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0—862 【介绍】: 唐僧。河东蒲坂人,俗姓卢。早举甲科,母丧服阕,往北京童子寺出家。初隐南岳常乐寺,后居杭州大慈山。山素缺水,有二虎以爪跑地,泉自涌出,因名“虎跑泉”。问道者众。懿宗咸通中卒,敕谥性空大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卢氏。河东蒲阪人。少为书生。年二十五。偕计中甲科。然未惬所志。欲再试礼部。而适丁母忧。因庐墓所。服阕竟。出家于北京童子寺。岁未二周。而诸经通习。遂造嵩岳。受具戒。复淹贯律部。后诣百丈山谒大智海公。而究见性之指焉。俄结庵南岳常乐寺之绝顶。谏议大夫崔公。尤推重。为别创方丈。一日南泉至问。如何是庵中主。答云苍天苍天。泉云苍天且置。如何是庵中主。答云会即便会。莫忉怛。泉拂袖去。游钱唐止大慈山。山居浙江上。地斥卤砂砾。无所得水。将去而他。忽有虎跪地出泉。甘洌可饮。识者以为神。而众亦大集。上堂云。山僧不会答话。只能识病。有一僧出前立云。远有病么。请师识。中便下座。归方丈。赵州问。般若以何为体。答云。般若以何为体。州大笑而出。中明日见赵州扫地次。中问般若以何为体。州置帚大笑抚掌。中便归方丈。有僧辞往江西。中云。我劳汝得否。僧云劳什么。中云劳汝将取老僧去。僧云。更有过于和尚者。亦不能将去得。中便休。其僧后举似洞山。山云。阇梨争合恁么道。僧云。和尚作么生。洞云将得。洞又问其僧云。大慈别有什么言句。僧云。有时示众云。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洞云我不恁么道。僧云作么生道。洞云。说取行不得底。行取说不得底。会废教因民服。徙戴氏引墅。大中初。诏除前禁。复仪相。太守刘公加礼敬。丛社之盛。不减畴昔。咸通三年二月十五日。嘱累毕。怡然坐逝。寿八十三。腊五十四。其冬克塔而窆焉。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寰中。姓卢氏。蒲坂人也。生有异相。其声如钟。出家于并州童子寺。受心印于百丈海禅师。结茅于南岳。一日南泉至。问如何是庵中主。师云。苍天苍天。泉云。苍天且置。如何是庵中主。师云。会即便会。莫忉忉。泉拂袖而出。赵州问般若以何为体。师云。般若以何为体。赵州大笑而出。师明日见赵州扫地。师问般若以何为体。赵州置帚。附掌大笑。师便归方丈。师后住浙江大慈山。上堂示众云。山僧不解答语。只能识病。又云。说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时学者甚众。山素缺水。师拟飞锡。夜梦神人告曰。勿他之。我移南岳小童子泉就师取用。诘旦见二虎以爪跑于地。泉自涌出。味甘如饴。有僧自南岳至。乃曰小童子泉涸矣。故东坡题诗云。亭亭石塔东峰上。此老初来百神仰。虎移泉眼趁行脚。龙作浪花供抚掌。至今游人灌濯罢。卧听空阶环佩响。故知此老如此泉。莫作人间去来想。咸通三年三月十五日无疾而逝。寿八十三。腊五十四。僖宗谥性空大师定慧之塔。 赞曰。 履践真实  心悟无际  南泉赵州  激扬酬对 居乏寒泉  虎跑以济  惟德斯彰  风清日丽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寰中。姓卢氏。河东蒲坂人也。禀灵特异挺质殊伦。身支𦟛亭顶骨圆峻。其声若钟响其色犹脂凝。学通终古辞实丰赡。年二十五随计中甲科。然未塞其怀。复思再捷。无何遭母之忧。遂庐于墓所。及服阕径往北京童子寺出家。二稔未周诸经皆览。明年往嵩岳登戒肄习律部。于兹博通忽慕上乘。决往百丈山深得玄旨。后隐南岳常乐寺。结茅于山椒谏议大夫崖公深重其操。因别立方丈。虞渊景晞一饭永日。然其乏水羸瓶远求。俄尔深宵有虎嗥啸庐侧。诘旦视之。果滥泉坼地而涌足其汲用。后之杭浙江之北有山号大慈。居未久檀信爰臻。旋成巨院。四方僧侣参礼如云。属武宗废教。中衣短褐。或请居戴氏别墅焉。大中壬申岁太守刘公。首命剃染重盛禅林。壬午岁二月十五日嘱累声毕而终。时渐溽暑验其身一无变异。而顶门燠润。冬窆于塔所。享年八十三。法腊五十四。有说常乐寺山虎跑泉。当中公灭日。忽焉乾涸。异哉。止资中之受用耳。至乾符丁酉岁。敕谥大师号性空。塔名定慧也。缙云太守段成式为真赞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2?—841? 【介绍】: 唐僧。钟陵建昌人。俗姓王。生有自然胎衣若僧服,遂出家于石门。后住澧阳云岩寺。