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46,分90页显示 上一页 55 56 57 58 59 61 62 63 64 下一页
无所有处地
无所有处定
无量义处三昧
无想处
遍一切处
胜处
胜处瑜伽经
补处
补处弥勒
都邑聚落念处
意处
业处
遍处
四处立塔
佛类词典(续上)
无所有处天无所有处地
无所有处定
无量义处三昧
无想处
遍一切处
胜处
胜处瑜伽经
补处
补处弥勒
都邑聚落念处
意处
业处
遍处
四处立塔
无所有处天
【佛学大辞典】
(界名)无所有处为无色界天之一处,故名天。
(界名)无所有处为无色界天之一处,故名天。
无所有处地
【佛学大辞典】
(界名)无所有处为三界九地之一、故名地。
【三藏法数】
无所有处地者,即无色界第三天也。谓此天厌空处无边,识处三世流转无际,舍此二处,而入无所有处定。住于此定,怡然寂静,诸想不起也。
(界名)无所有处为三界九地之一、故名地。
【三藏法数】
无所有处地者,即无色界第三天也。谓此天厌空处无边,识处三世流转无际,舍此二处,而入无所有处定。住于此定,怡然寂静,诸想不起也。
无所有处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为生无所有处之禅定也。(参见:无所有处)
【佛学次第统编】
亦名不用处定。行人得识定已,诃责识处过患,即舍识处,系心无所有处,于中心不忧悔,专精不懈,一心内净。空无所有,不见诸法,寂然安隐,心无动摇,此为證无所有定相。入此定时,怡然寂绝,诸想不起,尚不见心相,何况馀法。无所分别,即是无所处定。證此不失,命后必生无所有处,亦有四阴也。
【三藏法数】
谓行者复厌心识无边,缘多则散,能坏于定,唯有无心识处,心无依倚,乃名安隐,如是知已,即舍识处,系心无所有处,心与无所有法相应,是名无所有处定。
(术语)为生无所有处之禅定也。(参见:无所有处)
【佛学次第统编】
亦名不用处定。行人得识定已,诃责识处过患,即舍识处,系心无所有处,于中心不忧悔,专精不懈,一心内净。空无所有,不见诸法,寂然安隐,心无动摇,此为證无所有定相。入此定时,怡然寂绝,诸想不起,尚不见心相,何况馀法。无所分别,即是无所处定。證此不失,命后必生无所有处,亦有四阴也。
【三藏法数】
谓行者复厌心识无边,缘多则散,能坏于定,唯有无心识处,心无依倚,乃名安隐,如是知已,即舍识处,系心无所有处,心与无所有法相应,是名无所有处定。
无量义处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Anantanirdes/apratis!t!ha%na sama%dhi。佛说法华前,先说无量义,次入此三昧也。无量者三乘五乘等无量法门即无量义也,义处为无量义之依处,即实相也,生无量法义依处之实相无相三昧,谓之无量义处三昧。佛既说无量义后,将说实相,于中间入此定,依所出之无量义故为无量义经之三昧,依所归之义处,则为法华经之三昧,因而通于前后。法华文句二曰:「三道即三乘,四果即罗汉缘觉菩萨佛。此等诸法名为无量,实相为义处,从一义处出无量法,得为无量法入一义处。」
(术语)梵语Anantanirdes/apratis!t!ha%na sama%dhi。佛说法华前,先说无量义,次入此三昧也。无量者三乘五乘等无量法门即无量义也,义处为无量义之依处,即实相也,生无量法义依处之实相无相三昧,谓之无量义处三昧。佛既说无量义后,将说实相,于中间入此定,依所出之无量义故为无量义经之三昧,依所归之义处,则为法华经之三昧,因而通于前后。法华文句二曰:「三道即三乘,四果即罗汉缘觉菩萨佛。此等诸法名为无量,实相为义处,从一义处出无量法,得为无量法入一义处。」
无想处
【佛学大辞典】
(界名)无想天也。
(界名)无想天也。
遍一切处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身佛之梵名。名为毗卢舍那。一名遍一切处,以如虚空无遍际,遍满于一切处故也。普贤观经曰:「毗卢遮那遍一切处。」
