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87,分86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三大
体宗用三大
三大部
三大五部
三大五小部
大日经三句
大三灾
三门三大侍者
三面大黑
三祇百大劫
大日三部
三部大法
三密六大
三种大师
佛类词典(续上)
三千大千世界藏三大
体宗用三大
三大部
三大五部
三大五小部
大日经三句
大三灾
三门三大侍者
三面大黑
三祇百大劫
大日三部
三部大法
三密六大
三种大师
三千大千世界藏
【佛学大辞典】
(术语)胜鬘经之语。胜鬘经宝窟中本曰:「隔别故称为界,三千苞含人物,目之为藏也。」
(术语)胜鬘经之语。胜鬘经宝窟中本曰:「隔别故称为界,三千苞含人物,目之为藏也。」
三大
【佛学大辞典】
(名数)起信论以众生心为大乘之法体,名之为大乘之义理,分为三种之大义与二种之乘义:一、体大,众生心之体性,真如平等,无生无灭,无增无减,毕竟常恒也。二、相大,众生心之自性,具足大智大悲常乐我净等一切功德也。三、用大,众生心之体性,具足一切功德,内潜源底而薰妄心,外现报化二身教化众生,依此内外之二用,使人初修世间之善而得世间之善果,后修出世之善因而生出世之妙果也。即第一为真如之体性,第二为真如之德相,第三为真如之作用也。大者周遍法界之义。起信论曰:「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出世间世间善因果故。」密教以地等六大为体,大等四种曼荼罗为相,身等三密为用。
【佛学大辞典】
(名数)起信论所说:一体大,二相大,三用大。别(参见:三大)
【佛学常见辞汇】
体大、相大、用大。体大是一切众生心的体性,真如平等,无生无灭,不增不减,毕竟常在;相大是一切众生心的自性,具足大智大悲常乐我净等一切功德;用大是一切众生心的体性,具足一切的功德,内可自我观照,薰陶妄心,外可显现报化二身,教化众生。此三大中之体大是真如的体性,相大是真如的德相,用大是真如的作用,大是周遍于一切法界的意思。
【佛学次第统编】
大乘之人所信理上有三,所信事上亦有三,即是三大:
一、体大 谓真如之理,体性平等,无不容摄,故名体大。
二、相大 相即德相,谓真如体上,具足无量恒沙胜妙功德,一一功德称体显露,故名相大。
三、用大 谓真如之体,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善果,故名用大。
【三藏法数】
(出起信论疏)
〔一、体大〕,谓真如之理,体性平等,无不容摄,故名体大。(体性平等者,谓凡圣染净之法,皆依真如之体,其性无有高下也。)
〔二、相大〕,相即德相,谓真如体上,具足无量恒沙胜妙功德,一一功德,称体显露,故名相大。
〔三、用大〕,谓真如之体,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善果,故名用大。(世间,人、天也。出世间,声闻、缘觉、菩萨、佛也。)
(名数)起信论以众生心为大乘之法体,名之为大乘之义理,分为三种之大义与二种之乘义:一、体大,众生心之体性,真如平等,无生无灭,无增无减,毕竟常恒也。二、相大,众生心之自性,具足大智大悲常乐我净等一切功德也。三、用大,众生心之体性,具足一切功德,内潜源底而薰妄心,外现报化二身教化众生,依此内外之二用,使人初修世间之善而得世间之善果,后修出世之善因而生出世之妙果也。即第一为真如之体性,第二为真如之德相,第三为真如之作用也。大者周遍法界之义。起信论曰:「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出世间世间善因果故。」密教以地等六大为体,大等四种曼荼罗为相,身等三密为用。
【佛学大辞典】
(名数)起信论所说:一体大,二相大,三用大。别(参见:三大)
【佛学常见辞汇】
体大、相大、用大。体大是一切众生心的体性,真如平等,无生无灭,不增不减,毕竟常在;相大是一切众生心的自性,具足大智大悲常乐我净等一切功德;用大是一切众生心的体性,具足一切的功德,内可自我观照,薰陶妄心,外可显现报化二身,教化众生。此三大中之体大是真如的体性,相大是真如的德相,用大是真如的作用,大是周遍于一切法界的意思。