敕谥无住大师,一作无相大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生钟陵建昌之王氏。昉临蓐。胞衣缁色。若右袒状。父母。已知其不可累。以世事。小学之岁。遂令依石门薙染。既登具品。即执侍大智海禅师于百丈山。历二十年。续见药山俨禅师。一日药山问。汝除在百丈。更到什么处来。晟云到广南来。山云。见说广州城东门外。有一团石。被州主移。却是否。晟云。非但州主。合国人移亦不动。山又问。闻汝解弄狮子。是否。晟云是。山云。弄得几出。晟云六出。山云。我亦弄得。晟云。和尚弄得几出。山云。弄得一出。晟云。一即六六即一。晟后到沩山。沩山问。承长老在药山。弄狮子是否。晟云是。沩云。长弄耶。还有置时。晟云。要弄即弄。要置即置。沩云。置时狮子在什么处。晟云。置也置也。僧问从上诸圣。什么处去。晟良久云。作么作么。又问。暂时不在。如同死人。如何。晟云。好埋却。晟煎茶次。道吾问。煎茶与阿谁。晟云。有一人要。吾曰。何不教伊自煎。晟云。幸有某甲在。晟住云岩后。一日诸众曰。有个人家儿子。问著无有道不得底。洞山云。它家屋里有多少典籍。晟云。一字也无。洞云。争得恁么多知。晟云。日夜不曾眠。道吾问。大悲千手眼如何。晟云。如无灯时。把得枕子。作么生。吾云。我会也我会也。晟云。作么生会。吾云。通身是眼。晟一日扫地次。沩山云。太区区生。晟云。须知有不区区者。沩云。恁么即有第二月也。晟竖起扫帚云。是第几月。沩低头去。晟问僧。什么处来。僧云。石上语话来。晟云。石还点头否。僧无对。晟代云。和尚未问时。却点头。洞山乞眼睛。晟云。汝底与阿谁去也。洞云。良价无。晟云。有汝向什么处著。洞无语。晟云。乞眼睛底是眼否。洞云。非眼。晟咄之。大和三年。己酉十月二十七日。示灭。谥无相。塔号净胜云。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昙晟。俗姓王氏。钟陵建昌人也。始生有自然胎衣。右袒犹缁服焉。遂请出家于石门。年满具法。参见百丈山海禅师。二十年为侍者。职同庆喜法必我闻身若中涓心居散位。续受药山举发全了无疑。化徒孔勤。受益者众。以太和三年己酉十月二十七日示灭。敕谥大师号无相。塔名净胜焉。 系曰。商那和脩。华言胎衣也。以其生带衣而诞以缯肉。而非幼为绷褓长且称身。出家成法服。至入灭阇维方为煨烬焉。晟师之有胎衣止不及为婴儿已往之服耳。此近叔离尼商那尊者也。思过半矣。何邪晟师去圣悬远。和修佛灭百年。将胎衣示有行果之徒也。今晟以胞袒络化其教理之世。不其难乎。故曰思过半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泉州莆田人,俗姓沈。宪宗元和前后在世。七岁出家。后嗣马祖道一。归住泉州龟洋山,世称龟洋和尚。卒年八十,谥真寂大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俗姓沈,莆田(今属福建)壶公宏塘人。中唐禅僧。7岁出家。后嗣马祖道一。住泉州龟洋山,世称龟洋和尚。卒年80。谥真寂大师。《祖堂集》卷一五、《景德传灯录》卷八有传,存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92—869 【介绍】: 唐僧。宣州南陵人,俗姓蔡。八岁出家于本州藉山寺。宪宗元和十二年,至建州乾元寺受戒。寻往浙东婺州,谒五泄灵默,得传心印。后住福州龟山,世称龟山和尚。喜作诗偈,流传颇广。卒谥性空大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92—869 俗姓蔡,宣州南陵(今安徽南陵)人。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出家于本州藉山寺,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在建州乾元寺受具足戒。往浙东婺州,契五泄灵默心印,为其法嗣。后住福州龟山,世因谓之龟山和尚。懿宗咸通十年(869)卒,敕谥性空大师。《祖堂集》卷一七、《景德传灯录》卷一〇有传。二书及《淳熙三山志》存其诗偈3首,《全唐诗续拾》收之。