(术语)法身佛之梵名。名为毗卢舍那。一名遍一切处,以如虚空无遍际,遍满于一切处故也。普贤观经曰:「毗卢遮那遍一切处。」
胜处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八胜处及八背舍)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八胜处)与(参见:八背舍)
(术语)(参见:八胜处及八背舍)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八胜处)与(参见:八背舍)
胜处瑜伽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金刚顶胜处瑜伽普贤菩萨念诵法经之略名。
(经名)金刚顶胜处瑜伽普贤菩萨念诵法经之略名。
补处
【佛学大辞典】
(术语)前佛既灭后,成佛而补其处是名补处。即嗣前佛而成佛之菩萨也,隔一生而成佛,则谓之一生补处。又此位名等觉,弥勒即为释迦如来之补处菩萨也。维摩经曰:「弥勒在一生补处。」智度论七曰:「弥勒菩萨应称补处。」观音玄义中曰:「补处者,前佛既灭,而此菩萨即补其处,故云补处。」四教仪集注下曰:「一生补处者,犹有一品无明,故有一生。过其一生,即补妙觉之处。」无量寿经上曰:「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
【佛学常见辞汇】
补到佛位的意思。
(术语)前佛既灭后,成佛而补其处是名补处。即嗣前佛而成佛之菩萨也,隔一生而成佛,则谓之一生补处。又此位名等觉,弥勒即为释迦如来之补处菩萨也。维摩经曰:「弥勒在一生补处。」智度论七曰:「弥勒菩萨应称补处。」观音玄义中曰:「补处者,前佛既灭,而此菩萨即补其处,故云补处。」四教仪集注下曰:「一生补处者,犹有一品无明,故有一生。过其一生,即补妙觉之处。」无量寿经上曰:「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
【佛学常见辞汇】
补到佛位的意思。
补处弥勒
【佛学大辞典】
(菩萨)与所谓一生补处之弥勒同。弥勒为当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成道,继释迦如来之迹而补佛处之菩萨故也。(参见:补处)
【佛学常见辞汇】
一生补处的弥勒。弥勒菩萨将在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成道,继释迦如来在此世界成佛,而补到佛位。
(菩萨)与所谓一生补处之弥勒同。弥勒为当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成道,继释迦如来之迹而补佛处之菩萨故也。(参见:补处)
【佛学常见辞汇】
一生补处的弥勒。弥勒菩萨将在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成道,继释迦如来在此世界成佛,而补到佛位。
都邑聚落念处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念处)附录十念处项。
(术语)(参见:念处)附录十念处项。
意处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二处之一。即心王也。在五蕴中为识蕴,在十八界中为七心界。此六识界与意界之七心界,有能使心心所法作用生长之义,故于十二处中,略立为意处。盖由十二处者,为愚于色者所说之法门,故开色者为详,心略而唯为一也。
(术语)十二处之一。即心王也。在五蕴中为识蕴,在十八界中为七心界。此六识界与意界之七心界,有能使心心所法作用生长之义,故于十二处中,略立为意处。盖由十二处者,为愚于色者所说之法门,故开色者为详,心略而唯为一也。
