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0,分6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下一页
韩退(字 知止 号 安逸处士、稷山逸民 )
魏汉津( 冲显处士 嘉晟、嘉晟侯 )
刘易( 退安处士 )
徐积(字 仲车 节孝处士 )
张处士
王元甫( 高尚处士 )
林敏功(字 子仁 世称 二林 高隐处士、朝散大夫 )
尹焞(字 彦明、德充 和靖处士 )
王庠(字 周彦 处士、廉逊处士 贤节 )
王衷(字 秉忱 悟静处士、悟静居士 )
句处士( 处士 )
罗晏( 静应处士 )
鲍若虚(字 仲实 号 随缘处士 )
张志行(字 公择、公泽 冲素处士 )
其它辞典(续上)
何群(字 通夫 安逸处士 )韩退(字 知止 号 安逸处士、稷山逸民 )
魏汉津( 冲显处士 嘉晟、嘉晟侯 )
刘易( 退安处士 )
徐积(字 仲车 节孝处士 )
张处士
王元甫( 高尚处士 )
林敏功(字 子仁 世称 二林 高隐处士、朝散大夫 )
尹焞(字 彦明、德充 和靖处士 )
王庠(字 周彦 处士、廉逊处士 贤节 )
王衷(字 秉忱 悟静处士、悟静居士 )
句处士( 处士 )
罗晏( 静应处士 )
鲍若虚(字 仲实 号 随缘处士 )
张志行(字 公择、公泽 冲素处士 )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1017—1106 【介绍】: 宋蜀人。曾为黥卒。仁宗皇祐中,以通乐律被荐,不获用。徽宗崇宁初,得召见,献乐议,人以为迂怪,宰相蔡京独神之,遂请铸九鼎、帝坐大钟及二十四气钟。鼎成,赐号冲显处士。新乐成,赐名《大晟乐》,加汉津虚和冲显宝应先生。卒谥嘉晟。全宋文·卷九九二
魏汉津(?——一一○六),本蜀黥卒,皇祐中以善乐荐。崇宁初年九十馀,献乐议,请铸九鼎。四年鼎成,赐号冲显处士。八月,《大晟乐》成,加虚和冲显宝应先生,秩比中散大夫。五年十二月卒,赠太中大夫,谥嘉晟侯,配食宝成殿昭应堂。著有《大晟乐书》。《宋史》卷四六二有传,又见同书卷一二八、一二九,《宋会要辑稿》乐二之三一、仪制一三之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忻州人。博学好谈兵。韩琦知定州,上其所著《春秋论》,授太学助教、并州州学说书,不就。赵抃复荐其行谊,赐号退安处士。英宗治平末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8—1103 【介绍】: 宋楚州山阳人,字仲车。性至孝。初从胡瑗学。英宗治平四年进士。中年耳聋,屏处穷里,而知四方事。自少及老,日作一诗。乡人有争讼,多就取决。哲宗元祐初荐仕楚州教授,训诸生以君子之道,闻者敛衽敬听。转和州防御推官,改宣德郎,监中岳庙。徽宗政和六年赐谥节孝处士。有《节孝语录》、《节孝集》。全宋诗
徐积(一○二八~一一○三),字仲车,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早年曾从胡瑗学(《吕氏童蒙训》)。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进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五七)。神宗数召对,因耳聩不能出仕。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近臣推荐,为楚州教授。徽宗崇宁二年除监西京嵩山中岳庙,卒,年七十六(《节孝集》卷三二附王资深撰《节孝先生行状》)。政和六年(一一一六)赐谥节孝处士。以孝行著闻,苏轼称之为“古之独行也,于陵仲子不能过,然其诗文则怪而放,如玉川子(卢仝)”。著有《节孝集》三十卷、附录一卷。《宋史》卷四五九有传。 徐积诗,以明嘉靖刘祐刻《节孝集》为底本。参校明抄本、清康熙丙子山阳丘迈刻本(简称康熙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宣统三年重刊本(简称宣统本)。从校勘获知,后三本均出自明嘉靖刻本,而宣统本行款规格最为整齐,故行款规格从宣统本。全宋文·卷一六一六
徐积(一○二八——一一○三),字仲车,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少从胡瑗学。治平四年登进士第,以耳疾不调,居家授乡学三十年。元祐元年,就除扬州司户参军、楚州教授,绍圣三年特改和州防禦推官。徽宗即位,改宣德郎。崇宁二年四月,特除西京嵩山中岳庙,逾月而卒,年七十六。政和六年,赐谥节孝处士。有《节孝先生文集》三十卷,苏轼谓其诗文怪而放,如玉川子(卢仝)。见王资深《徐积行状》(《节孝先生文集》附),《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宋史》卷四五九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二七○
张处士,神宗、哲宗时滑州(治今河南滑县)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蕲州蕲春人,字子仁。年十六预乡荐,下第归,杜门不出凡二十年。哲宗元符末诏征不赴。与弟林敏修居比邻,终老以文字相友善,世称二林。徽宗政和中赐号高隐处士。全宋诗