卢眉娘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92—? 【介绍】: 唐人。生而眉如线且细长,人以眉娘呼之。顺宗永贞时南海贡于朝。时年十四,性聪慧,工巧无比。能于尺绢绣《法华经》七卷,字如粟粒,而点画分明。又能以五彩丝一缕分为三缕,于掌中结飞盖五重。顺宗叹其工,谓之神姑。宪宗元和中,眉娘不愿在禁中,遂度为道士,放归南海,赐号逍遥。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92—? 南海(今广东广州)女子。生而眉长,故名眉娘。善针绣,时以为神针。顺宗永贞元年(805),14岁召入宫中,号为神姑。宪宗时度为女道士,赐号逍遥大师。放归后数年而卒,时以为升仙。事迹据《杜阳杂编》卷中。《全唐诗》存诗2首,署眉娘。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92—? 【介绍】: 卢眉娘,唐人。生而眉如线且细长,人以眉娘呼之。顺宗永贞时南海贡于朝。时年十四,性聪慧,工巧无比。能于尺绢绣《法华经》七卷,字如粟粒,而点画分明。又能以五彩丝一缕分为三缕,于掌中结飞盖五重。顺宗叹其工,谓之神姑。宪宗元和中,眉娘不愿在禁中,遂度为道士,放归南海,赐号逍遥。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92—? 南海(今广东广州)女子。生而眉长,故名眉娘。善针绣,时以为神针。顺宗永贞元年(805),14岁召入宫中,号为神姑。宪宗时度为女道士,赐号逍遥大师。放归后数年而卒,时以为升仙。事迹据《杜阳杂编》卷中。《全唐诗》存诗2首,署眉娘。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闽之陈氏子。幼年入道。资质不凡。元和十二年。登戒品于建州浦城县之凤栖寺灵感坛。寺始名乾元。坛名兜率。当安受戒时。天雨桂子。地生朱草。刺史元锡上其瑞。诏改今名。俄游洪井。获闻律学之要。造临川石巩山。见慧藏禅师。受半人之记。北入五台。每裸浴龙池中。观者惊悚。安自若。后礼沩山大圆禅师。时崔贞孝方廉使豫章。重闻安誉。走疏召之。咸通十四年。诏赐号延圣大师。并紫袈裟。中和二年。法堂之梁。忽中折。明年癸卯十月二十二日。坐逝于怡山之方丈。春秋九十一。腊六十七。谥圆智。塔号證真。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大安。姓陈氏。闽城人也。幼年入道顿拂尘蒙。元和十二年敕建州浦城县乾元寺置兜率坛。始全戒足。时天雨桂子及地生朱草。刺史元锡手疏其瑞上达冕旒。遂回御礼。诏改凤栖寺。号灵感坛焉。安因往洪井路出上元。忽逢一老父曰。子往南昌必有所得。及咨参律学夜闻二僧谈论。遽了三乘之旨。乃以所习付之同人。之临川见石巩山慧藏禅师。藏之提唱必持弓弩以拟学人。安服拜未兴。唱曰。看箭。安神色不挠答对不差。石巩乃投弩曰。几年射始中半人也矣。安游五台入龙池沐浴。虽久寖涟漪。殊无奋暴雨雹之怪。观者惊悚。后止沩山礼大圆禅师。复證前闻而为量果也。时豫章廉使赠太尉崔贞孝公。则魏公之季父。深契玄机敦安之道。飞疏召之。厥誉愈昌。咸通十四年。诏宜号延圣大师。赐紫袈裟一副。中和二年示疾所止法堂。巨梁中折。三年癸卯十月二十二日。坐化于怡山丈室。春秋九十一。腊六十七。续诏赠圆智大师。塔号證真。安不尝唾地不处温房。随化而衣天雨而浴。咨法弟子慧长。入关扬安之德。故有追谥也。博陵司空相国仰慕前烈。遂著文颂德。诗人周朴笃重安。时入山致礼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西域人。结侣东游,遇玄奘得度。玄宗开元中住京兆大安国寺。时有韦玎请废释道二教,玄宗将从之,利涉抗言力争,事遂罢。后徙南阳龙兴寺。有《立法幢论》。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本西域天竺人,婆罗门种姓。早年结侣欲游中国,途遇玄奘,遂同来长安。通群经众论,为奘门贤哲,深得中宗及朝中显贵礼遇。玄宗开元中,曾在大安国寺宣讲《华严经》,尝与韦玎内殿辩论,赋诗相讥。晚年谪居汉东,寻移南阳龙兴寺。《续高僧传》卷一七有传。《全唐诗》存诗1首。另《敦煌掇琐》中存其诗偈4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西域人。婆罗门种姓也。蚤年结侣。捋游震旦。会玄奘三藏。方东反。遇诸金梭岭。而获师事焉。遂为奘门高弟。宏放冲达。中宗尤器重之。朝野士贵。莫不愿交。开元中。讲华严于安国寺。四众奔拥。无容膝地。檀施云委。而忮求者颇侧目。 时有大理评事总校韦打。上言。释道二教。蠹政久矣。臣乞与较所学。若果优长。则国家存之。何不可者。诏三教各选百人。集内殿辨论。定其胜负。于是玎先升高座。唱所问难。