业处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Karmastha%na。心业止住之处。即入定而使心住于一境也。观无量寿经所谓「唯愿佛日,令我观清净业处」是也。是虽与禅定粗同义,然中国日本等,多不用此语。净影观经义疏上谓「馀妙净土,纯善所归,是故名为清净业处」。善导观经序分义二谓「言教我观于清净已下,正明既能厌秽欣净,若为安心注想,得生清净处」。皆以清净业所感之处所之意解之,谓为净土之异名。然按梵语业处,无业所感处之义,且观现今缅甸等南方诸国,称为伽楼摩须德跋那Karmastha%na,其法盛行,乃知从来之解说未了。业处者,虽为欲得涅槃而修之,然非广开说法之法,为秘密传之者,故重师资相承,称其师为业处阿阇梨Karmastha%na-a%ca%rya,其传授之仪式,颇为庄重。于坛上安业处佛(菩提树下入定之像),于下坛之两端,各点五个烛,中列盛白色香华之五枚钵,由左方顺次供养之于佛、法、僧、业处佛,及业处阿阇梨。次唱偈,次第礼之。从阿阇梨承业处之法后,默坐静心意,遂至生舍喜Upeks!a%priti云。此南方诸国所行之一种禅法,不独僧侣,即居士间亦相传之。
(术语)梵语Karmastha%na。心业止住之处。即入定而使心住于一境也。观无量寿经所谓「唯愿佛日,令我观清净业处」是也。是虽与禅定粗同义,然中国日本等,多不用此语。净影观经义疏上谓「馀妙净土,纯善所归,是故名为清净业处」。善导观经序分义二谓「言教我观于清净已下,正明既能厌秽欣净,若为安心注想,得生清净处」。皆以清净业所感之处所之意解之,谓为净土之异名。然按梵语业处,无业所感处之义,且观现今缅甸等南方诸国,称为伽楼摩须德跋那Karmastha%na,其法盛行,乃知从来之解说未了。业处者,虽为欲得涅槃而修之,然非广开说法之法,为秘密传之者,故重师资相承,称其师为业处阿阇梨Karmastha%na-a%ca%rya,其传授之仪式,颇为庄重。于坛上安业处佛(菩提树下入定之像),于下坛之两端,各点五个烛,中列盛白色香华之五枚钵,由左方顺次供养之于佛、法、僧、业处佛,及业处阿阇梨。次唱偈,次第礼之。从阿阇梨承业处之法后,默坐静心意,遂至生舍喜Upeks!a%priti云。此南方诸国所行之一种禅法,不独僧侣,即居士间亦相传之。
遍处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观法之名。与十一切处同。(参见:八背舍)
(术语)观法之名。与十一切处同。(参见:八背舍)
四处立塔
【佛学大辞典】
(杂语)诸佛之常法于四处立支提:一生处,二得道处,三初转法轮处,四涅槃处。见法苑珠林三十七。
【三藏法数】
(出法苑珠林)
〔一、生处立塔〕,谓诸佛降生之处,即应起塔。如今释迦牟尼佛,在毗蓝园内无忧树下降生,即于其处立塔也。(梵语释迦牟尼,华言能仁寂默。梵语毗蓝,华言解脱处。梵语塔婆,华言高显。)
〔二、得道处立塔〕,谓如来得道,在摩竭提国菩提树下,即于其处立塔也。(梵语摩竭提,华言善胜。梵语菩提,华言道。)
〔三、转法轮处立塔〕,谓如来转法轮其处不定,或在寂场,或在鹿苑,或在天上等,即于其处立塔也。
〔四、涅槃处立塔〕,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如来在俱尸那城娑罗双树间入灭,即于其处立塔也。(梵语俱尸那,华言角城。梵语娑罗,华言坚固。)
(杂语)诸佛之常法于四处立支提:一生处,二得道处,三初转法轮处,四涅槃处。见法苑珠林三十七。
【三藏法数】
(出法苑珠林)
〔一、生处立塔〕,谓诸佛降生之处,即应起塔。如今释迦牟尼佛,在毗蓝园内无忧树下降生,即于其处立塔也。(梵语释迦牟尼,华言能仁寂默。梵语毗蓝,华言解脱处。梵语塔婆,华言高显。)
〔二、得道处立塔〕,谓如来得道,在摩竭提国菩提树下,即于其处立塔也。(梵语摩竭提,华言善胜。梵语菩提,华言道。)
〔三、转法轮处立塔〕,谓如来转法轮其处不定,或在寂场,或在鹿苑,或在天上等,即于其处立塔也。
〔四、涅槃处立塔〕,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如来在俱尸那城娑罗双树间入灭,即于其处立塔也。(梵语俱尸那,华言角城。梵语娑罗,华言坚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