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0,分14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无因果外道
无惭外道
筏蹉外道
顺世外道
胜密外道
王舍城结集窟内窟外不分
王舍城结集窟内窟外区分
都外坛曼荼罗
窟外结集
遍出外道
裸形外道
摩奴阇外道
摩纳婆外道
论力外道
佛类词典(续上)
无因外道无因果外道
无惭外道
筏蹉外道
顺世外道
胜密外道
王舍城结集窟内窟外不分
王舍城结集窟内窟外区分
都外坛曼荼罗
窟外结集
遍出外道
裸形外道
摩奴阇外道
摩纳婆外道
论力外道
无因外道
【佛学大辞典】
(流派)同于无因论师。
(流派)同于无因论师。
无因果外道
【佛学大辞典】
(流派)十种外道之一。计草木自生自死,人亦同之者也。见行事钞下四之二。
(流派)十种外道之一。计草木自生自死,人亦同之者也。见行事钞下四之二。
无惭外道
【佛学大辞典】
(流派)此外道计一切罪福皆是大自在天作为,非人间之所关知,自在天喜,则众生安乐,瞋则众生苦。人间之罪福,一系于大自在天之意,使全责任负于大自在天,犯罪而不惭愧,则不堕于恶道。惭愧,则却堕于地狱云。
(流派)此外道计一切罪福皆是大自在天作为,非人间之所关知,自在天喜,则众生安乐,瞋则众生苦。人间之罪福,一系于大自在天之意,使全责任负于大自在天,犯罪而不惭愧,则不堕于恶道。惭愧,则却堕于地狱云。
筏蹉外道
【佛学大辞典】
(流派)同筏蹉子。由犊子部之部祖为筏蹉Vatsa而名。
(流派)同筏蹉子。由犊子部之部祖为筏蹉Vatsa而名。
顺世外道
【佛学大辞典】
(流派)顺世者,梵名路伽耶Loka%yata,Ca%rva%ka。是教祖也。出生年代虽不明,然较释迦出世似少在前。其主张以否定圣教,拒绝道德徒满肉体之欲望为目的,唱极端之物质的快乐主义,故称为顺世外道。
(流派)顺世者,梵名路伽耶Loka%yata,Ca%rva%ka。是教祖也。出生年代虽不明,然较释迦出世似少在前。其主张以否定圣教,拒绝道德徒满肉体之欲望为目的,唱极端之物质的快乐主义,故称为顺世外道。
胜密外道
【佛学大辞典】
(人名)室利鞠多,唐译曰胜密,曾设火坑毒饮,欲害佛而不能遂,谢咎归依。见西域记九。旧译曰德护,佛说德护长者经所说之德藏长者是也。彼经详说此事。
(人名)室利鞠多,唐译曰胜密,曾设火坑毒饮,欲害佛而不能遂,谢咎归依。见西域记九。旧译曰德护,佛说德护长者经所说之德藏长者是也。彼经详说此事。
王舍城结集窟内窟外不分
【佛学大辞典】
(故事)小乘经典第一期之结集,有分窟内窟外二部者,亦有不分者。不分之说,如阿育王传四曰:「迦叶与五百罗汉同至毕波罗窟,先使阿难结集修多罗藏,次使优波离结集毗尼藏,后迦叶自结集摩得勒伽藏。」(取意)。十诵律六十曰:「大迦叶与五百比丘共安居王舍城外精舍,先使优波离结集毗尼藏,次使阿难结集修妒路藏与阿毗昙藏。」(取意)。四分律五十四曰:「初大迦叶与五百大比丘至王舍城,优波离先结集毗尼藏,次阿难结集修多罗藏与阿毗昙藏,既结集三藏后,长老富罗那率五百比丘来,迦叶更对此比丘等如上结集三藏。」(取意)。智度论二曰:「大迦叶欲结集三藏,至王舍城阇崛山中告阿阇世王赐我等食,日日送付,今我等为结集经藏,不作他行,三月安居于此。先十五日说戒时集大众,迦叶入禅定,以天眼观之,一千人中,独阿难一人未尽馀垢。迦叶自禅定起,携阿难手从众中出,言今清净众中欲结集经藏,汝馀垢未尽,不可住此,阿难深惭耻悔责,其夜中尽馀垢为阿罗汉,直入加于千数。于是使阿难先结集修妒路法藏,次使优波利结集毗尼藏,后复使阿难结集阿毗昙藏。」(取意)。毗尼母经三曰:「大迦叶先于王舍城耆阇掘山竹林精舍中集五百比丘,使难阿结集第一毗尼藏,第二修妒路藏,第三阿毗昙藏之三藏,后富兰那偕比丘五百人来加之。」(取意)。已上皆记三藏之结集,比丘之数与结集者小有异。僧祇律三十二曰:「与一千大比丘同至王舍城刹帝山窟,敷置床褥,庄严世尊座,世尊座左面,敷舍利弗座,其右面敷目犍连座,次敷大迦叶座,如此次第敷五百座,办四月供养,为结集法藏,悉断外缘。尔时一千人中选取五百,使阿难先结集四阿含及杂藏,次使优波离结集毗尼藏。」(取意)。五分律三十曰:「大迦叶与五百比丘至王舍城使优波离先结集毗尼藏,次使阿难结集修多罗藏。」(取意)。