道士叶静能。沙门思明。皆屈挫。涉次升座。辞指注射。往复数百千转。而端绪条畅。彼常不足。而此常有馀。旁观为之骇汗。涉乃从容问玎曰。子先升座。岂非主耶。然则主人何姓。以儒则姓孔。以道则姓李。以佛则姓释。如是则子其姓孔矣。玎曰。姓韦。涉即于座长哦曰。我之佛法是无为。何故今朝得有韦。无韦始得三数载。不知此复是何韦。待卫百僚。闻之悚然。上因忆韦后事。遽变色曰。玎是庶人族。辄敢轻蔑祖教。淩𨏦释门哉。玎惧下殿。俯伏待罪。叩头言。臣非庶人族属。上怒终不解。诏贬象州。赐涉号明教大师。助钱帛。造明教寺以彰其能。后以小罪。谪居汉东。徙南阳龙兴寺。慧忠国师以山野进见。涉识之曰。汝将来当以道德。为天子模范。勉之。非吾辈敢比也。且遗之衣物。其藻监类此。著立法幢论一卷行世。大历中。西明寺翻经沙门圆照。为作传成十卷。则其美言懿行之富。可知。
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护法篇第五
释利涉者。本西域人也。即大梵婆罗门之种姓。夙龄疆志机警溢伦。宗党之中推其达法。欲游震旦结侣东征。至金梭岭遇玄奘三藏。行次相逢礼求奘度。既而群经众论凿窍通幽。特尔远尘归乎正道。非奘难其移转矣奘门贤哲辐凑。涉季孟于光宝之间。其为人也犹帛高座之放旷。中宗最加钦重。朝廷卿相感义与游。开元中于安国寺讲华严经。四众赴堂。迟则无容膝之位矣。檀施繁炽利动人心。有颖阳人韦玎。垂拱中中第。调选河中府文学。迁大理评事秘校。见涉讲筵币帛堆积。就乞选粮所获未厌。表请释道二教定其胜负。言释道蠹政可除玄宗诏三教各选一百人。都集内殿。韦玎先陟高座。挫叶静能及空门思明。例皆辞屈。涉次登座解疑释结。临敌有馀。与韦往返百数千言。条绪交乱相次抗之。棼丝自理正直有归。涉重问韦曰。子先登席可非主耶。未审主人何姓。玎曰。姓韦。涉将韦字为韵揭调长吟。偈词曰。我之佛法是无为。何故今朝得有为。无韦始得三数载。不知此复是何韦。涉之吟作百官悚然。帝果忆何韦之事。凛然变色曰。玎是庶人宗族敢尔轻懱朕玄元祖教。及凌𨏦释门。玎下殿俯伏待罪。叩头言。臣非庶人之属。涉贵其钳利口以解疏狂。奏曰。玎是关外之人。非玄贞之族类。敕贬象州百姓。赐涉钱绢助造明教寺。加号明教焉。二教重熙涉之力也。因著立法幢论一卷。公卿间有言曰。涉公是韦掾之膏盲也。涉曰。此举也矢在弦上不得不发。自此京城无不改观。言谈讲者以涉为最焉。晚节遭其谴谪汉东。寻属宽宥移徙南阳龙兴寺。时惠忠国师知重涉名。聊款关相谒曰。纳衣小僧向前某被门徒朝要连坐于此。适观师当有贵气。可作高道国德。勿同吾也。乃开箧提衣物令忠师曳娄。由此襄邓之人皆惊涉如此悬记。忠师道声又光阐焉。盖涉望重之故也。上元二年诏忠师入供养。肃宗时入宫起居。太上皇乃引忠见上皇曰。此人何如利涉。则知涉才业优长帝王器重。复多著述。大历中西明寺翻经沙门圆照撰涉传成一十卷。足知言行之多也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5—881 【介绍】: 唐僧。襄州襄阳人,俗姓廖。九岁于潭州出家。后至江陵习经论。嗣华亭德诚。懿宗咸通十一年,卜居澧州夹山,世称夹山和尚。从学者甚众。卒谥传明大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05—881 俗姓廖,襄阳(今湖北襄樊)人。9岁于潭州出家。后至江陵习经论。嗣华亭德诚。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卜居澧州夹山,世称夹山和尚。从学者甚众。卒谥传明大师。《祖堂集》卷七、《景德传灯录》卷一五有传,并录其诗偈3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8 【介绍】: 即石霜。唐僧。庐陵新淦人,俗姓陈。年十三出家,二十三往嵩山受具戒,就东洛学律。避世混俗于长沙,至石霜山,人莫能识。后与禅侣入深山无人之境,结茅宴坐。游学者寻见之,号哭扣击,交请不出。如是二十年间,堂中老宿,亦长坐不卧,屹若椔杌,时人谓之石霜枯木众。
禅林僧宝传·卷第五
