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声处
【佛学大辞典】
(杂语)十二处之一。声有种种。(参见:声)
【佛学常见辞汇】
十二处之一。
总相念处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新译家谓之总相念住。小乘三贤之第三,一切之有漏法,于总相观为苦空无常无我也。是非别别观四念处后则不能也。(参见:四念处观)
【佛学常见辞汇】
小乘行人修四念处时,每作一观,即并作其馀三观,如观身不净时,并观此身是苦、无常、无我是。
断诸烦恼念处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念处之一。(参见:念处)附录。
【三藏法数】
谓菩萨以正念故,而能了知,一切烦恼杂染等法,皆由六根为因,六尘为缘之所生起,以了知故,而悉远离,故得六根清净,而无所染著也。
识处天
【佛学大辞典】
(界名)无色界之第二色无边处天也。
识处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空处定之一,无色界第二识无边之禅定也。(参见:四空处)
【佛学次第统编】
行人得空定已,诃责空处多诸过失,便舍空处,一切系缘现在心识,念念不离,未来过去,亦复如是。常念于识,欲得与识相应,加功专注,不计旬月。一心缘识,而无异念,空念即谢,识定未生,名中间定。即便泯然任运,自住识缘,名未到地。此后豁然,与识相应,心定不动。而于定中,不见馀事,唯见心识,念念不住,定心分明,识虑广阔,无量无边,识法持心,无分散意。此定安隐,清净寂静。證此不失,命后必生识无边处,亦有四阴也。
【三藏法数】
谓行者复厌虚空无边,缘多则散,能破于定,即舍虚空,转心缘识,心与识法相应,是名识处定。
识无边处天
【佛学大辞典】
(界名)四空处之一。无色界之第二天也。(参见:四空处)
【佛学常见辞汇】
无色界之第二天名,为四空处之一。
识无边处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四空定)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四空定)
四空定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云四无色定(梵名四空处之各名加Dhya%na),十二门禅中之四禅也。一空无边处定,行人厌患色笼如牢如狱,心欲出离之,舍色想而缘无边之虚空心,与空无边相应,故名空无边定。二识无边处定,行人更厌前外之空,舍其虚空缘内识为心识无边之解,心与识无边相应,故名识无边处定。三无所有处定,行人更厌其识,而观心识无所有,心与无所有相应,故名无所有处定。四非想非非想处定,前之识处是有想,无所有处是无想,至此舍前之有想故名非想,舍前之无想,故名非非想。又无粗想,故曰非想,非无细想,故曰非非想。行者于此如痴如醉如眠如暗,无所爱乐,泯然寂绝,清净无为,谓之非想非非想定。见法界次第上,俱舍颂疏世品一。是乃内法之修法也。若于外道则以六行观而修得之。于此四定复加四定为八定,于此加中间定与未至定(有部义),或加欲界定(成实义)为十定。凡禅定有味定净定无漏定三种((参见:禅)),此十种禅定中为非想非非想定之心想微细,故无无漏定,有味定净定也。未至中间之二定及四禅之六定,有见道之无漏定(有部),欲界中间之二定及四禅之六定与前相同,有见道之无漏(成实),下三无色有修道无学道之无漏定,味净之二定,通于十定,二宗相同。见俱舍论十八,辅行九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四无色定,即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空无边处定是修行人心想出离患难重重的色(色蕴物质)的牢笼,于是舍色想而缘无边的虚空,做到心与空无边相应;识无边处定是行人又厌弃外在的虚空,于是舍虚空而缘内在的识,做到心与识无边相应;无所有处定是行人又厌弃其识,而观心识无所有,做到心与无所有相应;非想非非想处定是无粗想(非想)又非无细想(非非想),做到无所爱乐与清净无为的境界。