【佛学次第统编】
大乘之人所信理上有三,所信事上亦有三,即是三大:
一、体大 谓真如之理,体性平等,无不容摄,故名体大。
二、相大 相即德相,谓真如体上,具足无量恒沙胜妙功德,一一功德称体显露,故名相大。
三、用大 谓真如之体,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善果,故名用大。
【三藏法数】
(出起信论疏)
〔一、体大〕,谓真如之理,体性平等,无不容摄,故名体大。(体性平等者,谓凡圣染净之法,皆依真如之体,其性无有高下也。)
〔二、相大〕,相即德相,谓真如体上,具足无量恒沙胜妙功德,一一功德,称体显露,故名相大。
〔三、用大〕,谓真如之体,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善果,故名用大。(世间,人、天也。出世间,声闻、缘觉、菩萨、佛也。)
体宗用三大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天台释经题立名体宗用教之五重,日本智證之大日经心目立体宗用之三重,日本弘法之秘藏记,亦立体宗用之三重。此体宗用即体相用之三大也。弘法以曼荼罗为体,以三三昧为宗,以方便为用。以曼荼罗为体者,即六大。据三种悉地仪轨五论皆号为曼荼罗也。三三昧者为心佛生,自语意等之三平等。方便者为始曼上转本曼下转之妙业。出于秘藏记钞九。
(名数)天台释经题立名体宗用教之五重,日本智證之大日经心目立体宗用之三重,日本弘法之秘藏记,亦立体宗用之三重。此体宗用即体相用之三大也。弘法以曼荼罗为体,以三三昧为宗,以方便为用。以曼荼罗为体者,即六大。据三种悉地仪轨五论皆号为曼荼罗也。三三昧者为心佛生,自语意等之三平等。方便者为始曼上转本曼下转之妙业。出于秘藏记钞九。
三大部
【佛学大辞典】
(名数)玄义十卷,文句十卷,止观十卷。为天台之三大部。三大部补注序曰:「玄、文、止观,共三十卷,时人谓之三大部。」释门正统三曰:「所谓玄义释题,止谈化意。文句解经,但事消文。至于止观,方谈行法。故教在玄文,行在止观,意令行解相济,成我自心。是故三部相须缺一不可。」【又】律有三大部。(参见:三大五部)。
(名数)玄义十卷,文句十卷,止观十卷。为天台之三大部。三大部补注序曰:「玄、文、止观,共三十卷,时人谓之三大部。」释门正统三曰:「所谓玄义释题,止谈化意。文句解经,但事消文。至于止观,方谈行法。故教在玄文,行在止观,意令行解相济,成我自心。是故三部相须缺一不可。」【又】律有三大部。(参见:三大五部)。
三大五部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南山律师之著书,行事钞三卷,戒疏四卷,业疏四卷曰三大部。复加拾毗尼义钞三卷,比丘尼钞三卷称为五大部。
(名数)南山律师之著书,行事钞三卷,戒疏四卷,业疏四卷曰三大部。复加拾毗尼义钞三卷,比丘尼钞三卷称为五大部。
三大五部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南山律师之著书,行事钞三卷,戒疏四卷,业疏四卷曰三大部。复加拾毗尼义钞三卷,比丘尼钞三卷称为五大部。
(名数)南山律师之著书,行事钞三卷,戒疏四卷,业疏四卷曰三大部。复加拾毗尼义钞三卷,比丘尼钞三卷称为五大部。
三大五小部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天台智者之说,玄义,文句,止观谓之三大部。荆溪悉为之作疏记。观经疏,光明玄,光明疏,观音玄,观音疏谓之五小部。四明皆为之作疏记。
(名数)天台智者之说,玄义,文句,止观谓之三大部。荆溪悉为之作疏记。观经疏,光明玄,光明疏,观音玄,观音疏谓之五小部。四明皆为之作疏记。
大日经三句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大日经一曰:「佛言: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大日经一部以此三句为大宗。同疏一曰:「以此三句义中悉摄一切佛法。(中略)佛已开示净菩提心,略明三句大宗竟。即统论一部始终。(中略)当知十方三世一切如来,种种因缘随宜演说法,无非为此三句法门,究竟同归,本无异辙。」此三句摄于金刚萨埵种子(吽)之一字。其故,以字体之字,为因之义,当于菩提为因之句,字之三昧点为行,当于大悲为根之句,(么)字之大空点为究竟之果,当于方便究竟之句也。吽字义曰:「虽千经万论亦不出此三句一字,其一字中所开因行果等准前思之。」