禅师名庆诸。庐陵新淦陈氏子也。生而神俊。标致闲暇。年十三。独游南昌。爱西山。往游览忘返。沙门绍銮与语奇之。谓人曰。此儿自奋如此。他日未易量也。容纳之。诸事之。十年如一日。乃剃发。诣嵩岳受具。时洛下毗尼之学盛。诸睨视讲席。良久而去。有劝之者。诸不答。闻湘中有南宗法道。往造大沩。时祐禅师。席下万指。诸愿籍名役作。勤劳杵臼间甚久。祐见之簸处曰。檀信物不可抛撒。曰不敢。祐俯拾得一粒曰。此非抛撒者耶。诸拟对之。祐曰。勿轻此一粒。百千粒从此粒生。曰即如是。此粒从何生乎。祐为大笑。明日升座曰。大众米里有虫。然诸疑终不决。至道吾智禅师所依止。问曰。和尚百年后。有人问极则事。如何向伊道。智唤沙弥。沙弥至。智曰添净瓶水著。却问诸曰。汝适何所问。诸理前语。智即起去。诸于是悟其旨。时方为二夏僧。去隐于浏阳之陶家坊。人无知者。有僧自洞山来。诸问。价公比有何言句。曰洞山曰。初秋夏末。直须向万里无寸草处去。然对之者。多不契。诸曰。何不道。出门便是草。洞山旋闻其语。惊曰。浏阳乃有古佛耶。自是僧多往依之。乃住成法席。号霜华山。山去道吾密迩。智公将化。以诸为正传。弃其众从诸。诸迎居正寝。智行必掖。坐必侍。智殁时。众已辐凑如云。谓众曰。一代时教。整理时人手脚。凡有其由。皆落在今时。直至法身非身。名为极致。而我辈沙门。全无肯路。若分即差。不分即坐著泥水。但由心意。妄说见闻。僧问。如何是西来意。曰空中一片石。僧礼拜。曰会么。曰不会。诸曰。赖汝不会。汝若会打破汝头。诸坐室中。僧窗外问。咫尺之间。为什么不见师颜。诸曰。我道遍界不曾藏。僧至雪峰。举似存禅师而曰。石霜意旨如何。存公曰。什么处不是石霜。后传此语至诸。诸笑曰。老汉有什么死急。诸不出霜华二十年。学者刻意。师慕至堂中。有不卧。屹然枯株者。天下谓之枯木众。唐僖宗闻其名。遣使赍赐紫伽梨。诸不受。光启四年戊申二月二十日己亥。安坐而化。阅世八十有二。坐五十有九夏。葬全身于寺之西北隅。谥普会。塔曰无相。有得法上首两人。龙湖闻禅师。九峰乾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生庐陵新涂玉笥乡之陈氏。祖考皆有隐德。诸年十三。礼绍銮禅师于豫章西山剃落。年二十三。往嵩山受具戒。习毗尼。既而抵大沩山。作米头。以究心学。一日诸在寮内筛米次。沩山云。施主物莫抛撒。诸云。不抛撒。沩于地上拾得一粒。举起云。又道不抛撒。诸云。一粒子不多。沩云。须知千粒万粒。从者一粒生。诸云。千粒万粒。从者一粒生。未审者一粒。从什么处生。沩山笑归方丈。至晚上堂云。大众米里有虫。 后参道吾问云。如何是触目菩提。吾唤沙弥。沙弥应诺。吾云添净瓶水著。吾却问诸。汝适来问什么。诸欲举前问。吾便起去。诸有省。 后出世石霜。上堂云。法身非身。此是教家极则。祖师门下。全无肯路。但由心意。妄说见闻。尽落今时窠臼。汝等诸人还委悉么。僧问如何是西来意。诸云。空中一片石。僧礼拜。诸云会么。僧云不会。诸云。赖汝不会。汝若会。即打破汝头。道吾以诸见处深类己。乃躬至石霜就养。会洞山示寂。四方学者无所归宿。而卒于诸是赖。如是二十年。堂中老宿长坐不卧。屹若椔杌。天下谓之石霜枯木众。 光启四年戊申岁二月乙亥。示疾终。享龄八十二。受腊五十九。越三月十五日。葬于寺之西北隅。谥普会。塔号法相。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庆诸。俗姓陈。庐陵新淦玉笥乡人也。乃祖厥考咸不为吏。清言放荡焉。诸始十三礼绍銮禅翁为师。于洪井西山剃䰂。二十三往嵩山受具戒便就东洛学毗柰耶。既知听制。终谓渐宗。回抵南岳入大沩山。次届云岩遇道吾。垂问知意方为二夏之僧。得石霜山便议终焉之志。道吾躬至石霜山日勤执侍往还问答。语在别录。诸貌古气真世无能识。时洞山新灭。俄为远方禅侣围绕。因入深山无人之境。结茅宴坐。时众追寻。倏有见者皆号哭交请出为吾曹。诸将安往。由是晨夕被游学者扣击。可无希声以应之乎。如是二十年间。堂中老宿长坐不卧。屹若椔杌。天下谓之石霜枯木众是也。南方谓之丛林者。翻禅那为功德丛林也。为四方清则者无出其右。以光启四年戊申岁二月己亥示疾终于山院。享龄八十二。僧腊五十九。越三月十五日葬于寺西北隅二百许步。门弟子等结坟塔作螺髻形。夏四月一日广化寺释子处讷。追慕往德恐遗美声。命南岳玄泰纂录言行。诸方弟子分行其道焉。敕谥普会大师。塔曰法相。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7—883 【介绍】: 唐僧。韶州浈昌人,一说韶州怀化人,俗姓叶。削发依南华寺通禅师,后谒耽源禅师,又参大沩山禅师,从学十余载。住袁州仰山,世称仰山慧寂。别立一派,称沩仰宗。常于空中作圆相,相中写“佛”字,以手势启悟人,称仰山门风。传有《仰山法示成图相》。敕谥智通大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07—883 俗姓叶,韶州浈昌(今广东南雄)人,一说怀化(今广东广州东南)人。17岁出家。后嗣沩山灵祐而得禅法,历住沩山达十四五年。晚住袁州仰山,世称仰山和尚。与灵祐同创沩仰宗,为禅宗五宗之一,在唐末五代影响颇大。卒后,于昭宗时赐号通智大师。《全唐文》卷八一三有陆希声撰《仰山通智大师塔铭》。《祖堂集》卷一八、《宋高僧传》卷一二、《景德传灯录》卷一一有传,诸书存其诗偈5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粤诗·卷一二