宝处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释迦世尊之三昧也,世尊住此三昧而化现天部八部第三院之诸众,施与功德之宝财于一切,故名宝处三昧。大日经疏十曰:「次释迦入于宝处三昧,宝从彼出,名为宝处。(中略)佛入此三昧已,从其面门出种种光。光中现此真言,乃至普遍一切佛刹。」同义释七曰:「已上皆是释迦眷属,宝三昧中一种法界门。」
宝处菩萨
【佛学大辞典】
(菩萨)胎藏界地藏院上第四位。密号曰祥瑞金刚。万法能所依能生之尊也。大疏谓:「宝处者,如从宝海生,从彼处生,故名宝处,如在宝海,从彼而有,故名。」
苏息处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小乘所说灰身灭智之涅槃。胜鬘经曰:「言阿罗汉辟支佛观察解脱四智究竟得苏息处者,亦是如来有馀不了义说。」同宝窟中末曰:「苏息处者,灰身灭智身永寂之处也。」
蕴处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略称。旧译曰阴入界,普通名之为三科。分类诸法万有之名也。俱舍论第一颂曰:「愚根乐三故,说蕴处界三。」
【佛学常见辞汇】
旧译为阴、入、界。其中蕴即五蕴,又名五阴,即色、受、想、行、识,为众生的心身。处即十二处,又名十二入,即六根对六尘之处。界即十八界,为六根对六尘,生起六识,三六共为十八,界即境界。此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通常叫做三科。
体法念处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通教人所修之四念处观也。(参见:体法)。
叩髑髅知生处
【佛学大辞典】
(故事)五分律二十曰:「耆域能别音声本末之相,佛将至冢间,示五人髑髅。耆域遍叩白佛言:第一叩者生地狱,第二叩者生饿鬼,第三叩者生畜生,第四叩者生人道,第五叩者生天上。佛言善哉皆如汝所说,复示一髑髅,耆域三叩不知所之。白佛言:我不知此人所生之处。佛言:汝应不知。何以故?此是罗汉髑髅,无有生处。」又增一阿含经二十(声闻品)谓世尊将鹿头梵志至冢间,取髑髅与之曰:汝明星宿,能知死之因缘。今我问汝,此是何人?男耶女耶?复由何病而取命终?死至于何处?是时梵志取髑髅,反覆观察,以手击之曰:是为男子。是众病集而百节酸痛,取命终。此人命终堕于三恶趣。佛曰:如汝所言。更取髑髅与之。梵志打之,一一答之。尔时香山之南,有优陀延比丘,入于无馀涅槃界。世尊申臂取其髑髅,与梵志而问之。梵志复以手击之。白世尊言:我观此髑髅非男非女,亦不见生。亦不见断。亦不见周旋往来。所以然者。观八方上下,都无音响。世尊告之曰止止,梵志汝竟不识之。此髑髅无终无始,亦无生死。亦无八方上下可适之所。此是阿罗汉之取无馀涅槃界者。梵志即叹未曾有,为弟子,遂證阿罗汉果。止观七下曰:「外道打髑髅作声,听如生处,知无量事。」
阿兰若处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为远离处,或空闲处,即远离热闹的空闲处。
非想非非想处定
【佛学常见辞汇】
非想非非想天的禅定。
【佛学次第统编】
行人得无所有定已,深诃责无所有处过罪,即舍无所有处,观于非有非无。常念不舍,一心专精,加功不已,其心任运,住在缘中。于后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心无动摇,恬然清净,如涅槃相。是定微妙,三界中极,如步屈虫,行至树表,更无可进。證此不失,命后必生非非想处,仍有细微四阴也。
非想非非想处定(业之区分)
┌      ┌非想非非想处
│      │无所有处
│(四无色定)┤识处
│      └空处
│      ┌舍
│      │喜
│(四无量心)┤悲
│      └慈
│      ┌四禅
┌不动业┐│      │三禅
│   ││(四禅)──┤二禅
爱见┤福业 ├┤      └一禅
│   ││(味禅)
└罪业 ┘│(邪定)
│      ┌上品
│(十善)──┤中品
│      └下品
│(五戒)
│(行施)
│(戒取)
│      ┌下品
│(十恶)──┤中品
│      └上品
└(五逆)
(十二门禅之进序)
非想非非想处定←无所有处定←识处定←空处定←─四禅←三禅←二禅←初禅
舍心┐┌←─┘  │  │   │
喜心││←────┘  │   │
├┤        │   │
悲心││←───────┘   │
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