(名数)大日经一曰:「佛言: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大日经一部以此三句为大宗。同疏一曰:「以此三句义中悉摄一切佛法。(中略)佛已开示净菩提心,略明三句大宗竟。即统论一部始终。(中略)当知十方三世一切如来,种种因缘随宜演说法,无非为此三句法门,究竟同归,本无异辙。」此三句摄于金刚萨埵种子(吽)之一字。其故,以字体之字,为因之义,当于菩提为因之句,字之三昧点为行,当于大悲为根之句,(么)字之大空点为究竟之果,当于方便究竟之句也。吽字义曰:「虽千经万论亦不出此三句一字,其一字中所开因行果等准前思之。」
大三灾
【佛学大辞典】
(术语)过住劫,则入坏劫,坏劫有二十增减劫。前十九增减劫,坏有情世间。最后一增减劫。坏器世间。坏此器世间有火灾水灾风灾之三者。是曰大三灾。此三灾非起于同时,各自轮次而起。以坏世界也。第一火灾,七个日轮,同时并出,焚烧此世界,下自无间地狱,上至色界之初禅天者。第二水灾,下自无间地狱上至色界之第二禅天,为水所浸澜者。第三风灾,下自无间地狱上至色界之第三禅天,一切物质。为风飘散者。其次第,先有火灾七度。后有一度水灾,更有七度火灾,复有一度水灾。如此每七火有一水,七度水灾后,更经七度火灾,有一风灾,然则三灾为一周,有八七火灾与一七水灾与一风灾,故总经六十四度之大灾。即六十四大劫也(一大劫中有成住坏空之四劫坏劫之终有一度之大灾也)。俱舍论十二曰:「初火灾兴,由七日现。次水灾起,由雨霖淫。后风灾生,由风相击。此三灾力,坏器世间。乃至极微,亦无馀在。(中略)第二静虑为火灾顶,此下为火所焚烧故。第三静虑为水灾顶,此下为水所浸润故。第四静虑为风灾顶,此下为风所飘散故。(中略)先无间起七火灾,其次宜应一水灾起,此后无间后七火灾还有一水,如是乃至满七水灾,复七火灾后风灾起,如是总有八七火灾一七水灾一风灾起。」
【佛学大辞典】
(术语)劫末之三灾,有大小二种。(参见:三灾)
【佛学常见辞汇】
指世界将毁坏时所发生的水灾火灾风灾。世界过了住中劫便入坏中劫,在坏中劫的二十小劫中,前十九小劫,坏有情世间,最后一小劫,坏器世间。火灾下自无间地狱,上坏至初禅天,水灾下自无间地狱,上坏至二禅天,风灾下自无间地狱,上坏至三禅天,四禅天以上,则无三灾之难。
(术语)过住劫,则入坏劫,坏劫有二十增减劫。前十九增减劫,坏有情世间。最后一增减劫。坏器世间。坏此器世间有火灾水灾风灾之三者。是曰大三灾。此三灾非起于同时,各自轮次而起。以坏世界也。第一火灾,七个日轮,同时并出,焚烧此世界,下自无间地狱,上至色界之初禅天者。第二水灾,下自无间地狱上至色界之第二禅天,为水所浸澜者。第三风灾,下自无间地狱上至色界之第三禅天,一切物质。为风飘散者。其次第,先有火灾七度。后有一度水灾,更有七度火灾,复有一度水灾。如此每七火有一水,七度水灾后,更经七度火灾,有一风灾,然则三灾为一周,有八七火灾与一七水灾与一风灾,故总经六十四度之大灾。即六十四大劫也(一大劫中有成住坏空之四劫坏劫之终有一度之大灾也)。俱舍论十二曰:「初火灾兴,由七日现。次水灾起,由雨霖淫。后风灾生,由风相击。此三灾力,坏器世间。乃至极微,亦无馀在。(中略)第二静虑为火灾顶,此下为火所焚烧故。第三静虑为水灾顶,此下为水所浸润故。第四静虑为风灾顶,此下为风所飘散故。(中略)先无间起七火灾,其次宜应一水灾起,此后无间后七火灾还有一水,如是乃至满七水灾,复七火灾后风灾起,如是总有八七火灾一七水灾一风灾起。」
【佛学大辞典】
(术语)劫末之三灾,有大小二种。(参见:三灾)
【佛学常见辞汇】
指世界将毁坏时所发生的水灾火灾风灾。世界过了住中劫便入坏中劫,在坏中劫的二十小劫中,前十九小劫,坏有情世间,最后一小劫,坏器世间。火灾下自无间地狱,上坏至初禅天,水灾下自无间地狱,上坏至二禅天,风灾下自无间地狱,上坏至三禅天,四禅天以上,则无三灾之难。
三门三大侍者
【佛学大辞典】
(职位)禅家之烧香侍者,书状侍者,请客侍者曰三侍者。
(职位)禅家之烧香侍者,书状侍者,请客侍者曰三侍者。
