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59—700,一作661—702 【介绍】: 唐梓州射洪人,字伯玉。陈元敬子。少任侠,后苦节读书。举光宅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随武攸宜击契丹,表掌书记,军中文翰皆委之。圣历元年以父老解职归乡,旋居父丧。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将其下狱,冤死狱中。论诗标举“风骨”、“兴寄”,反对柔靡之风,为唐诗革新先驱。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9—700,一说661—702 字伯玉,排行大,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曾任右拾遗,后人因称“陈拾遗”。陈子昂出身豪族,少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睿宗文明元年(684)登进士第(此据赵儋《故右拾遗陈公旌德碑》。按《唐才子传》云子昂登第在高宗开耀二年,误),任麟台正字。武周代唐,陈子昂上表称颂,后升任右拾遗。曾两度从军至北方边塞。武后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乡。后为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沈亚之以为段简乃受武三思指使(见《上九江郑使君书》)。生平见卢藏用《陈氏别传》,新、旧《唐书》本传。陈子昂于沿袭六朝余波之初唐诗坛深表不满,慨叹“汉魏风骨,晋宋莫传”,故欲革除“采丽竞繁”之齐梁诗风,以继承建安、正始之诗重比兴寄托之传统(见《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陈子昂之诗与其诗论相合,代表作为《感遇》38首,反映武周时代之社会现实甚为广泛,抨击时弊亦较深刻,抒写胸臆之作则慷慨深沉,风格近于阮籍《咏怀》。另有《登幽州台歌》虽仅4句,然为历来传诵之名篇。陈子昂于唐诗有开启之功,甚得李、杜等人之推崇,韩愈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荐士》)金元好问云:“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论诗绝句》)其诗文集以四部丛刊本《陈伯玉文集》为通行,今人徐鹏校点之《陈子昂集》最完备。诗注本有彭庆生《陈子昂诗注》。《全唐诗》存诗2卷。《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唐诗汇评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睿宗文明元年(684)登进士第,诣阙上书,拜麟台正字。武后垂拱二年从军北征,归朝,补右卫胄曹参军,迁右拾遗。万岁通天元年,以参谋从武攸宜北讨契丹,立志许国,然不为所用,眨暑军曹,军回,辞官还乡。为县令段简构陷系狱,忧愤而卒。子昂为诗提倡“汉魏风骨”,所为书疏,亦全用散体,为唐代文学风气转变之先驱。有《陈伯玉文集》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二卷。今人彭庆生有《陈子昂诗注》。
全唐文·卷二百九
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文明初举进士。诣阙上书。武后奇其才。擢麟台正字。再转右拾遗。圣历初。以父老解官归侍。县令段简觊其富。因事系狱。忧愤卒。年四十三。

作品评论

后村诗话
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唱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太白、韦、柳继出,皆自子昂发之。
瀛奎律髓
陈拾遗子昂,唐之诗祖也。不但《感遇诗》三十八首为古体之祖,其律诗亦近体之祖也。
周履靖《骚坛秘语》
陈子昂初变齐梁之弊,以理胜情,以气胜辞。祖《十九首》、郭景纯、陶渊明,故立意玄远而造语精圆。
《唐诗品》
唐初律体声华并隆,音节兼美,属梁、陈之艳藻,铲末路之靡薄,可谓盛矣,而古诗之流,尚阻蹊径。拾遗洗濯浮华,斫新雕朴,《感遇》诸作,挺然自树,虽颇峭径,而兴寄远矣。自馀七言诸体乃非所长,《春台》之作纯有楚声,此意寥寥,几乎尺有所短,竟使沈、宋扬波,宗称百代,慷慨瑰奇之气,尚诡于风人之度耶?