善见律一曰:「阿阇世王为结集者于先底槃那波罗山边禅室门边造讲座,大迦叶得五百比丘来此,先使优波离结集毗尼藏,次使阿难结集法藏。」(取意)。已上僧祇律与善见律皆不言第三阿毗达磨藏之结集。增一阿含经序品曰:「大迦叶集八万四千众,使阿难结集第一契经藏,第二律藏,第三阿毗昙藏,第四杂藏(此中有方等大乘)弥勒菩萨在座称善哉」(取意)。撰集三藏传曰:「于摩竭陀僧伽尸城北,迦叶聚八万圣者,使阿难结集四藏,一经藏,二律藏,三法藏,四杂藏。」(取意)。已上增一阿含经与撰集三藏传所说皆同,大众部之义也。故虽不自言窟外,而为窟外之结集无论矣(义林章二本,决撰集三藏传为大众部之义,唯识同学钞三之五、决今增一阿含经为大众部之经)。
(故事)小乘经典第一期之结集,有分窟内窟外二部者,亦有不分者。不分之说,如阿育王传四曰:「迦叶与五百罗汉同至毕波罗窟,先使阿难结集修多罗藏,次使优波离结集毗尼藏,后迦叶自结集摩得勒伽藏。」(取意)。十诵律六十曰:「大迦叶与五百比丘共安居王舍城外精舍,先使优波离结集毗尼藏,次使阿难结集修妒路藏与阿毗昙藏。」(取意)。四分律五十四曰:「初大迦叶与五百大比丘至王舍城,优波离先结集毗尼藏,次阿难结集修多罗藏与阿毗昙藏,既结集三藏后,长老富罗那率五百比丘来,迦叶更对此比丘等如上结集三藏。」(取意)。智度论二曰:「大迦叶欲结集三藏,至王舍城阇崛山中告阿阇世王赐我等食,日日送付,今我等为结集经藏,不作他行,三月安居于此。先十五日说戒时集大众,迦叶入禅定,以天眼观之,一千人中,独阿难一人未尽馀垢。迦叶自禅定起,携阿难手从众中出,言今清净众中欲结集经藏,汝馀垢未尽,不可住此,阿难深惭耻悔责,其夜中尽馀垢为阿罗汉,直入加于千数。于是使阿难先结集修妒路法藏,次使优波利结集毗尼藏,后复使阿难结集阿毗昙藏。」(取意)。毗尼母经三曰:「大迦叶先于王舍城耆阇掘山竹林精舍中集五百比丘,使难阿结集第一毗尼藏,第二修妒路藏,第三阿毗昙藏之三藏,后富兰那偕比丘五百人来加之。」(取意)。已上皆记三藏之结集,比丘之数与结集者小有异。僧祇律三十二曰:「与一千大比丘同至王舍城刹帝山窟,敷置床褥,庄严世尊座,世尊座左面,敷舍利弗座,其右面敷目犍连座,次敷大迦叶座,如此次第敷五百座,办四月供养,为结集法藏,悉断外缘。尔时一千人中选取五百,使阿难先结集四阿含及杂藏,次使优波离结集毗尼藏。」(取意)。五分律三十曰:「大迦叶与五百比丘至王舍城使优波离先结集毗尼藏,次使阿难结集修多罗藏。」(取意)。善见律一曰:「阿阇世王为结集者于先底槃那波罗山边禅室门边造讲座,大迦叶得五百比丘来此,先使优波离结集毗尼藏,次使阿难结集法藏。」(取意)。已上僧祇律与善见律皆不言第三阿毗达磨藏之结集。增一阿含经序品曰:「大迦叶集八万四千众,使阿难结集第一契经藏,第二律藏,第三阿毗昙藏,第四杂藏(此中有方等大乘)弥勒菩萨在座称善哉」(取意)。撰集三藏传曰:「于摩竭陀僧伽尸城北,迦叶聚八万圣者,使阿难结集四藏,一经藏,二律藏,三法藏,四杂藏。」(取意)。已上增一阿含经与撰集三藏传所说皆同,大众部之义也。故虽不自言窟外,而为窟外之结集无论矣(义林章二本,决撰集三藏传为大众部之义,唯识同学钞三之五、决今增一阿含经为大众部之经)。
王舍城结集窟内窟外区分
【佛学大辞典】
(故事)结集分窟内窟外之二部,上座部家之所传也。文殊问经下曰:「佛告文殊师利:初二部者:一摩诃僧祇(此言大众。老少同会,共集律部也),二体毗履(此言老宿。淳老宿人同会,共出律部也)。法藏经曰:「五百罗汉集王舍城。迦叶问云:先结集何藏?即共和云:先结毗尼藏,毗尼藏者,佛法之寿命也。乃使优波离一夏中八十度诵。次使阿难诵五阿含经,次诵阿毗昙。时有一万罗汉后来。婆修婆斯为上首。皆住界外各诵三藏。真谛部执论疏二曰:「于王舍城七叶岩夏四月十五日,大迦叶集五百罗汉,先使阿难颂五阿含为经藏,次使富娄那诵阿毗昙,名对法藏,次使优波离诵毗奈耶名律藏。时有无量比丘来欲听法。迦叶不许,使住界外,各自如法诵出三藏。婆师婆比丘为上首。其数多,故时号皆多众。界内众,迦叶为上首。世尊自指迦叶为上座,佛灭后亦为弟子之依,故号上座。其年十二月阿阇世王死,迦叶亦入狼迹山。大众便散。」(取意)。西域记九曰:「出王舍城北门行一里馀,至迦兰陀竹园。自竹园西南行五六里,南山之阴有大石室,阿阇世王为结集者于此建堂宇。大迦叶欲结集法藏,登苏迷虑山,击大犍稚,集圣者,得一千人,于此始结集。时安居初之十五日也。阿难结集素怛缆藏,优波釐结集毗奈耶藏,迦叶自结集阿毗达磨藏。雨安居间三月,尽结集三藏讫。大迦叶为僧中一切上座,谓之上座部结集。其西北隔二十馀里,有大众部结集处。诸学无学数百千人,不预大迦叶结集之众者,来此结集法藏。别集素呾缆藏,毗奈耶藏,阿毗达磨藏,杂集藏,禁咒藏。为五藏。凡圣同会,故云大众部。」(取意)。宗轮论述记曰:「佛初入灭,七叶岩中二部结集。(中略)皆由未生怨王为大檀越种种供养,恐界内界外人多,难可和合,所以两处弘宣。」慈恩寺传三所记同此。但窟内结集之集文云:「经雨三月安居中集三藏讫,书之贝叶,方遍流通。」
