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2,分18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五学处
六念处
六处
心行处灭言语道断
火一切处
四空处
四念处观
别总二种念处
四处六会
四处问讯
四德处
正心行处
正法念经处
生念处菩萨
佛类词典(续上)
五处加持五学处
六念处
六处
心行处灭言语道断
火一切处
四空处
四念处观
别总二种念处
四处六会
四处问讯
四德处
正心行处
正法念经处
生念处菩萨
五处加持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以指印或杵铃当身体之五处也。五处加持有二义:大日三世常住,故以喉表之,人喉寿也。大日弥陀一佛义可思之,弥陀能成无量寿,大日所成无量寿也。
(术语)以指印或杵铃当身体之五处也。五处加持有二义:大日三世常住,故以喉表之,人喉寿也。大日弥陀一佛义可思之,弥陀能成无量寿,大日所成无量寿也。
五学处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戒之别名。见一切有部百一羯磨一。
(术语)五戒之别名。见一切有部百一羯磨一。
六念处
【佛学大辞典】
(名数)念佛等之六念也,其所念之境界,谓之处。如四念处。止观六之二曰:「或六法为药,谓六念处。」
【佛学常见辞汇】
即六念。所念之境界,叫做处。
(名数)念佛等之六念也,其所念之境界,谓之处。如四念处。止观六之二曰:「或六法为药,谓六念处。」
【佛学常见辞汇】
即六念。所念之境界,叫做处。
六处
【佛学大辞典】
(杂语)十二因缘之一。在母胎内具足眼等六根而出母胎之位也。处乃十二处之处,为六根六境之通称。根境为生识之依处,故名处。
【佛学常见辞汇】
六根的别名,处是出生之义,谓出生六识之处,指六根缘六尘,生起六识故。
(杂语)十二因缘之一。在母胎内具足眼等六根而出母胎之位也。处乃十二处之处,为六根六境之通称。根境为生识之依处,故名处。
【佛学常见辞汇】
六根的别名,处是出生之义,谓出生六识之处,指六根缘六尘,生起六识故。
心行处灭言语道断
【佛学大辞典】
(杂语)又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参见:言语道断)
(杂语)又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参见:言语道断)
火一切处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一切处之一。观火周遍一切处之禅定也。
(术语)十一切处之一。观火周遍一切处之禅定也。
四空处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云四无色,无空界之四处也。是乃修四空处定所得之正报。梵名Catuaru%pa一空无边处A^ka%s/a%nanta%yatana,略名虚空处,又云空处。修虚空无边定所生之天处也。二识无边处Vijn^a%na%nanta%yatana,略云识处。修心识无边定所生之天处也。三无所有处A^kin^canya%yatana,修心识无所有定所生之天处也。四非想非非想处Naivasan^jn^a%na%san^jn^a%yatana,又名非有想非无想处。生此天处之人,定心深妙,想念最为昧劣,无粗想,故云非想,非细想,故曰非非想。此四处于五蕴无色蕴,正报唯为受想行识四蕴之假和合而无色身,又无依报之国土宫殿,故曰无色界,又名曰空处。因之非可以国土分四处,故由因行之禅定而说果以立四处之别也。其中前三者从所修之因行而立名,第四处从当体而立名,见俱舍论八,法界次第上。然依部宗而有不同。有部,经部,唯识,总无色法,有之者皆为变现,大众部有细色而无粗色。又,涅槃经有细色之说。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四无色,或无色界,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乃修四空处定的人所得的正报,因此四处的众生于五蕴中无色蕴,只有受想行识的四蕴,亦即无物质的色身,而只有微妙的精神存在,亦无依报的国土宫殿,故名无色界,或四空处。
