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综合
诗话
词话
古籍检索
类书集成
查询
诗词
典故词汇
对仗词汇
词谱
曲谱
诗词地图
登录
韵典
平水韵
词林正韵
中原音韵
中华通韵
校注
律诗校验
词格校验
曲格校验
对联校验
自动笺注
课堂
律绝创作
填词入门
公开课
学习指南
其它
简繁转换
诗社
诗词书店
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处分类
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
全部
500
典故
20
词典
146
分类词汇
329
佛典
5
共329,分22页显示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7
18
19
20
下一页
分类词汇
(续上)
五风十雨
譕臣
泰始历
四海承风
四海为家
四海一家
同归殊涂
天下鼎沸
体元表正
天经地纬
扬一益二
仰不愧天
燕金募秀
一掷乾坤
一匡天下
《國語辭典》:
五风十雨(五風十雨)
拼音:
wǔ fēng shí yǔ
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次雨。语本汉。王充《论衡。是应》:「风不鸣条,雨不破块,五日一风,十日一雨。」后比喻风调雨顺。宋。王炎〈
丰年谣
〉五首之一:「五风十雨天时好,又见西郊稻秫肥。」元。萨都拉〈送广信司狱〉诗:「五风十雨乐太平,肯使人间有冤狱?」也作「十风五雨」。
分類:
五天
十天
天下
《漢語大詞典》:
譕臣
谋臣。
《
管子·形势
》
:“譕臣者可与远举,顾忧者可与致道。” 尹知章 注:“言行莫先,谓之譕臣。有大言行者,可与图国之远也。”一说,“譕臣”当作“譕巨”,谓谋及天下之大。 王念孙
《
读书杂志·管子一
》
:“ 引之 曰:‘“譕”与“謨”同。
《
集韵
》
曰:“謨,古作譕。”
《
尔雅
》
曰:“謨,谋也。”臣当作巨,字形相似而误。巨,大也。“譕巨”者,谋及天下之大,而非一家一国之谋也。’”
分類:
谋臣
天下
《漢語大詞典》:
泰始历(泰始曆)
西晋 历法名。 武帝 司马炎 统一天下后,改元 泰始 ,并改 三国 魏
《景初历》
为
《泰始历》
。
《
晋书·律历志中
》
:“ 武帝 践阼, 泰始 元年,因 魏 之
《景初历》
,改名
《泰始历》
。”
分類:
西晋
历法
法名
司马炎
统一
一天
天下
《國語辭典》:
四海承风(四海承風)
拼音:
sì hǎi chéng fēng
政令教化遍行天下。《孔子家语。卷二。好生》:「舜之为君也,其政好生而恶杀,其任授贤而替不肖,德若天地而静虚,化若四时而变物,是以四海承风。」
分類:
政令
教化
通行
天下
《國語辭典》:
四海为家(四海為家)
拼音:
sì hǎi wéi jiā
1.形容帝业宏大富有,天下一统。《汉书。卷一。高帝纪下》:「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亡以重威,且亡令后世有以加也。」唐。杨烱〈少室山少姨庙碑铭。序〉:「建都邑,正方位,划崇墉,刳浚洫,必凭天地之险,然后四海为家。」
2.天下无处不可居住。唐。
陈讽
〈
连理树赋
〉:「四海为家,岂必移根于上苑?」明。罗贯中《风云会》第一折:「四海为家,寸心不把名牵挂。」
3.称人漂泊无定所。《隋唐演义》第四一回:「但李密身如飘蓬,四海为家,何暇计及家室?」
分類:
四海
居无定所
一家
帝王
拥有
天下
《國語辭典》:
四海一家
拼音:
sì hǎi yī jiā
四海之内,如同一家。形容天下统一。宋。
陆游
感愤
诗:「四海一家天历数,两河百郡宋山川。」《儒林外史》第三九回:「这冒险捐躯,都是侠客的勾当。……而今是四海一家的时候,任你荆轲、聂政,也只好叫做乱民。」
分類:
四海
犹如
如一
一家
天下
一统
《國語辭典》:
四海一家
拼音:
sì hǎi yī jiā
四海之内,如同一家。形容天下统一。宋。
陆游
感愤
诗:「四海一家天历数,两河百郡宋山川。」《儒林外史》第三九回:「这冒险捐躯,都是侠客的勾当。……而今是四海一家的时候,任你荆轲、聂政,也只好叫做乱民。」
分類:
四海
犹如
如一
一家
天下
一统
《漢語大詞典》:
同归殊涂(同歸殊塗)
语出
《
易·繫辞下
》
:“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原谓天下万事初虽异,然终究同归于一。后泛指途径不同而结果相同。
