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识外道
【佛学大辞典】
(流派)外道名。谓人身中有一心魂,常由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而攀缘外境,恰如六窗之室内畜猿猴者。行事钞下曰:「一识外道如一室六扃,猕猴遍历,根亦如是,一识外道通游。」
(流派)外道名。谓人身中有一心魂,常由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而攀缘外境,恰如六窗之室内畜猿猴者。行事钞下曰:「一识外道如一室六扃,猕猴遍历,根亦如是,一识外道通游。」
九十六种外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六师外道各有十五弟子。合成九十。再加六师谓之九十六种外道。(参见:外道)
(名数)六师外道各有十五弟子。合成九十。再加六师谓之九十六种外道。(参见:外道)
外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三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法华经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圆觉经曰:「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身心。」外道之种类不一。百论有「二天三仙」,四宗论及入大乘论有「四外道」,维摩经,涅槃经等有「六师」,唯识论有「十三外道」,瑜伽论有「十六外论师」,外道小乘涅槃论有「二十种」,大日经有「三十种」,涅槃经,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种」,华严经,智度论等有「九十六种」。以下逐项详说之。
【佛学常见辞汇】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术语)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三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法华经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圆觉经曰:「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身心。」外道之种类不一。百论有「二天三仙」,四宗论及入大乘论有「四外道」,维摩经,涅槃经等有「六师」,唯识论有「十三外道」,瑜伽论有「十六外论师」,外道小乘涅槃论有「二十种」,大日经有「三十种」,涅槃经,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种」,华严经,智度论等有「九十六种」。以下逐项详说之。
【佛学常见辞汇】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九十五种外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外道之总数。(参见:外道)
(名数)外道之总数。(参见:外道)
外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三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法华经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圆觉经曰:「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身心。」外道之种类不一。百论有「二天三仙」,四宗论及入大乘论有「四外道」,维摩经,涅槃经等有「六师」,唯识论有「十三外道」,瑜伽论有「十六外论师」,外道小乘涅槃论有「二十种」,大日经有「三十种」,涅槃经,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种」,华严经,智度论等有「九十六种」。以下逐项详说之。
【佛学常见辞汇】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术语)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三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法华经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圆觉经曰:「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身心。」外道之种类不一。百论有「二天三仙」,四宗论及入大乘论有「四外道」,维摩经,涅槃经等有「六师」,唯识论有「十三外道」,瑜伽论有「十六外论师」,外道小乘涅槃论有「二十种」,大日经有「三十种」,涅槃经,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种」,华严经,智度论等有「九十六种」。以下逐项详说之。
【佛学常见辞汇】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外道三宝
【佛学大辞典】
(杂经)外道亦立三宝。百论疏上之中曰:「广明三宝化世,此中凡列十师:一迦毗罗三宝行世,二优楼迦三宝行世,三勒沙婆三宝行世。(中略)迦毗罗谓佛宝,弟子谓僧宝,僧法住谓法宝。」