释慧寂(八○七 — 八八三),俗姓叶。韶州怀化(今韶关)人。年九岁,于广州和安寺投不语通禅师出家。十四岁,父母取归,欲与婚媾。不从,断手二指,跪致父母前,以明礼佛之志。父母乃许之。再诣通禅师处,得披剃,未登具,即游方。初谒耽源,后参沩山,为南岳下四世,沩山祐禅师法嗣。于袁州仰山,开沩仰宗,世称仰山和尚。唐僖宗中和三年卒,年七十七。谥智通禅师。南唐释静释筠《祖堂集》卷一八、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九有传。偈颂五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韶州浈昌叶氏子。年十五。恳求出家。父母不听。十七恳愈甚。犹未许也。其夜忽有白光二道。贯其舍。察其所从来。则自曹溪发也。寂亦左断无明指及小指。以进曰。敢以奉酬劬劳之德。于是遣依通禅师于南华薙染。年十八。即以沙弥进道。初访耽源。已觉升堂。后见沩山。遂能臻奥。问沩山云。如何是真佛住处。沩云。以思无思之妙。反思灵𦦨之无穷。思尽还源。此性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于是执侍久之。遂往江陵受戒。乃参岩头。岩举拂子。寂展坐具。岩置拂子于背后。寂以坐具搭肩上出。岩云。我不肯汝放。品肯汝收。问石室云。佛之与道相去几何。室云。道如展掌。佛似握拳。即辞室。室门送召云。莫一向去。已后却来我边。寂归沩山居十年。父子酬唱。及应接他机。具见别录。后自王莽山。迁止仰峤。随缘展化。言句尤繁。上堂云。汝等诸人。各自回光反照。莫记吾言。汝从无始劫来。背明投暗。妄想根深。卒难顿拔。吾之所言。盖欲夺汝觕识。如将黄叶止啼。有什么是处。僧问。禅宗顿悟。毕竟入门的意如何。寂云。此事极难。若是祖师门下。上根上契。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其馀根随智劣。若不安禅静虑。到者里总须茫然。僧云。此外还别有方便。令学人得入也无。寂云。别有别无。徒令汝心不安。且道。汝是什么处人。僧云幽州人。寂云汝还思彼处否。僧云常思。寂云。彼处楼台林苑。人马骈阗。汝反思时。还有许多般否。僧云。某甲到者里。一切不见有。寂云。汝解犹在境。信位即是。人位即不是。据汝所解。只得一玄。向后得座披衣。自看去好。僧礼谢而去。 寂于未迁化之数年前。有偈云。年满七十七。老去是今日。任性自浮沈。两手攀屈膝。逮兹果于韶州东平山抱膝而化。时年七十七。后谥智通大师妙光之塔。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慧寂。俗姓叶。韶州须昌人也。登年十五恳请出家。父母都不听允止。十七再求。堂亲犹豫未决。其夜有白光二道。从曹溪发来直贯其舍。时父母乃悟是子至诚之所感也。寂乃断左无名指及小指。器藉跪致堂阶曰。答谢劬劳如此。父母其不可留舍之。依南华寺通禅师下削染。年及十八尚为息慈。营持道具行寻知识。先见耽源。数年良有所得。后参大沩山禅师。提诱哀之栖泊十四五载而足跋。时号跛脚驱乌。凡于商攉多示其相。时韦胄就寂请伽陀。乃将纸画规圆相。圆围下注云。思而知之落第二头。云不思。而知落第三首。乃封呈达。自尔有若干势以示学人。谓之仰山门风也。海众抠衣得道者不可胜计。往往有神异之者。条来忽去。人皆不测。后敕追谥大师曰智通塔号妙光矣。今传仰山法示成图相行于代也。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叶。韶州须昌人。年十五。恳出家。父母不听允。十七再求。堂亲犹豫未决。其夜有白光二道。从曹溪发来。直贯其舍。时父母乃悟。是子至诚之所感也。寂乃断左无名指。及小指。器藉跪致堂阶曰。答谢劬劳。父母知不可留舍之。依南华寺通禅师削染。年十八营持道具。先见耽源。有所得。后参大沩山禅师。提诱哀之。栖泊十四五载而足跛。时号跛脚驱乌。凡于商攉。多示其相。时韦胄就寂请伽陀。乃将纸𦘕规圆相。圆围下注云。思而知之落第二头。不思而知。落第四首。乃封呈达。自尔有若干势。以示学人。谓之仰山门风。海众抠衣。得道者不可胜计。往往有神异之者。