(故事)结集分窟内窟外之二部,上座部家之所传也。文殊问经下曰:「佛告文殊师利:初二部者:一摩诃僧祇(此言大众。老少同会,共集律部也),二体毗履(此言老宿。淳老宿人同会,共出律部也)。法藏经曰:「五百罗汉集王舍城。迦叶问云:先结集何藏?即共和云:先结毗尼藏,毗尼藏者,佛法之寿命也。乃使优波离一夏中八十度诵。次使阿难诵五阿含经,次诵阿毗昙。时有一万罗汉后来。婆修婆斯为上首。皆住界外各诵三藏。真谛部执论疏二曰:「于王舍城七叶岩夏四月十五日,大迦叶集五百罗汉,先使阿难颂五阿含为经藏,次使富娄那诵阿毗昙,名对法藏,次使优波离诵毗奈耶名律藏。时有无量比丘来欲听法。迦叶不许,使住界外,各自如法诵出三藏。婆师婆比丘为上首。其数多,故时号皆多众。界内众,迦叶为上首。世尊自指迦叶为上座,佛灭后亦为弟子之依,故号上座。其年十二月阿阇世王死,迦叶亦入狼迹山。大众便散。」(取意)。西域记九曰:「出王舍城北门行一里馀,至迦兰陀竹园。自竹园西南行五六里,南山之阴有大石室,阿阇世王为结集者于此建堂宇。大迦叶欲结集法藏,登苏迷虑山,击大犍稚,集圣者,得一千人,于此始结集。时安居初之十五日也。阿难结集素怛缆藏,优波釐结集毗奈耶藏,迦叶自结集阿毗达磨藏。雨安居间三月,尽结集三藏讫。大迦叶为僧中一切上座,谓之上座部结集。其西北隔二十馀里,有大众部结集处。诸学无学数百千人,不预大迦叶结集之众者,来此结集法藏。别集素呾缆藏,毗奈耶藏,阿毗达磨藏,杂集藏,禁咒藏。为五藏。凡圣同会,故云大众部。」(取意)。宗轮论述记曰:「佛初入灭,七叶岩中二部结集。(中略)皆由未生怨王为大檀越种种供养,恐界内界外人多,难可和合,所以两处弘宣。」慈恩寺传三所记同此。但窟内结集之集文云:「经雨三月安居中集三藏讫,书之贝叶,方遍流通。」
都外坛曼荼罗
【佛学大辞典】
(修法)于都会坛曼荼罗诸尊中置有缘之佛菩萨于别坛而行之也。
(修法)于都会坛曼荼罗诸尊中置有缘之佛菩萨于别坛而行之也。
窟外结集
【佛学大辞典】
(故事)(参见:结集)
(故事)(参见:结集)
遍出外道
【佛学大辞典】
(流派)出家外道之一类,以名遍离世俗之义。唯识述记一本曰:「有外道名波利呾罗拘迦,翻为遍出。遍能出离诸俗世间,即是出家外道之类。」
(流派)出家外道之一类,以名遍离世俗之义。唯识述记一本曰:「有外道名波利呾罗拘迦,翻为遍出。遍能出离诸俗世间,即是出家外道之类。」
裸形外道
【佛学大辞典】
(流派)梵语Nirgrantha,天竺二十种外道之一。表远离一切之系缚,以裸形为正行也。寒天裸形,趋拜佛神,为裸形外道之遗风,佛门无之。唐华严经二十五曰:「愿一切众,得惭愧衣以覆其身,舍离邪道露形法。」
(流派)梵语Nirgrantha,天竺二十种外道之一。表远离一切之系缚,以裸形为正行也。寒天裸形,趋拜佛神,为裸形外道之遗风,佛门无之。唐华严经二十五曰:「愿一切众,得惭愧衣以覆其身,舍离邪道露形法。」
摩奴阇外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外道)附录。
(术语)(参见:外道)附录。
外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三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法华经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圆觉经曰:「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身心。」外道之种类不一。百论有「二天三仙」,四宗论及入大乘论有「四外道」,维摩经,涅槃经等有「六师」,唯识论有「十三外道」,瑜伽论有「十六外论师」,外道小乘涅槃论有「二十种」,大日经有「三十种」,涅槃经,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种」,华严经,智度论等有「九十六种」。以下逐项详说之。