三面大黑
【佛学大辞典】
(神名)东密指为忿怒身摩诃迦罗天。台密指为大黑天毗沙门天与辨才天三尊合一体。
(神名)东密指为忿怒身摩诃迦罗天。台密指为大黑天毗沙门天与辨才天三尊合一体。
三祇百大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三祇百劫)
(术语)(参见:三祇百劫)
三祇百劫
【佛学大辞典】
(术语)菩萨在三阿僧祇劫间,修六度之行,更于百劫间修感三十二相之福业,乃成佛。俱舍论十八曰:「于三无数劫各供养七万五六七千佛。」又「馀百劫方修各百福庄严。」止观三曰:「三阿僧祇修六度行,使功德身肥,百劫种相好获五神通。」释签四曰:「三藏菩萨明位为三,初三祇位,次百劫,三佛果位。」
【佛学常见辞汇】
谓菩萨于三大阿僧祇劫间修六度万行,又于百劫间修召感三十二相之福业,最后才能成佛。
(术语)菩萨在三阿僧祇劫间,修六度之行,更于百劫间修感三十二相之福业,乃成佛。俱舍论十八曰:「于三无数劫各供养七万五六七千佛。」又「馀百劫方修各百福庄严。」止观三曰:「三阿僧祇修六度行,使功德身肥,百劫种相好获五神通。」释签四曰:「三藏菩萨明位为三,初三祇位,次百劫,三佛果位。」
【佛学常见辞汇】
谓菩萨于三大阿僧祇劫间修六度万行,又于百劫间修召感三十二相之福业,最后才能成佛。
大日三部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三部秘经)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三部秘经)
(名数)(参见:三部秘经)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三部秘经)
三部大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胎藏界与金刚界与苏悉地法之三部。此三部尽一切之秘法。
(名数)胎藏界与金刚界与苏悉地法之三部。此三部尽一切之秘法。
三密六大
【佛学大辞典】
(杂语)地水火者身密,风空者语密,识者意密。
(杂语)地水火者身密,风空者语密,识者意密。
三种大师
【佛学大辞典】
(名数)如来,阿罗汉,有学圣者,是众生之师范,故云大师,见本事经。
【三藏法数】
(出本事经)
〔一、如来〕,谓诸如来出现世间,阐扬大法,化诸众生,出离生死,令得无量义利安乐,是为众生之师范也。
〔二、阿罗汉〕,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阿罗汉诸漏已尽,梵行具足,出现世间,开示四谛,令诸众生脱离生死,皆得无量义利安乐,是为众生之师范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三、有学弟子〕,有学者,烦恼未尽,有法可学也。谓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精修梵行,具足多闻,于诸经典善知法义;出现世间,开示四谛,令诸众生出离生死,皆得无量义利安乐,是为众生之师范也。(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
(名数)如来,阿罗汉,有学圣者,是众生之师范,故云大师,见本事经。
【三藏法数】
(出本事经)
〔一、如来〕,谓诸如来出现世间,阐扬大法,化诸众生,出离生死,令得无量义利安乐,是为众生之师范也。
〔二、阿罗汉〕,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阿罗汉诸漏已尽,梵行具足,出现世间,开示四谛,令诸众生脱离生死,皆得无量义利安乐,是为众生之师范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三、有学弟子〕,有学者,烦恼未尽,有法可学也。谓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精修梵行,具足多闻,于诸经典善知法义;出现世间,开示四谛,令诸众生出离生死,皆得无量义利安乐,是为众生之师范也。(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