(杂经)外道亦立三宝。百论疏上之中曰:「广明三宝化世,此中凡列十师:一迦毗罗三宝行世,二优楼迦三宝行世,三勒沙婆三宝行世。(中略)迦毗罗谓佛宝,弟子谓僧宝,僧法住谓法宝。」
大自在天外道
【佛学大辞典】
(流派)与自在天外道同。
(流派)与自在天外道同。
外道之梵天
【佛学大辞典】
(天名)外道所见之梵天,有三种:一、自那罗延天生梵天,自梵天生四姓之人类及一切。是鞞陀论师之说也。外道小乘涅槃论曰:「问曰:何等外道说梵天是涅槃因?答曰:第四外道围陀论师说,从那罗延天,脐中生大莲华,从莲华生梵天祖公,彼梵天作一切命无命物。从梵天口中生婆罗门,两臂中生刹利,两髀中生毗舍,从两脚跟生首陀,一切大地是修福德戒场。(中略)于界场中杀害供养梵天得生彼处名涅槃。」大日经疏二曰:「围陀是梵王所演四种明论,大围陀论师是受持彼经能教授者。(中略)于彼部显之中梵天犹如佛,四韦陀典犹如十二部经,传此法者如和会僧。」二、自綼纽天生梵天,自梵天生八子而为一切万物之元,是綼纽论师之梵天说也。智度论八曰:「劫尽烧时一切皆空,众生福德因缘力故十方风至,相对相触能持大水,水上有一千头人二千手足名为韦纽,是人脐中出千叶金色妙宝莲华,其光大明如万日俱照。华中有人结跏趺坐,此人复有无量光明名曰梵天王。此梵天王心生八子,八子生天地人民,是梵天王于诸淫瞋已尽无馀。」三、以摩醯首罗为法身,以那罗延为报身,以梵天为应身,是摩醯首罗论师之说也。提婆论曰:「梵王那罗延摩醯首罗,一体三分。」玄应音义二十五曰:「那罗延,那罗此翻为人,延那此云生本。谓人生本,即是梵王。外道谓:一切人皆从梵王生,故名人生本也。」
(天名)外道所见之梵天,有三种:一、自那罗延天生梵天,自梵天生四姓之人类及一切。是鞞陀论师之说也。外道小乘涅槃论曰:「问曰:何等外道说梵天是涅槃因?答曰:第四外道围陀论师说,从那罗延天,脐中生大莲华,从莲华生梵天祖公,彼梵天作一切命无命物。从梵天口中生婆罗门,两臂中生刹利,两髀中生毗舍,从两脚跟生首陀,一切大地是修福德戒场。(中略)于界场中杀害供养梵天得生彼处名涅槃。」大日经疏二曰:「围陀是梵王所演四种明论,大围陀论师是受持彼经能教授者。(中略)于彼部显之中梵天犹如佛,四韦陀典犹如十二部经,传此法者如和会僧。」二、自綼纽天生梵天,自梵天生八子而为一切万物之元,是綼纽论师之梵天说也。智度论八曰:「劫尽烧时一切皆空,众生福德因缘力故十方风至,相对相触能持大水,水上有一千头人二千手足名为韦纽,是人脐中出千叶金色妙宝莲华,其光大明如万日俱照。华中有人结跏趺坐,此人复有无量光明名曰梵天王。此梵天王心生八子,八子生天地人民,是梵天王于诸淫瞋已尽无馀。」三、以摩醯首罗为法身,以那罗延为报身,以梵天为应身,是摩醯首罗论师之说也。提婆论曰:「梵王那罗延摩醯首罗,一体三分。」玄应音义二十五曰:「那罗延,那罗此翻为人,延那此云生本。谓人生本,即是梵王。外道谓:一切人皆从梵王生,故名人生本也。」
口力外道
【佛学大辞典】
(流派)外道十一宗之一。以口譬太虚。谓万物本为由一虚而生者。中论疏三本曰:「口力外道,计太虚能生四大,四大能生药草,药草能生众生,此从无生也。」(参见:口力论师)。
(流派)外道十一宗之一。以口譬太虚。谓万物本为由一虚而生者。中论疏三本曰:「口力外道,计太虚能生四大,四大能生药草,药草能生众生,此从无生也。」(参见:口力论师)。
小乘外道
【佛学大辞典】
(杂语)小乘与外道。又小乘即外道也。外道小乘二十种,外道中小乘外道论师是也。
(杂语)小乘与外道。又小乘即外道也。外道小乘二十种,外道中小乘外道论师是也。
天魔外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魔与外道。共害佛道者。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行持钞下一曰:「天魔外道尚不食酒肉。」
【佛学常见辞汇】
天魔与外道,二者皆喜欢为害佛道。梵网经说:「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
【俗语佛源】
「天魔」,居欲界天顶及色界天顶,领执世乐,故生邪见,憎嫉贤圣涅槃道法。「外道」,史料载有六师外道,经上说有九十六种外道,「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楞严经》说:「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认贼为子。」「洗心非正」是说不能以正法洗心。佛教认为,凡修禅定,先须洗涤从前所有邪恶知见,如同除去毒蜜,方可贮藏甘露。一有不尽,便足以致魔。「阴魔」依身心而起,「天魔」等则是外魔入心。若能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可奈何。「外道」也足以成为修道的障碍。如《楞严经》卷一说:「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娑毗迦罗」译言「金头」或「黄发」,谓其发黄如金,为外道名,由他所传幻咒,自言先从梵天所说,称为先梵天咒。这是外道名。由他所传幻咒,自言先从梵天所说,称为先梵天咒。这是外道妨道的一个例子。后沿用以指邪门歪道。如《朱子语类·论语》:「淳于髡是个天魔外道,本非学于孔孟之门者。」也作「邪魔外道」。见于《药师经》卷下:「又信世间邪魔外道、妖孽之师,妄说祸福。」沿用如《儒林外史》第一回:「若是八股文欠讲究,任你做出什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禹振声)
(术语)天魔与外道。共害佛道者。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行持钞下一曰:「天魔外道尚不食酒肉。」
【佛学常见辞汇】
天魔与外道,二者皆喜欢为害佛道。梵网经说:「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
【俗语佛源】