【佛学常见辞汇】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术语)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三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法华经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圆觉经曰:「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身心。」外道之种类不一。百论有「二天三仙」,四宗论及入大乘论有「四外道」,维摩经,涅槃经等有「六师」,唯识论有「十三外道」,瑜伽论有「十六外论师」,外道小乘涅槃论有「二十种」,大日经有「三十种」,涅槃经,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种」,华严经,智度论等有「九十六种」。以下逐项详说之。
【佛学常见辞汇】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摩纳婆外道
【佛学大辞典】
(杂语)(参见:外道)附录。
(杂语)(参见:外道)附录。
外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三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法华经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圆觉经曰:「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身心。」外道之种类不一。百论有「二天三仙」,四宗论及入大乘论有「四外道」,维摩经,涅槃经等有「六师」,唯识论有「十三外道」,瑜伽论有「十六外论师」,外道小乘涅槃论有「二十种」,大日经有「三十种」,涅槃经,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种」,华严经,智度论等有「九十六种」。以下逐项详说之。
【佛学常见辞汇】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术语)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三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法华经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圆觉经曰:「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身心。」外道之种类不一。百论有「二天三仙」,四宗论及入大乘论有「四外道」,维摩经,涅槃经等有「六师」,唯识论有「十三外道」,瑜伽论有「十六外论师」,外道小乘涅槃论有「二十种」,大日经有「三十种」,涅槃经,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种」,华严经,智度论等有「九十六种」。以下逐项详说之。
【佛学常见辞汇】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论力外道
【佛学大辞典】
(杂名)有外道,自负论议之力最大,名为论力。止观辅行十曰:「大论云:有外道名论力,自谓论议无与等者。其力最大,故云论力。」
(杂名)有外道,自负论议之力最大,名为论力。止观辅行十曰:「大论云:有外道名论力,自谓论议无与等者。其力最大,故云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