心体寂静,离于邪乱,故曰三昧。」同二十曰:「定者据行便息乱住缘,目之为定。就实而辨真心体寂,自性不动,故名为定。」新称三摩地,译为定或正受,等持等念。又曰现法乐住。定与正正受。其义同前。平等保持心,故曰等持。诸佛诸菩萨入有情界平等护念彼等,故曰等念。是就利他业而释之也。又现定中法乐,故曰现法乐住。正受之异名也。唯识论五曰:「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探玄记三曰:「三昧此云等持,离沈浮,故定慧等,故名等也。心不散,故住一境,故名持也。」法华玄赞二曰:「梵云三摩地,此云等持。平等持心而至于境,即是定也,云三昧者讹也。」玄应音义三曰:「三昧,或言三摩提,或云三摩帝皆讹也。正言三摩地,此译云等持。等者正也,正持心也,持谓持诸功德也。或云正定,谓住缘一境,离诸邪乱也。」菩提心义一曰:「梵云三摩地,唐云等念。入有情界,平等摄受而护念之者。」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三摩提,或三摩地,华译为正定,即离诸邪乱,摄心不散的意思。
【俗语佛源】
三昧为梵语Samadhi之音译,又名三摩地、三摩提,意为正思维指导下的定力。《大智度论》:「 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大乘义章》:「以体寂静,离于邪乱,故曰三昧。」佛教认为修行能證得「三昧」,则能引发种种神通妙用。以后遂引申为妙处、极致、蕴奥、诀窍等。《书言故事·赞叹类》:「得妙处,曰得三昧。」《故事成语考·释道鬼神》:「儒家曰精一,释家曰三昧,道家曰贞一,总言奥义之无穷。」《宋史·李元仪传》:「元仪能为文,尤工尺牍,轼谓入刀笔三昧。」唐朝僧人怀素雅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可见「三昧」一词运用已十分广泛。 (常正)
知天眼无碍智力
【三藏法数】
谓如来證知天眼清净,见诸众生死时生时,端正丑陋,善恶业缘,皆悉无碍,故名知天眼无碍智力。
谓如来證知天眼清净,见诸众生死时生时,端正丑陋,善恶业缘,皆悉无碍,故名知天眼无碍智力。
天眼自在清净通
【三藏法数】
谓天眼离诸垢障,清净无碍,于所见境,而得自在;无边世界差别之相,若净若染,一一种类,悉能明见,是名天眼自在清净通。
谓天眼离诸垢障,清净无碍,于所见境,而得自在;无边世界差别之相,若净若染,一一种类,悉能明见,是名天眼自在清净通。
阿那律,天眼第一
【三藏法数】
梵语阿那律,华言无灭。昔因施食,得生人天中受乐,至今不灭,名无灭。是佛从弟,获天眼通,故称天眼第一。
梵语阿那律,华言无灭。昔因施食,得生人天中受乐,至今不灭,名无灭。是佛从弟,获天眼通,故称天眼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