「天魔」,居欲界天顶及色界天顶,领执世乐,故生邪见,憎嫉贤圣涅槃道法。「外道」,史料载有六师外道,经上说有九十六种外道,「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楞严经》说:「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认贼为子。」「洗心非正」是说不能以正法洗心。佛教认为,凡修禅定,先须洗涤从前所有邪恶知见,如同除去毒蜜,方可贮藏甘露。一有不尽,便足以致魔。「阴魔」依身心而起,「天魔」等则是外魔入心。若能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可奈何。「外道」也足以成为修道的障碍。如《楞严经》卷一说:「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娑毗迦罗」译言「金头」或「黄发」,谓其发黄如金,为外道名,由他所传幻咒,自言先从梵天所说,称为先梵天咒。这是外道名。由他所传幻咒,自言先从梵天所说,称为先梵天咒。这是外道妨道的一个例子。后沿用以指邪门歪道。如《朱子语类·论语》:「淳于髡是个天魔外道,本非学于孔孟之门者。」也作「邪魔外道」。见于《药师经》卷下:「又信世间邪魔外道、妖孽之师,妄说祸福。」沿用如《儒林外史》第一回:「若是八股文欠讲究,任你做出什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禹振声)
不修外道
【佛学大辞典】
(流派)十种外道之一。六师中删阇夜毗罗胝子之所计也。谓不必求道,经生死劫数,则苦尽而自得涅槃,如缕丸转高山,缕尽则自止。此外道由得五通,而见过去八万劫之事,八万劫之外则无所见。因指八万劫以前为冥谛涅槃。注维摩经三云:「肇曰:其人谓道不须求,经生死劫数苦尽自得。如缕丸转于高山,缕尽自止,何假求耶?」行事钞下四之二曰:「不修外道,以却顺观见八万劫,外更不见境,号为冥谛涅槃。如转缕丸高山,缕尽丸止,何须修道?」
(流派)十种外道之一。六师中删阇夜毗罗胝子之所计也。谓不必求道,经生死劫数,则苦尽而自得涅槃,如缕丸转高山,缕尽则自止。此外道由得五通,而见过去八万劫之事,八万劫之外则无所见。因指八万劫以前为冥谛涅槃。注维摩经三云:「肇曰:其人谓道不须求,经生死劫数苦尽自得。如缕丸转于高山,缕尽自止,何假求耶?」行事钞下四之二曰:「不修外道,以却顺观见八万劫,外更不见境,号为冥谛涅槃。如转缕丸高山,缕尽丸止,何须修道?」
六苦行外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六种苦行外道也。(参见:外道)下。
【三藏法数】
(出大涅槃经)
〔一、自饿外道〕,谓外道修行,不羡饮食,长忍饥虚,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是名自饿外道。
〔二、投渊外道〕,谓外道修行,寒入深渊,忍受冻苦,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是名投渊外道。
〔三、赴火外道〕,谓外道修行,常热炙身,及熏鼻等,甘受热恼,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是名赴火外道。
〔四、自坐外道〕,谓外道修行,常自裸形,不拘寒暑,露地而坐,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是名自坐外道。
〔五、寂默外道〕,谓外道修行,于尸林冢间,以为住处,寂默不语,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是名寂默外道。
〔六、牛狗外道〕,谓外道修行,自谓前世从牛狗中来,即持牛狗戒,龁草啖污,唯望生天;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是名牛狗外道。
(名数)六种苦行外道也。(参见:外道)下。
【三藏法数】
(出大涅槃经)
〔一、自饿外道〕,谓外道修行,不羡饮食,长忍饥虚,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是名自饿外道。
〔二、投渊外道〕,谓外道修行,寒入深渊,忍受冻苦,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是名投渊外道。
〔三、赴火外道〕,谓外道修行,常热炙身,及熏鼻等,甘受热恼,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是名赴火外道。
〔四、自坐外道〕,谓外道修行,常自裸形,不拘寒暑,露地而坐,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是名自坐外道。
〔五、寂默外道〕,谓外道修行,于尸林冢间,以为住处,寂默不语,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是名寂默外道。
〔六、牛狗外道〕,谓外道修行,自谓前世从牛狗中来,即持牛狗戒,龁草啖污,唯望生天;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是名牛狗外道。
外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三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法华经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圆觉经曰:「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身心。」外道之种类不一。百论有「二天三仙」,四宗论及入大乘论有「四外道」,维摩经,涅槃经等有「六师」,唯识论有「十三外道」,瑜伽论有「十六外论师」,外道小乘涅槃论有「二十种」,大日经有「三十种」,涅槃经,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种」,华严经,智度论等有「九十六种」。以下逐项详说之。