李攀龙《唐诗选序》
唐无五言古诗,而有其古诗。陈子昂以其古诗为古诗,弗取也。
《艺苑卮言》
陈正字陶洗六朝铅华都尽,托寄大阮,微加断裁,而天韵不及;律体时时入古,亦是矫枉之过。
诗薮·内编
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张子寿首创清淡之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孟云卿,本子昂之古雅,而加以气骨者也。
诗薮·内编
五言律体,极盛于唐,要其大端,亦有二格:陈、杜、沈、宋,典丽精工;王、孟、储、韦,清空闲远,此其概也。
唐诗归
唐至陈子昂,治觉诗中有一世界。无论一洗偏安之陋,并开创草昧之意亦无之矣。以至沈、宋、燕公、曲江诸家,所至不同,皆有一片广大清明气象,真正风雅。
唐音癸签
唐人推重子昂,自卢黄门后,不一而足。如杜子美则云:“有才继骚雅”、“名与日月悬,韩退之则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独颜真卿有异论,僧皎然采而著之《诗式》。近代李于麟,加贬尤剧,余谓诸贤轩轾,各有深意,子昂自以复古反正,于有唐一代诗,功为大耳。正如夥涉为王,殿屋非必沉沉,但大泽一呼,为群雄驱先,自不得不取冠汉史,王弇州云:“陈正字淘洗六朝铅华都尽,托寄大阮,微加断裁,第天韵不及。”胡元瑞云:“子昂削浮靡而振古雅,虽不能远追魏晋,然在唐初,自是杰出。”斯两言良为折衷矣。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陈、杜诗体浑大,非若中晚下细小工夫,作小结果。
《诗源辨体》
子昂五言近体,律虽未成,而语甚雄伟,武德以还,绮靡之习,一洗顿尽。
《诗辩坻》
陈伯玉律诗,清雄为骨,绵秀为姿,设色妍丽,寓意苍远。由初入盛,此公变之。沈、宋堂皇,悉皆祖构于此。
原诗·内篇
盛唐诸诗人,惟能不为建安之古诗,吾乃谓唐有古诗。若必慕汉魏之声调字句,此汉魏有诗而唐无古诗矣。旦彼所谓陈子昂“以其古诗为古诗”,正惟子昂能自为古诗,所以为子昂之诗耳。
《唐诗别裁》
唐初五言古、渐趋于律,风格未遒。陈正字起衰而诗品始正,张曲江继续而诗品乃醇,
《茧斋诗谈》
子昂胸中被古诗膏液熏蒸十分透彻,才下笔时,便有一段元气,浑颢驱遣,奔赴而来。其转换吞吐,有掩映无尽之致,使人寻味不置,愈入愈深,非上口便晓者比。但是他见得理浅,到感慨极深处,不过逃世远去,学佛学仙耳,此便是没奈何计较。
石洲诗话
子昂、太白皆疾梁、陈之艳薄,而思复古道者。然子昂以精深复古,太白以豪放复古,必如此乃能复古耳。若其揣摩于形迹以求合,奚足言复古乎?
援鹑堂笔记
射洪风骨矫拔,而才韵犹有未充,讽诵之次,风调似未极跌荡洋溢之致。
三唐诗品
骨格清凝,苍苍入汉,源于《小雅》,故有怨诽之音。《感遇》诸篇,璆然冠代,称物既芳,寄托遥远,固当仰驾阮公,俯陵左相。《幽州》豪唱,述为名言,如《河梁赠答》,语似常谈,而脱口天成,适如人意。海内文宗,非虚誉也。
《漢語大詞典》:大伯
古称门官之长。左传·庄公十九年:“ 楚 人以为大閽,谓之大伯。” 孔颖达 疏:“大伯,伯,长也。为门官之长也。” 陆德明 释文:“大伯音泰”。
分類:大伯门官
《漢語大詞典》:大伯
称丈夫的哥哥。 鲁迅 《彷徨·祝福》:“现在她只剩了一个光身了。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她真是走投无路了。”
分類:丈夫哥哥
《國語辭典》:大伯  拼音:dà bó
称谓:(1)称伯父。(2)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庄里人报:『太公,员外来也。』那大伯在草厅上坐道:『交他来见我。』」《喻世明言。卷二四。杨思温燕山逢故人》:「顷间,忽有一老妪提著饭篮,口中喃喃埋冤,怨畅那大伯。」(3)称饮食店里的年轻店员。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饮食果子》:「凡店内卖下酒厨子,谓之『茶饭量酒博士』。至店中小儿,皆通谓之『大伯』。」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九。顾觅人力》:「凡顾人力及干当人,如解库掌事,贴窗铺席,主管酒肆食店博士……酒家人师公、大伯等人。」
