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外患  拼音:wài huàn
来自国外的祸害。如:「外患频仍」、「内忧外患」。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新唐书。卷一○。昭宗本纪》赞曰:「昭宗为人明隽,初亦有志于兴复,而外患已成,内无贤佐,颇亦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徒以益乱。」也作「外祸」。
《漢語大詞典》:敌国外患(敵國外患)
指来自敌对国家的侵略骚扰。《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恆亡。” 章炳麟 《藩镇论》:“敌国外患,日冯陵而无已。”
《國語辭典》:内忧外患(內憂外患)  拼音:nèi yōu wài huàn
语本《管子。戒》:「君外舍而不鼎馈,非有内忧,必有外患。」指国家内部的动乱和外敌的侵扰。《孽海花》第二五回:「当此内忧外患,接踵而来,老夫子系天下人望。」亦比喻个人所遭遇的内在纠纷与外在压力的困境。清。方苞〈兄子道希墓志铭〉:「时弟妹皆幼,内忧外患,独身当亡,遂得危疾,连年景岁。」
《漢語大詞典》:外虞
(1).谓对外患的防备。 晋 羊祜 《让开府表》:“乞留前恩,使臣得速还屯。不尔留连,必於外虞有闕。”
(2).外患。 南朝 宋 傅亮 《为宋公求加赠刘前军表》:“外虞既殷,内难亦荐。” 唐 柳宗元 《送杨凝郎中使还汴宋诗后序》:“将诛卒削,则外虞实生,非所以扞城而固圉也。”
分類:外患防备
《漢語大詞典》:外难(外難)
犹外患。《公羊传·庄公二十七年》:“君子辟内难而不辟外难。”管子·法法:“彼智者知吾情伪,为敌谋我,则外难自是至矣。”三国志·魏志·张杨传:“ 杨 以粮迎道路,遂至 洛阳 。谓诸将曰:‘天子当与天下共之,幸有公卿大臣, 杨 当捍外难,何事京都?’”南史·陈纪下·后主:“ 后主 愈骄,不虞外难,荒於酒色,不恤政事。”
分類:外患
《國語辭典》:内忧(內憂)  拼音:nèi yōu
1.内部的忧患。多指国家内部不安定。《国语。晋语六》:「且唯圣人能无外患,又无内忧。」《史记。卷五。秦本纪》:「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也作「内患」。
2.母丧。唐。张说〈故洛阳尉赠朝散大夫马府君碑〉:「入太学,举明经,补巴西尉,内忧去职。」也作「内艰」。
《國語辭典》:寇乱(寇亂)  拼音:kòu luàn
1.外患与内乱。《周礼。春官。大宗伯》:「以恤礼哀寇乱,以宾礼亲邦国。」《三国演义》第一二回:「何遭寇乱,聚宗族数百人,筑坚壁于坞中以禦之。」
2.侵犯。《周书。卷二九。王勇传》:「魏永安中,万俟丑奴等寇乱关陇。」
《漢語大詞典》:寇难(寇難)
谓由内乱外患所造成的灾难。亦指蒙受敌人侵犯之难。荀子·天论:“礼义不修,内外无别,男女淫乱,父子相疑,上下乖离,寇难并至,夫是之谓人祅。”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昔 献帝 东迁,逼以寇难。”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李卫公靖》:“其后竟以兵权静寇难,功盖天下。” 宋 曾巩 《瀛州兴造记》:“今 瀛 地震之所摧败,与 郑 之火灾, 卫 之寇难无异。”
《漢語大詞典》:攘外
排除外患。 明 张居正 《陈六事疏》:“臣闻帝王之治,攘外必先安内。” 清 黄遵宪 《大狱》诗之一:“阴谋图一逞,攘外计何愚。” 郑振铎 《集外·漩涡》:“ 中国 的内乱全都是帝国主义者们在作祟,在暗地里指挥着。所以要安内必须先攘外。”
《国语辞典》:高等法院  拼音:gāo děng fǎ yuàn
审理由地方法院上诉案件,以及内乱、外患和妨害国交之刑事第一审诉讼案件等之司法机关。简称为「高院」。
《国语辞典》:烟火之警(烟火之警)  拼音:yān huǒ zhī jǐng
边界告急烽火。指外患相抗的战争。《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下》:「初,北边自宣帝以来,数世不见烟火之警。人民炽盛,牛马布野。」
《國語辭典》:非常时期(非常時期)  拼音:fēi cháng shí qí
国家遭遇到严重的内乱或外患,于是须采取特别的措施,往往全国动员,集中人力、物力,针对目标去解决的时期,称为「非常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