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四念处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四字部本)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四念住,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身念处是观身不净;受念处是观受是苦;心念处是观心无常;法念处是观法无我。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佛学次第统编】
四念处新作四念住。念即能观之观,处即所观之境也。谓诸众生,于色受想行识五阴,起四颠倒。于色多起净倒,于受多起乐倒,于想行多起我倒,于心多起常倒。为令众生修此四观,以除四倒,故名四念处也。
一、观身不净 身念处也。身为父母所生之肉身,身之内外,污秽充满,无些微之净处,故身观不净也。又身有内外,己身名内身,他人之身名外身。此内外身,皆搅父母遗体而成。从头至足,一一观之,纯是秽物。众生颠倒,执之为净,而生贪著,故令观身不净也。
二、观受是苦 受念处也。受为苦乐之感,乐从苦之因缘而生,又生苦乐,世间无实乐,故观受苦也。又领纳名受,有内受外受。意根受名内受,五根受名外受,一一根有顺受、违受、不违不顺受。于顺情之境,则生乐受。于违情之境,则生苦受。于不违不顺之境,则受不苦不乐受。乐受是坏苦,苦受是苦苦,不苦不乐受是行苦。众生颠倒,以苦为乐,故令观受是苦也。
三、观心无常 心念处也。心为眼等之心识,念念生灭,更无常住之时,故观无常也。又心即第六识也,谓此识心,体性流动,若粗若细,若内若外,念念生灭,皆悉无常。众生颠倒,计以为常,故令观心无常也。
四、观法无我 法念处也。法除上之三所馀之一切法,无自主自在之性,故观无我也。又法有善法恶法,人皆约法计我,谓我能行善行恶也。善恶法中,本无有我。若善法是我,恶法名无我;若恶法是我,善法应无我。众生颠倒,妄计有我,故令观法无我也。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念即能观之观,处即所观之境也。谓诸众生于色受想行识五阴起四颠倒,于色多起净倒,于受多起乐倒,于想、行多起我倒,于心多起常倒,为令众生修此四观,以除四倒,故名四念处也。
〔一、观身不净〕,身有内外,己身名内身,他人之身名外身。此内外身,皆揽父母遗体而成;从头至足,一一观之,纯是秽物。众生颠倒,执之为净,而生贪著,故令观身不净也。
〔二、观受是苦〕,领纳名受,有内受、外受;意根受名内受,五根受名外受。一一根有顺受违受,不违不顺受。于顺情之境则生乐受,于违情之境则生苦受,于不违不顺之境则生不苦不乐受。乐受是坏苦,苦受是苦苦,不苦不乐受是行苦。众生颠倒,以苦为乐。故令观受是苦也。(五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乐受是坏苦者,乐坏则苦生,即乐极悲生也。苦苦者,于苦身上更加苦受,故名苦苦。行苦者,虽是不苦不乐,念念心有生灭,是故名行苦也。)
〔三、观心无常〕,心即第六识也。谓此识心,体性流动,若粗若细,若内若外,念念生灭,皆悉无常。众生颠倒,计以为常,故令观心无常也。
〔四、观法无我〕,法有善法恶法。人皆约法计我,谓我能行善行恶也。善恶法中,本无有我。若善法是我,恶法应无我;若恶法是我,善法应无我。众生颠倒,妄计有我,故令观法无我也。
【三藏法数】
念即想念,处即身受心法也。一、身念处,谓观此色身,皆是不净也。二、受念处,谓观领受好恶等事,悉皆是苦也。三、心念处,谓观此识心生灭无常也。四、法念处,谓观诸法从因缘生,皆无有我也。
大依止处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佛菩萨也。无量义经曰:「是诸众生安稳乐处,救处,护处,大依止处。」
法处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二处之一。意根所对之境,总名法处。
【佛学常见辞汇】
十二处之一,即意根所对的境界。
法处色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处所摄色之略。
法处所摄色
【佛学大辞典】
(术语)总括诸法为十二处,摄属于法处而为意处之所对者,有五种,一极略色,分析色声香味触,眼耳鼻舌身等有质之实色而令至极微者。二极迥色,分析虚空青黄等无质之显色而令至极少者,达见为难,故名极迥色。三受所引色,即无表色也,是为依受戒而引发于身中之色,故名受所引色。四遍计所起色,遍计一切法之意识前所显现之五根五境等影像是也。如空华水月等皆为此所摄。五定所生自在色,禅定所变之色声香味等境也。以胜定力之故,于一切之色变现自在,故名定所生自在色。见义林章五末。
【佛学常见辞汇】
在十二处中,为法处所摄属的色法,名法处所摄色。有五种:一、极略色,即分析五根五尘等有质的实色,令之至极徵者;二、极回色,分析虚空、青、黄等无质的显色,令之至极少者,因至难见,故名极回;三、受所引色,即无表色,是依受戒仪式,而引发于身中之色,故名受所引色,又因外表上看不见,故亦名无表色;四、遍计所起色,遍计一切法的意识前,所显现之五根五境等影像是,乃至空花水月等,皆为此所摄;五、定所生自在色,指由禅定力所变起的色声香味等境。