倏来忽去。人皆不测。后敕追谥曰智通。塔号妙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13—871 【介绍】: 唐僧。陈留人,俗姓史。武宗会昌初出家于白草谷,结茅而居。节度使李彦佐嘉其名节,为建白草院于龙兴寺。尝刺血写经二百八十余卷。有《大悲论》、《三教毁伤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沛国陈留史氏子。蚤岁乡校读书。稍长偕计对策。不得志去。俄西游贺兰山中。爱白草谷。遂挂冠落发。结茆以居。乡里慕之。不待分卫。而酥酪之馈日给。会昌五年。诏废教。以地边远。不在禁例。节度使李彦佐。尤加敬。为于龙兴寺。别建白草院以邀之。大中七年。刺指血。缮书诸经。二百八十三卷。彦佐虑其成疾。谕之曰。师大乘学。要当久住世间。荷负正法。以利益含识。顾兹破肌沥膜。以从事笔研。而促其寿命。岂孔子所谓身体发肤。不敢毁伤者哉。于是著三教毁伤论。以见志。九年读大悲经。究寻四十二臂所表法。至无畏手而疑之。乃结坛祷请。阅旬浃。感空中双拳正印。历历可睹。因命工绘之以传。著大悲论六卷。或谤其非。忍复虔请。且使工濯笔铜碗以俟。忽宝性一华出碗中。枝叶鲜明殊甚。感通十二年七月十日。示灭于白草院。寿五十九。以其年十月十七日。塔全身于水馆之南。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增忍。俗姓史氏。沛国陈留人也。典谒之年登其乡校。百氏简策寓目入神。艺文且工。乃随计吏数举不捷。会昌初薄游塞垣访古贺兰山。中得净地者白草谷。内发菩提心。顿挂儒冠直归释氏。乃薙草结茅为舍。倍切精进。羌胡之族竞臻供献酥酪。至五载节使李彦佐嘉其名节。于龙兴寺建别院号白草焉。盖取其始修道之本地也。忍刺血写诸经。大中七年李公虑其枯悴。躬往敦论曰。师何独善一身行小乘行。胡不延惜生性任持教法。所利博哉。忍执情胶固遂著三教毁伤论以见志。帅览而益加崇重。九年因读大悲经。究寻四十二臂。至无畏手疑而结坛。浃旬祷请。自空中现其正印双拳历历可观。遂命画工绘写此臂焉。或有讥谤者。忍再精悫虔告。画工濯笔铜碗中忽感宝性华一朵。枝趺𩬞叶一皆鲜明。睹者惊叹。至咸通十二年七月十日。示灭于白草院。春秋五十九。以十月十七日。藏神于水馆之南建塔焉。初忍刺血写经。总二百八十三卷。画卢舍那。阁三十五尺。门一丈六尺。起样画大悲功德三轴。自著大悲论六卷。并藏诸箧笥焉。后节使唐恒夫。仰其遗迹奏乞旌劝。敕谥大师曰广慧。塔曰念定。弟子无辙亦致远之高足。赍血书经二卷瑞华碗一枚诣阙奏呈。宣赐紫衣。天复中终。及梁乾化初。中书令西平王韩公逊录遗迹奏闻。太祖敕致谥曰法空。别赐紫方袍。塞垣荣之。后唐同光中从事薛昭纪为碑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54 【介绍】: 唐僧。越州会稽人,俗姓鲁。幼随父从商,赴天台山光明会,观睹殊异,遂于禅林寺出家。后至江西,参马祖道一而传禅法。游方至黄陂九井山奇秀,遂结茅为侣,从者颇众。卒谥圆寂大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会稽之鲁氏子。幼随父贾。至天台。见乡呈为光明会盛甚。盖隋智者禅师所创始也。其法于每岁九月。合远近黑白之众。无虑数千万。而策心独伟之。遂依禅林寺智广师出家。游方见大寂于江西。顿去平日碍膺之物。后以黄之九井山。奇秀可爱。因结茅其上。以致学者。或以其地之邃僻。而谓策曰。子亦恶能堪此寂寞哉。策曰。吾方以为乐。未见其寂寞也。大中八年示灭。谥圆寂。塔号智觉。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玄策。俗姓鲁。会稽人也。幼随父商估。赴天台山光明会。乃隋朝智顗禅师立教。年别九月。远近州邑黑白二众鸠聚。策睹殊异。遂于禅林寺智广师下出家。游方见江西大寂。顿开翳障。及遍参问睹黄陂九井山奇秀。乃结茅为舍。学侣若蝉之走明也。或慰策曰。师之耐寂寞如此乎。策曰。致道者忘心矣。吾乐甚哉。以大中八年现疾而灭。续敕谥大师曰圆寂。塔名智觉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庐江潘氏子。史不载出家落发之始。元和中。游蕲之黄国。爱其峰峦奇秀。石坛平坦。乃挂锡焉。久之附树蓬茨以容身。忽有人。援藤萝披草莱以至。见普迟回不忍去。普惊问曰。何知而至。曰某于山麓。仰见山巅。紫气盘礴。意必有异人。故至此尔。近远闻之。日益趋附。不数年。其徒殆千数。普屡辞曰。老僧独居。无可利益。君等亦无所匮乏。何相求之酷也。弟子广严卒构钜刹。得其法者。莫知其数。将终集众告曰。吾其去矣。尔曹善住珍重。肉身不坏。因涂缋之。存至今。