(名数)又云四无色,无空界之四处也。是乃修四空处定所得之正报。梵名Catuaru%pa一空无边处A^ka%s/a%nanta%yatana,略名虚空处,又云空处。修虚空无边定所生之天处也。二识无边处Vijn^a%na%nanta%yatana,略云识处。修心识无边定所生之天处也。三无所有处A^kin^canya%yatana,修心识无所有定所生之天处也。四非想非非想处Naivasan^jn^a%na%san^jn^a%yatana,又名非有想非无想处。生此天处之人,定心深妙,想念最为昧劣,无粗想,故云非想,非细想,故曰非非想。此四处于五蕴无色蕴,正报唯为受想行识四蕴之假和合而无色身,又无依报之国土宫殿,故曰无色界,又名曰空处。因之非可以国土分四处,故由因行之禅定而说果以立四处之别也。其中前三者从所修之因行而立名,第四处从当体而立名,见俱舍论八,法界次第上。然依部宗而有不同。有部,经部,唯识,总无色法,有之者皆为变现,大众部有细色而无粗色。又,涅槃经有细色之说。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四无色,或无色界,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乃修四空处定的人所得的正报,因此四处的众生于五蕴中无色蕴,只有受想行识的四蕴,亦即无物质的色身,而只有微妙的精神存在,亦无依报的国土宫殿,故名无色界,或四空处。
四念处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旧曰四念处,新云四念住。小乘行人于五停心观之后修四念处观也。依五停心以止行人之乱心,是为奢摩他,依四念处以发行人之观慧,是为毗婆舍那。一身念处,观身为不净也。身为父母所生之肉身,身之内外,污秽充满,无些净处,故观身为不净。二受命处,观受为苦也,受为苦乐之感,乐从苦之因缘而生,又生苦乐,世间无实乐,故观受为苦。三心念处,观心为无常也,心为眼等之心识,念念生灭,更无常住之时,故观无为常。四法念处,观法为无我也,法为除上三者所馀之一切,法无自主自在之性,故观为无我。是就苦之一谛而修四念处也。吾人苦谛之依身,有此身受心法四义,故就身受心法,而观不净苦无常无我,次第破常乐我净之四种颠倒。故仅有四者而不增不减也。此四念处以慧为体,慧之力能使念身受心法所观之处,故名念处,又慧之力能使念住于所观之处,故名念住。俱舍论二十三曰:「依已修成满胜奢摩他,为毗钵舍那修四念住。」法华玄义三曰:「念处是观苦谛上四智,治于四倒。四倒不起,由此四观。」
(术语)旧曰四念处,新云四念住。小乘行人于五停心观之后修四念处观也。依五停心以止行人之乱心,是为奢摩他,依四念处以发行人之观慧,是为毗婆舍那。一身念处,观身为不净也。身为父母所生之肉身,身之内外,污秽充满,无些净处,故观身为不净。二受命处,观受为苦也,受为苦乐之感,乐从苦之因缘而生,又生苦乐,世间无实乐,故观受为苦。三心念处,观心为无常也,心为眼等之心识,念念生灭,更无常住之时,故观无为常。四法念处,观法为无我也,法为除上三者所馀之一切,法无自主自在之性,故观为无我。是就苦之一谛而修四念处也。吾人苦谛之依身,有此身受心法四义,故就身受心法,而观不净苦无常无我,次第破常乐我净之四种颠倒。故仅有四者而不增不减也。此四念处以慧为体,慧之力能使念身受心法所观之处,故名念处,又慧之力能使念住于所观之处,故名念住。俱舍论二十三曰:「依已修成满胜奢摩他,为毗钵舍那修四念住。」法华玄义三曰:「念处是观苦谛上四智,治于四倒。四倒不起,由此四观。」
别总二种念处
【佛学大辞典】
(名数)此四念处观有二种:一云别相念处,二云总相念处。别相念处者,如上分所观之境为身受心法之四者,追顺而别别观之也。但于第四法念处,有杂缘不杂缘之二者,不杂缘法念处,唯观法之一境,杂缘法念处,于身等四境或合观身受之二者,乃至四境皆总观之。盖法之名,汎通于前三者也。总相念处者,于杂缘法念处之法后念,不分身受等之四者,总合之而观诸有为法为无常。观诸有漏法为苦,观一切法为空为无我,故名总相念处。别相与总相之相违,在于前境之分与不分。又,能观之行相,别相为不净,苦,无常,无我之四者。总相为无常,苦,空,无我之四者。小乘七加行位中,此别相观之位名第二之加行别相念处,此总相观之位,名第三之加行总相念处位,于此加第一之加行五停心观,称为三贤位。