阿修罗说五念处三十八品
【佛学大辞典】
(传说)世界初成时,住须弥顶亦有宫殿,后光音天下,如是展转至第五天,修罗瞋,便避之,无所住,遂下生于地,又嫉佛之说法,佛为诸天说四念处,修罗则说五念,佛说三十七品,则说三十八品,常为曲心所覆。见止观二之二。
阿黎沙住处
【佛学大辞典】
(术语)智度论二十五曰:「安住阿黎沙住处。」注「第一最上极高,不退不却不没,具足功德,无所减少,是名阿黎沙住处。」即佛之住处。
性念处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种四念处之一。(参见:四念处)
明处
【佛学大辞典】
(术语)学习而生智慧之处也。有五种,谓之五明处,又单云五明。地持经三曰:「明处有五种:一者内明处,二者因明处,三者声明处,四者医方明处,五者工业明处。」胜鬘宝窟中本曰:「明处者五明也,此五者生明智处,故言明处。」
【佛学常见辞汇】
学习而生智慧之处,即五明。(参见:五明)
五明
【佛学大辞典】
(名数)西域内外学者,必宜学习之处,有五明,故云五明处:一、声明S/abdavidya,明言语文字者(见声明顶)。二、工巧明Silpakarmastha%navidya%,明一切工艺技术算历等者。三、医方明Cikitsa%vida%,明医术者。四、因明Hetuvidya%,明考定正邪,诠考真伪之理法者,所谓论理学也。五、内明Adhya%tmavidya%,明自家之宗旨者。前四明与自他同;内明之一,与自他各学异。婆罗门以四吠陀论为内明,佛教以三藏十二部教为内明,明者阐明之义,各开阐其理而證明之,故曰明。又明为智之异名,各依其学而得其智,故曰明。西域记二曰:「七岁之后,渐授五明大论:一曰声明,释诂训字,诠目疏别。二曰工巧明,伎术机关,阴阳历数。三曰医方明,禁咒闲邪,药石针艾。四曰因明,考定正邪,研覈真伪。五曰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其婆罗门,学四吠陀论。」菩萨地持经三曰:「明处者有五种:一者内明处,二者因明处,三者声明处,四者医方明处,五者工业明处,此五种明处菩萨悉求。」
【佛学常见辞汇】
古印度的五种学术,即语文学的声明、工艺学的工巧明、医药学的医方明、论理学的因明、宗教学的内明。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钞)
〔一、声明〕,声,即声教;明,即明了。谓世间文章算数建立之法,皆悉明了通达,故曰声明。
〔二、因明〕,因,即万法生起之因。谓世间种种言论,及图书印玺,地水火风万法之因,皆悉明了通达,故曰因明。
〔三、医方明〕,医方,即医治之方法也。谓世间种种病患或癫痫蛊毒,四大不调,鬼神咒诅,寒热诸病,皆悉晓了其因,通达对治,故曰医方明。(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四、工巧明〕,工,即工业;巧,即巧妙。谓世间文词赞咏,乃至营造城邑,农田商贾,种种音乐,卜算天文地理,一切工业巧妙,皆悉明了通达,故曰工巧明。
〔五、内明〕,内,即佛法内教也。谓以持戒治破戒,以禅定治散乱,以智慧治愚痴,乃至种种染净邪正、生死涅槃对治之法,皆悉明了通达,故曰内明。(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耆婆叩髑髅知生处
【佛学大辞典】
(传说)五分律二十记耆婆善知音声本末之相,叩五个髑髅,知生于地狱饿鬼畜生人天。有一髑髅不知生处。是罗汉之髑髅也(其他传说耆婆作外道论师)。
高显处
【佛学大辞典】
(术语)塔之译名。资持记下三之二曰:「经音义云:正言窣睹波,义翻方坟。翻高显处,以耸出故。」文句记三中曰:「新云窣睹波,此云高显。」
鬼黏五处
【佛学大辞典】
(本生)智度论十六曰:「精进相者,身心不息故。譬如释迦文佛,先世曾作贾客主。将诸贾人,入险难处。是中有罗刹鬼,以手遮之言:汝住莫动,不听汝去。贾客主即以右拳击之,拳即著鬼,挽不可离。复次左拳击之,亦不可离。以右足蹴之,足亦黏著。复以左足蹴之,亦复如是。以头冲之,头即复著。鬼问言:汝今如是,欲作何等,心休息未?答言:虽复五事被系,我心终不为汝伏也,当以精进力与汝相击要不懈退。鬼时欢喜。心念:此人胆力极大。即语人言:汝精进力大,必不休息放汝令去。」止观曰:「如大论释精进,鬼黏五处。」
起止处
【佛学大辞典】
(杂语)粪处也。即便所。象器笺二曰:「起止处者,正屙粪之处也。毗尼母经云:上厕有二处:一者起止处,二者用水处。用水处坐起褰衣,一切如起止处无异。」
俱会一处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同信心之人共往生极乐,会于一处也。阿弥陀经曰:「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时处诸缘
【佛学大辞典】
(术语)时为十二时。处为净处不净处。诸缘者,止观四之二所谓「息诸缘务者,生活人事伎艺也」是也。往生要集下本曰:「只是男女贵贱,不简行住坐卧,不论时处所缘,修之不难,愿求往生,得其便宜,不如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