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法普。姓潘氏。庐江人也。貌古情宽拥败纳观方元和中。因见黄岗山色奇秀其峰巉崒其林郁密中有石坛平坦而高峙。乃放囊挂锡于中班荆。久之寻附树架蓬茨。仅容身而已。未几有人自小径而至见普惊怪。问云。何缘至此。曰某本行山麓。见巅顶腾涨紫气盘纡可爱意此山有尤物。故来耳。谛视普迟回而去。山下行者闻而寻焉。禅学之徒不数年遽盈百数。普却之曰。老僧独居无物利人。君等亦无所乏。由是星居之庵多矣。弟子广严等构成大院。禅客翕如传其法者无算。一日集众辞云。吾其终矣。汝曹善住珍惜。加趺坐胡床而卒。其身不坏散。后以香泥涂缋之。至乾符中重立碑颂云。次洛京华严寺释休静。不知何许人也。属洞山禅道风行。静往造之。抉擿所疑若雷复于本位焉。北返于洛邑开演。因赴内斋。诸名公皆执经讽读。唯静并其徒俱默坐。帝宣问。胡不转经。詶答响应。仍皆属对悦可帝情。寻回平阳示灭。收舍利四处树浮图。敕谥宝智大师。塔号无为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青州人。博闻强记,颇有干略,时许为佐时之才。俄出家,始谒沩山灵祐,继往邓州香严山,依慧忠旧址居之,时称香严和尚。又曾往参洞山良价。卒于后梁时,谥袭灯大师。好作诗偈化世,颇传于时。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青州(今属山东)人。禅宗僧侣。博闻强记,颇有干略,亲党许以佐时之才,因劝其力学。俄尔出家,始谒沩山灵祐,继往邓州香严山,依忠国师遗迹栖止,世称香严和尚。曾一度参洞山良价,旋返香严山。卒,敕谥袭灯大师。智闲證悟禅理,好以诗偈唱之,著名当时。生平事迹散见《祖堂集》卷一九、《宋高僧传》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一一等。《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二书收其诗偈30余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青州人。躯干七尺。读世书。有材具。亲党推许之。俄而出家。游潭湘。事大圆禅师于沩山。一日山谓之云。吾不问汝平生。于经卷册子上说得底。且汝于未出胞胎。未辨东西时。道将一句来。吾要识汝。闲懵然。久之进数语陈其所解。山皆不许。闲云却请和尚与某甲说。山云。吾说得。是吾之见。于汝眼目。有何所益。闲遂归堂。遍检所集诸方语句。无一字可以詶对。叹曰。画饼不可以疗饥。因尽焚之。涕泣辞山而去。且曰。此生不学佛法。已作个长行鬻饭僧。庶几免于劳役也。抵南阳。睹国师忠公之遗迹。而憩止焉。一日芟除草木于茅茨次。偶掷瓦砾。击竹作声。廓然大悟。遽归沐浴焚香。遥礼山云。和尚慈悲。恩逾父母。当时若与某甲说破。岂有今日事也。仍述偈云。一击忘所知。更不假脩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上堂云。道由自悟。不在说言。况乎密密堂堂。曾无间隔。不劳心意。暂借威光。日用全功。迷途自背。 参询之士。如水走下。郁成丛社。卒谥袭灯。塔号延福。
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智闲。青州人也。身裁七尺。博闻强记有干略。亲党观其所以。谓之曰。汝加力学则他后成佐时之良器也。俄尔辞亲出俗。既而慕法心坚。至南方礼沩山大圆禅师。盛会咸推闲为俊敏。沩山一日召对茫然。将诸方语要一时煨烬曰画饼弗可充饥也。便望南阳忠国师遗迹而居。偶芟除草木击瓦砾。失笑冥有所證抒颂唱之。由兹盛化。终后敕谥袭灯大师。塔号廷福焉。次舒州桐城投子山释大同。姓刘氏。舒州怀宁人也。幼性刚正有老成气度。因投洛下保唐满禅师出俗。初习安般观业垂成遂求华严性海。复负锡谒翠微山。法会。同伏牛元通激发请益大明祖意。由是放荡周游还归故土。隐投子山结茅茨。栖泊以求其志。中和中巢寇荡履京畿天下悖乱。有贼徒持刃问同曰。住此何为。对以佛法。魁渠闻面膜拜。脱身服装而施之下山。以梁乾化四年甲戌四月六日加趺坐亡。春秋九十六。法腊四十六。凡居化此山三十馀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