(名数)此四念处观有二种:一云别相念处,二云总相念处。别相念处者,如上分所观之境为身受心法之四者,追顺而别别观之也。但于第四法念处,有杂缘不杂缘之二者,不杂缘法念处,唯观法之一境,杂缘法念处,于身等四境或合观身受之二者,乃至四境皆总观之。盖法之名,汎通于前三者也。总相念处者,于杂缘法念处之法后念,不分身受等之四者,总合之而观诸有为法为无常。观诸有漏法为苦,观一切法为空为无我,故名总相念处。别相与总相之相违,在于前境之分与不分。又,能观之行相,别相为不净,苦,无常,无我之四者。总相为无常,苦,空,无我之四者。小乘七加行位中,此别相观之位名第二之加行别相念处,此总相观之位,名第三之加行总相念处位,于此加第一之加行五停心观,称为三贤位。
四处六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处十六会之略。是大般若经之说会也。(参见:大般若波罗蜜多经)附录。
(术语)四处十六会之略。是大般若经之说会也。(参见:大般若波罗蜜多经)附录。
四处问讯
【佛学大辞典】
(术语)僧堂之四板头烧香问讯,谓之四处问讯。见象嚣笺十。
(术语)僧堂之四板头烧香问讯,谓之四处问讯。见象嚣笺十。
四德处
【佛学大辞典】
(名数)若近善人则闻正法,闻正法则具四德处:一慧德处,由闻正法而生大智慧,故名慧德处。二实德处,以是智慧见真谛之空理,故名实德处。三舍德处,见真空而离烦恼,故名舍德处。四寂灭德处,见空理而烦恼尽,故心得寂灭,故名寂灭德处。见成实论二。
【佛学常见辞汇】
慧德处、实德处、舍德处、寂灭德处。慧德处是谓由于听闻正法而生出大智慧;实德处是谓有了大智慧才能见到真谛的空理;舍德处是谓见了空理便能舍掉烦恼;寂灭德处是谓舍掉了烦恼心才能得到寂灭的境界。
【佛学次第统编】
成实论云四德处,论云:「若近善人,则闻正法,闻正法已,则具四德处。」
一、慧德处 谓由闻正法生大智慧,故名慧德处。
二、实德处 谓以是智慧,见真谛空,故名实德处。
三、舍德处 谓见真空,即得离诸烦恼,故名舍德处。
四、寂灭德处 谓烦恼尽故,心得寂灭,故名寂灭德处。
【三藏法数】
(出成实论)
论云:若近善人,则闻正法,闻正法已,则具四德处。
〔一、慧德处〕,谓由闻正法,生大智慧,故名慧德处。
〔二、实德处〕,谓以是智慧,见真谛空,故名实德处。
〔三、舍德处〕,谓见真空,即得离诸烦恼,故名舍德处。
〔四、寂灭德处〕,谓烦恼尽故,心得寂灭,故名寂灭德处。
(名数)若近善人则闻正法,闻正法则具四德处:一慧德处,由闻正法而生大智慧,故名慧德处。二实德处,以是智慧见真谛之空理,故名实德处。三舍德处,见真空而离烦恼,故名舍德处。四寂灭德处,见空理而烦恼尽,故心得寂灭,故名寂灭德处。见成实论二。
【佛学常见辞汇】
慧德处、实德处、舍德处、寂灭德处。慧德处是谓由于听闻正法而生出大智慧;实德处是谓有了大智慧才能见到真谛的空理;舍德处是谓见了空理便能舍掉烦恼;寂灭德处是谓舍掉了烦恼心才能得到寂灭的境界。
【佛学次第统编】
成实论云四德处,论云:「若近善人,则闻正法,闻正法已,则具四德处。」
一、慧德处 谓由闻正法生大智慧,故名慧德处。
二、实德处 谓以是智慧,见真谛空,故名实德处。
三、舍德处 谓见真空,即得离诸烦恼,故名舍德处。
四、寂灭德处 谓烦恼尽故,心得寂灭,故名寂灭德处。
【三藏法数】
(出成实论)
论云:若近善人,则闻正法,闻正法已,则具四德处。
〔一、慧德处〕,谓由闻正法,生大智慧,故名慧德处。
〔二、实德处〕,谓以是智慧,见真谛空,故名实德处。
〔三、舍德处〕,谓见真空,即得离诸烦恼,故名舍德处。
〔四、寂灭德处〕,谓烦恼尽故,心得寂灭,故名寂灭德处。
正心行处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昧之一译也。三味者正心行邪曲之处也。
(术语)三昧之一译也。三味者正心行邪曲之处也。
正法念经处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七十卷,元魏瞿昙般若流支译。详说十善业道及生死之过患,地狱等六道之业果,最后说身念处之法。
(经名)七十卷,元魏瞿昙般若流支译。详说十善业道及生死之过患,地狱等六道之业果,最后说身念处之法。
生念处菩萨
【佛学大辞典】
(菩萨)在胎藏界曼荼罗虚空藏院虚空藏菩萨之右第二。梵名三没里底婆惹地也,密号曰幢持金刚。主虚空藏之四行德。生者,生万法之意,念处者,谓智慧也。肉色,右手持莲,莲上月形中有商祛,左手伸头指,馀稍屈,仰而当胸,坐于赤莲。
(菩萨)在胎藏界曼荼罗虚空藏院虚空藏菩萨之右第二。梵名三没里底婆惹地也,密号曰幢持金刚。主虚空藏之四行德。生者,生万法之意,念处者,谓智慧也。肉色,右手持莲,莲上月形中有商祛,左手伸头指,馀稍屈,仰而当胸,坐于赤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