《
汉书·王莽传赞
》
:“昔 秦 燔
《
诗
》
《
书
》
以立私议, 莽 诵六艺以文姦言,同归殊涂,俱用灭亡。”亦作“ 同归殊途 ”。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
:“其餘触类而长,所致非一;同归殊途,或文或质。”
分類:
天下
同归
万事
终究
归于
《国语辞典》:
天下鼎沸
拼音:
tiān xià dǐng fèi
天下之势有如鼎器内热水般沸腾翻滚。比喻国家局势不稳,民心动荡。《周书。卷一七。梁御传》:「魏室陵迟,天下鼎沸。」
分类:
天下
有如
鼎器
内热
热水
沸腾
翻滚
《漢語大詞典》:
体元表正(體元表正)
犹言体元居正。表正,仪表天下,法正万国。 鲁迅
《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
引 清 刘景伯
《蜀龟鉴》
:“是编以元年正月终者,非徒谓体元表正,蔑以加兹。”
分類:
仪表
天下
法正
万国
《漢語大詞典》:
天经地纬(天經地緯)
(1).语本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
:“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指天地间理所当然、无可非议的道理。 晋
左思
《魏都赋》
:“日不双丽,世不两帝,天经地纬,理有大归。”
(2).引申为以天地为法度治理天下。 南朝 陈
徐陵
《为贞阳侯与陈司空书》
:“ 后主 天经地纬、义冠人灵。” 唐
杨炯
《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
:“天经地纬之帝,求制礼作乐之才;拨乱反正之君,资拔山超海之力。” 明
张居正
《文华殿对》
:“纵横图史,发天经地纬之藏;俯仰古今,期日就月将之益。”
分類:
天地
为法
法度
治理
天下
天地间
理所当然
无可非议
道理
《漢語大詞典》:
扬一益二(揚一益二)
唐 时谓天下之盛, 扬州 第一而 益州 次之。 益州 ,在 蜀 地。 宋
洪迈
《
容斋随笔·唐扬州之盛
》
:“ 唐 世盐铁转运使在 扬州 ,尽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 扬 一 益 二’,谓天下之盛, 扬 为一而 蜀 次之也。”
分類:
天下
扬州
益州
次之
《國語辭典》:
仰不愧天
拼音:
yǎng bù kuì tiān
抬头不会愧对上天。比喻问心无愧。《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唐。
韩愈
〈
与孟尚书书
〉:「仰不愧天,俯不愧人。」
分類:
起头
无愧
天下
自省
坏事
问心无愧
《漢語大詞典》:
燕金募秀
相传 战国 时 燕昭王 筑黄金台以接待天下贤士。后以“燕金募秀”为招纳贤士之典。 宋
范仲淹
《上张侍郎启》
:“伏遇留守侍郎 燕 金募秀, 蔡 屣延才,鐸宣百世之文,旌集四方之善。” 明
何景明
《赠张合之秀才》
诗之二:“ 卞生 怀 楚 璧, 郭隗 待 燕 金。雄剑青云志,哀絃白雪吟。”参见“ 燕臺 ”。
分類:
燕昭王
黄金台
接待
天下
贤士
《國語辭典》:
燕台(燕臺)
拼音:
yān tái
地名。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
分類:
幕府
北一
燕昭王
黄金台
故址
《漢語大詞典》:
一掷乾坤(一擲乾坤)
谓以天下为孤注之一掷。乾坤,天下。语本 唐
韩愈
《过鸿沟》
:“谁劝君王回马首,真成一掷赌乾坤。” 宋
李光
《伏睹亲征榜又闻韩侯过江北》
诗:“百年社稷倾危后,一掷乾坤胜负间。”
分類:
天下
乾坤
《國語辭典》:
一匡天下
拼音:
yī kuāng tiān xià
原指管仲辅助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论语。宪问》:「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后引喻为统一天下。唐。
陆贽
〈
平朱泚后车驾还京大赦制
〉:「再定皇都,一匡天下。」
分類:
天下
下得
匡正
何晏
马融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
粤ICP备17077571号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