《國語辭典》:兔毛大伯  拼音:tù máo dà bó
宋元时泛称老人为「兔毛大伯」。元。高安道〈哨遍。暖日和风套。五煞〉:「扑红旗裹著惯老,拖白练著𦚼䐐,兔毛大伯难中瞅。」
《漢語大詞典》:吴大伯
见“ 吴太伯 ”。
《漢語大詞典》:吴太伯
亦作“吴大伯”。 周 古公亶父 ( 太王 )长子, 仲雍 、 季历 之兄。 太王 欲传位 季历 及其子 昌 (即 周文王 ), 太伯 乃与 仲雍 出逃至 荆蛮 ,号 勾吴 。后因以称出亡而让君位与弟者。左传·闵公元年:“不如逃之,无使罪至,为 吴大伯 ,不亦可乎?”国语·晋语一:“君得其欲,太子远死,且有令名,为 吴太伯 ,不亦可乎?” 韦昭 注:“ 太伯 让 季歷 ,远适 吴 越 ,后 武王 追封为 吴伯 ,故曰 吴太伯 。”新唐书·李泌传:“ 建寧王 诚贤,然 广平 冢嗣,有君人量,岂使为 吴太伯 乎?”参阅史记·吴太伯世家
《漢語大詞典》:大伯娘
称呼丈夫的嫂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回:“他两个也是你叫我大伯娘,我叫你小婶婶的,好不有趣。”
《漢語大詞典》:大伯爷(大伯爺)
称呼丈夫的哥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九回:“口口声声还説我是某家的少奶奶,军机大臣某人,是我的大伯爷。”
《國語辭典》:大伯子  拼音:dà bǎi zi
称谓。对丈夫的哥哥的尊称。《红楼梦》第四八回:「老太太想一想,也有大伯子要收屋里的人,小婶子如何知道?」《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二回:「他还没有圆过房,并且一无依靠的,又有了景翼那种大伯子,那里能叫人家守呢?」
分類:丈夫哥哥
《漢語大詞典》:大伯子
称老年男子。《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大伯子许多年纪,如今説亲,説甚么人是得?”
分類:老年男子
《漢語大詞典》:老大伯
老大爷。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六:“瞥见箇孤林端入画,篱落萧疎带浅沙,一个老大伯捕鱼虾。”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章:“‘老大伯,等一等!’老头走到大门口, 道静 把他叫住了。”
《漢語大詞典》:王伯
(1).大伯。 汉 焦赣 《易林·明夷之否》:“王伯远宿,长妇在室。异袍恃食,所求不得。”
(2).即王霸。王道与霸道。 明 徐渭 《送李子遂序》:“君为予论学诚伪及王伯之辨。”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二》:“知岂弟不岂弟之分,则知王伯矣。”参见“ 王霸 ”。
《國語辭典》:王霸  拼音:wáng bà
王道与霸道。语本《孟子。公孙丑上》:「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后泛指登基为帝,统治天下。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史传》:「使一代之制,共日月而长存,王霸之迹,并天地而久大。」《三国演义》第二○回:「今明公威名日盛,何不乘此时行王霸之事?」
《國語辭典》:世父  拼音:shì fù
称谓。称嫡长的伯父。今用为伯父的通称。《尔雅。释亲》:「父之昆弟,先生为世父,后生为叔父。」清。汪中〈先母邹孺人灵表〉:「世父将鬻其宅,先主无所置。」
分類:大伯伯父
《国语辞典》:大老爹  拼音:dà lǎo diē
大伯父。《儒林外史》第六回:「二奶奶顶上大老爹,知道大老爹来家了,热孝在身,不好过来拜见。」
分类:大伯伯父
《漢語大詞典》:大太爷(大太爺)
(1).指父亲的大哥,大伯父。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我上头还有你一位大太爷,他从小儿就死了;我行二。”
(2).旧日对有权势者的称呼。 老舍 《龙须沟》第一幕:“我现在要替 黑旋风 大太爷管教管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