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天地万物(天地万物)  拼音:tiān dì wàn wù
宇宙间的一切物类。如:「宗教家认为,冥冥之中有一个最高的主宰化育出天地万物。」《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袁天纲道:『天地万物,莫能逃乎数。』」
《國語辭典》:一气(一氣)  拼音:yī qì
1.太一混然之气。《庄子。知北游》:「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晋书。卷八七。列传。凉武昭王李玄盛》:「王者受图,咸资世德,犹混成之先大帝,若一气之生两仪。」
2.一口气、不间断。如:「一气呵成」。《儒林外史》第五五回:「他取了一管败笔,蘸饱了墨,把纸相了一会,一气就写了一行。」《红楼梦》第五四回:「至黛玉前,偏他不饮,拿起杯来放在宝玉唇边,宝玉一气饮乾。」也作「一气子」、「一气儿」。
3.声气相通。《清史稿。卷四二三。列传。王拯》:「信宜陈金缸尤为巨憝,群贼相为一气,滋蔓难图。」《红楼梦》第二一回:「黛玉道:『我不依,你们是一气的。』」也作「一气儿」。
4.一阵。如:「骂了一气」、「打了一气」。《老残游记》第一九回:「吃了早饭,摇个串铃上街去了,大街小巷乱走一气。」《文明小史》第四九回:「正在藤椅子上睡著,眼面前觉得有样物件在床底下放光出来,白铄铄的,仔细一望,原来是他早晨闹了一气,要店主人赔的那个表。」也作「一气子」。
5.生气。如:「他一气之下将花瓶摔碎!」《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三:「今日穷了,休说是外人,嫡亲儿媳也受他这般冷淡,回头自思,怎得不恼?一气气得头昏眼花,饮食多绝了。」
《國語辭典》:中和  拼音:zhōng hé
1.儒家以中正平和为中庸之道的精神修养。后亦泛指平衡稳定、不受干扰的状态。《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荀子。致士》:「然后中和察断以辅之,政之隆也。」
2.中和反应的简称。参见「中和反应」条。
3.地名。隶属新北市中和区,北侧紧临板桥区,南接土城、新店,东界永和区。以旧时的中坑、漳和二庄而得名。
《國語辭典》:大同  拼音:dà tóng
1.最和平安乐的盛世。如:「世界大同」。
2.天地万物与人合而为一。《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
3.大致相同。《汉书。卷九六。西域传上。大宛国传》:「自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自相晓知也。」《后汉书。卷七二。董卓传》:「天下反覆未可知,相与州里,今虽小违,要当大同,欲共一言。」
4.南朝梁武帝的年号(西元535~546)。
5.县名。在山西省内外长城之间,是平绥铁路的中心,产煤。旧为大同府治。
《国语辞典》:西铭(西铭)  拼音:xī míng
书名。宋张载撰,一卷。言天地万物与吾同体,以启发学者求仁之心。是书推理以存义,扩前圣所未发,与孟子性善养气之论同功。
《漢語大詞典》:贵无(貴無)
魏 晋 玄学的重要思想。谓以“无”为天地万物的精神本原。本于老子:“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代表人物为 何晏 、 王弼 。 晋 裴頠 《崇有论》:“察夫偏质有弊,而覩简损之善,遂阐贵无之议,而建贱有之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然滞有者全繫於形用,贵无者专守於寂寥,徒鋭偏解,莫诣正理。” 唐 李磎 《广废庄论》:“夫虚无用之心也,必凭於有者也;有之得行也,必存於虚也。是以有无相资,而后功立,独贵无贱有,固已疎矣。”
《漢語大詞典》:玄元
(1).谓天地未分时的混沌一体之气。亦泛指天宇,天空。《淮南子·本经训》:“当此之时,玄元至碭而运照。” 高诱 注:“玄,天也;元,气也。碭,大也。”一本作“ 玄玄 ”。
(2).道家所称为天地万物本源的道。《晋书·李玄盛传》:“涉至虚以诞驾,乘有舆於本无,禀玄元而陶衍,承景灵之冥符。” 唐 李白 《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诗:“玄元包橐籥,紫气何逶迤。”