【佛学常见辞汇】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术语)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三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法华经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圆觉经曰:「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身心。」外道之种类不一。百论有「二天三仙」,四宗论及入大乘论有「四外道」,维摩经,涅槃经等有「六师」,唯识论有「十三外道」,瑜伽论有「十六外论师」,外道小乘涅槃论有「二十种」,大日经有「三十种」,涅槃经,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种」,华严经,智度论等有「九十六种」。以下逐项详说之。
【佛学常见辞汇】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内外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内道与外道。如言内教外教。【又】内之外道也,对于外之外道而言。如小乘之犊子部,大乘之方广道人,佛法中之外道,称为内之外道。大日经疏二曰:「此宗中说,有两种外道:外外道犹如睹见清潭逆生怖畏不敢习近,内外道虽能游泳其中适热除垢得清凉乐,然不觉是中有无量宝玉。」
【佛学常见辞汇】
内道与外道。内道即佛学,外道即外学。
(术语)内道与外道。如言内教外教。【又】内之外道也,对于外之外道而言。如小乘之犊子部,大乘之方广道人,佛法中之外道,称为内之外道。大日经疏二曰:「此宗中说,有两种外道:外外道犹如睹见清潭逆生怖畏不敢习近,内外道虽能游泳其中适热除垢得清凉乐,然不觉是中有无量宝玉。」
【佛学常见辞汇】
内道与外道。内道即佛学,外道即外学。
牛狗外道
【佛学大辞典】
(流派)六种苦行外道之一。持牛戒或狗戒之外道类也。见涅槃经十六。
【三藏法数】
谓外道修行,自谓前世从牛狗中来,即持牛狗戒,龁草啖污,唯望生天;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是名牛狗外道。
(流派)六种苦行外道之一。持牛戒或狗戒之外道类也。见涅槃经十六。
【三藏法数】
谓外道修行,自谓前世从牛狗中来,即持牛狗戒,龁草啖污,唯望生天;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是名牛狗外道。
外道四执
【佛学大辞典】
(名数)是天竺外道九十六种之总括:一邪因邪果,外道云大自在天能生万物,万物若灭,还归本天,若天瞋,则四生皆苦,若天喜,则六道悉乐。然天非物之因,物非天之果,盖是邪心之所画,故曰邪因邪果。二无因有果,执万物无因而有自然,例如言万物依造化而有,造化无因,简言之,即造化无因而有果也。又名自然外道。就无因言,谓为无因,就有果言,谓为自然,此其所执也。三有因无果。断见者流,谓唯有现在实无后世,例如草木,尽于一期是也。四无因无果,总为拨无因果之邪见,无可受苦乐果之善恶业因,亦无对于善恶业因之苦乐果也。三论玄义曰:「总论西域九十六术,别序宗要,则四执盛行:一计邪因邪果,二执无因有果,三立有因无果,四辨无因无果。」
(名数)是天竺外道九十六种之总括:一邪因邪果,外道云大自在天能生万物,万物若灭,还归本天,若天瞋,则四生皆苦,若天喜,则六道悉乐。然天非物之因,物非天之果,盖是邪心之所画,故曰邪因邪果。二无因有果,执万物无因而有自然,例如言万物依造化而有,造化无因,简言之,即造化无因而有果也。又名自然外道。就无因言,谓为无因,就有果言,谓为自然,此其所执也。三有因无果。断见者流,谓唯有现在实无后世,例如草木,尽于一期是也。四无因无果,总为拨无因果之邪见,无可受苦乐果之善恶业因,亦无对于善恶业因之苦乐果也。三论玄义曰:「总论西域九十六术,别序宗要,则四执盛行:一计邪因邪果,二执无因有果,三立有因无果,四辨无因无果。」
内外道四执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云四宗。三论所诽斥之内外四执也:一一切外道,不达二空而存人法者。二毗昙宗,即萨婆多,虽已得人无我,而执法之有性者。三成实宗,虽具辨二空,而明空犹不了者。四大执,大乘中一切有所得之见也。三论玄义曰:「但邪谬纷论,难可备序。三论所斥,略辩四宗:一摧外道,二析毗昙,三排成实,四呵大执。(中略)问此之四执优降云何?答:外道不达二空,横存人法。毗昙已得无我,而执法有性。跋摩(成实)具辨二空,而照犹末尽。大乘乃言究竟,但封执成迷。」又,谓固执一,异,亦一亦异,非一非异等之四句也。
(名数)又云四宗。三论所诽斥之内外四执也:一一切外道,不达二空而存人法者。二毗昙宗,即萨婆多,虽已得人无我,而执法之有性者。三成实宗,虽具辨二空,而明空犹不了者。四大执,大乘中一切有所得之见也。三论玄义曰:「但邪谬纷论,难可备序。三论所斥,略辩四宗:一摧外道,二析毗昙,三排成实,四呵大执。(中略)问此之四执优降云何?答:外道不达二空,横存人法。毗昙已得无我,而执法有性。跋摩(成实)具辨二空,而照犹末尽。大乘乃言究竟,但封执成迷。」又,谓固执一,异,亦一亦异,非一非异等之四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