(3).指 老子 。 唐 初追号 老子 为“太上玄元皇帝”,简称“玄元”。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伏惟太上皇帝陛下,道继 玄元 ,业纘皇极。” 元 史九敬先 《庄周梦》第二折:“若能参透诗中意,尽在 玄元 一卷书。” 清 金农 《老子祠李花》诗:“玉鈿雾縠休轻比,恐污 玄元 七叶孙。”参见“ 玄元皇帝 ”。
《漢語大詞典》:玄元皇帝
唐 奉 老子 为始祖,于 乾封 元年二月追号为“太上玄元皇帝”, 天宝 二年正月加尊号“大圣祖”三字, 天宝 八载六月又加尊号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见旧唐书·高宗纪下《礼仪志四》。 唐 杜甫 《喜闻盗贼总退口号》诗之五:“ 大历 三年调玉烛, 玄元皇帝 圣云孙。” 唐 李绅 《赠毛仙翁》诗:“忆昔我祖神仙主, 玄元皇帝 周 柱史。”
《漢語大詞典》:无无(無無)
连空虚无有也没有。 中国 古代道家认为的天地万物形成以前的空寂状态。后亦泛指虚无,乌有。《淮南子·道应训》:“予能无有矣,未能无无也。及其为无无,又何从至於此哉?” 高诱 注:“言我能使形不可得,未能殊无形也。” 前蜀 贯休 《道情偈》之一:“ 崆峒老人 专一一, 黄梅真叟 却无无。” 宋 宋祁 《庭戒诸儿》:“如一沤生,一沤灭,还入於海,沤自妄见,海无生灭,无有也,亦无无有,亦无无无,淡然无所得而止,止亦不止也。” 清 谭嗣同 《仁学》二二:“无无,然后平等。”
《漢語大詞典》:本元
(1).元气。古代有的学者认为创造天地万物的是一团混沌的元气,为天地万物之本,故曰“本元”。 汉 张衡 《灵宪》:“昔在先王,将步天路,用之灵轨,寻绪本元。”
(2).元气。指人的精神,生命力。 唐 吕岩 《五言》诗之十四:“万物皆生土,如人得本元。”《官场现形记》第四九回:“ 张守财 一介武夫,本元虽足,到底年轻的时候,打过仗,受过伤。”
(3).指故土,出生地。 宋 苏轼 《庚辰岁人日作时闻黄河已复北流》诗:“此生念念随泡影,莫认家山作本元。”
《漢語大詞典》:大仪(大儀)
(1).太极。指形成天地万物的混沌之气。《文选·张华〈励志诗〉》:“大仪斡运,天迴地游。” 李善 注:“大仪,太极也。以生天地谓之大,成形之始谓之仪。”
(2).仪范;大法。管子·任法:“圣君所以为天下大仪也,君臣上下贵贱皆发焉。”鬼谷子·内揵:“环转因化,莫之所为,退为大仪。” 陶弘景 注:“仪者,法也。”
(3). 唐 代礼部尚书的别称。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官称别名:“ 唐 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吏部尚书为大天,礼部为大仪。”
《漢語大詞典》:天地根
谓天地万物的根源。老子:“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漢語大詞典》:泰鸿(泰鴻)
指形成天地万物的本原。鹖冠子·泰鸿:“ 泰一 者,执大同之制,调泰鸿之气。” 陆佃 解:“鸿蒙,元气也。泰鸿,元气之始也。” 谭作民 噩梦诗:“举足又入化人宫,屈指 太一 与泰鸿。”
《国语辞典》:独阳则不长(独阳则不长)  拼音:dú yáng zé bù zhǎng
天地万物必阴阳调和,方能成长万物。《幼学琼林。卷二。夫妇类》:「孤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故天地配以阴阳。」
《国语辞典》:阴阳五行(阴阳五行)  拼音:yīn yáng wǔ xíng
阴阳原指日光的向背,后引申到气候的寒暖、人体的构造、疾病的发源、天地万物的形成、宇宙运行的规律等。五行的说法为战国末年阴阳家邹衍所创,指木、火、土、金、水等五种天然势力。邹衍将阴阳和五行融合后,该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影响很大。例如在政治上,君主行事引以为法则,不敢逆天行事;民间命理学家用来推测祸福,预卜吉凶;中国医学更是以此为基础,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理论。
《国语辞典》:胞与为怀(胞与为怀)  拼音:bāo yǔ wéi huái
具有天地万物与我同等齐一的胸怀。如:「仁者具有胞与为怀的心胸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