林敏功,字子仁,蕲春(今属湖北)人。年十六,预乡荐,下第归,杜门不出二十年。哲宗元符末诏徵不赴,与弟敏修以文字终老,世号“二林”。徽宗政和中,赐号高隐处士。有诗文百卷,号《蒙山集》;又有《高隐集》七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作《林敏功集》十卷(《宋史·艺文志》),均佚。事见《尚友录》卷一三、《江西诗社宗派图录》。今录诗八首。全宋文·卷二八八○
林敏功,字子仁,蕲州蕲春(今湖北蕲春蕲州镇西北)人。治《春秋》,年十六预乡荐,下第归,杜门不出者二十年。元符末,诏徵不起,赐号高隐处士、朝散大夫。与弟敏修比邻居终老,世号「二林」。有诗文百卷,号《蒙山集》,兵火后多佚,南宋存《高隐集》七卷(一作十卷)。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二林皆列入。见《楚纪》卷四七,《江西诗社宗派图录》,《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宋史》卷二○八《艺文志》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1—1142 【介绍】: 宋河南人,字彦明,一字德充。尹源孙。少师事程颐。尝应举,见试题为诛元祐诸臣议,不答而出,终身不应举。钦宗靖康初,种师道荐召京师,赐号和靖处士。高宗绍兴初历崇政殿说书、礼部侍郎兼侍讲。上书力斥与金议和,乞致仕。有《论语解》、《门人问答》、《和靖集》。全宋诗
尹焞(一○七一~一一四二),字彦明,一字德充,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少师程颐,曾应举,发策有诛元祐诸臣议,焞不对而出,终身不就举。钦宗靖康初,赐号和靖处士。高宗绍兴六年(一一三六),以秘书郎兼崇政殿说书。八年,除秘书少监。未几,直徽猷阁,主管万寿观,留侍经筵。除太常少卿、权礼部侍郎兼侍讲。九年,提举江州太平观。十年,致仕,十二年,卒,年七十二。有《和靖集》传世。事角《和靖文集》卷一○附《和靖先生墓志铭》,《宋史》卷四二八有传。今录诗六首。全宋文·卷三○五一
尹焞(一○七一——一一四二),字彦明,一字德充,河南府(治今河南洛阳)人,尹源孙。少师程颐。颐晚年得二士,其一即焞。以笃行称。靖康初,召至京师,不欲为官,赐号和靖处士。金人陷洛,避走蜀。绍兴初因范冲荐,授左宣教郎、充崇政殿说书,又除礼部侍郎兼侍讲,复提举江州太平观致仕,隐于平江虎丘西庵。绍兴十二年卒,年七十二。景定元年谥「萧公」。焞精研《论语》、《孟子》,著有《论语解》、《门人问答》及《和靖集》(存)。见《宋史》卷四二八《道学传》二本传及吕德元撰《和靖先生墓志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4—? 【介绍】: 宋荣州人,字周彦。王梦易子。七岁能属文。十三岁丧父,哀愤深切,闭户穷经史百家书传注之学,寻师千里,究其旨归。徽宗崇宁时,应能书,为首选。因上书论时政得失,下第径归,奉亲养志。后复举八行,大司成考定为天下第一,诏旌其门,赐号处士,寻改潼川府教授,赐出身及章服,一日四命俱至,竟力辞不受。虽处山林,唱酬赋咏,皆爱君忧国之言。卒谥贤节。全宋诗
王庠(一○七一~?)(清道光《荣县志》卷一七引张商英所作其父王梦易墓表),字周彦,荣州(今四川荣县)人。苏轼侄婿(《东坡先生全集》卷四九《与王庠书》)。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举八行,考定为天下第一,赐号廉逊处士(《宋会要辑稿》礼五八之一一五)。寻改潼川府教授,赐进士出身,辞不受。有集五十卷(《宋史·艺文志》),已佚。《宋史》卷三七七有传。今录诗二首。全宋文·卷三一二一
王庠(一○七一——?),字周彦,荣州(治今四川荣县)人,梦易子。年十三丧父,哀愤深切,闭户读书,其文为吕陶、苏辙所器重。崇宁元年应能书科试,为首选,下第径归,不应举者八年。后复举八行,大司成考为天下第一,赐号处士,寻改潼川府教授,赐出身及章服,终不受,隐居山林而卒。孝宗淳熙元年谥曰贤节。有文集五十卷(佚)。《宋史》卷三七七有传,又见《宋代蜀文辑存》卷一四张商英《大宋故赠通议大夫王公墓表》,《宋会要辑稿》礼五八之一一五,《宋史》卷二○八《艺文志》七,《宋史新编》卷一七七,《宋元学案补遗》卷九七。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人。善识画。徽宗宣和年间被推为鉴赏第一。凡四方所进,必令品定。赐号处士,令待诏画院。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阆州人。能预言祸福。徽宗宣和时,赐号静应处士。张浚延至军中,晏言明日敌退,果验。后加号太和冲夷先生,相传寿至一百八十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宣州泾县人,字仲实。国子生。逢兵事起,以军功补官。钦宗靖康初使金,与争论疆圉,不屈被囚。后释归,以武翼郎致仕。全宋诗
鲍若虚,字仲实,号随缘处士,泾县(今属安徽)人。钦宗靖康间以武翼郎致仕。事见清嘉庆《泾县志》卷一八。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张志行,字公择,东阳(今属浙江)人。应试时直陈时政得失,忤执政被黜。归乡立书院、置义田以励风俗。高宗绍兴三年(一一三三)赐号冲素处士。有《易传撮要》四卷等,已佚。清道光《东阳县志》卷二○有传。今录诗二首。全宋文·卷二九八八
张志行,字公泽,婺州东阳(今浙江东阳)人。幼入右庠,为文立就,见者莫不敬慕。尝应举,就殿试,直陈时政得失,执政者疾之,遂归隐东阳,士子多从学。乃建祠堂,立书院,置义田以敦风俗。宣和中,知州刘安上等奏其甘贫守道,虽老不倦。绍兴三年,浙东、福建路宣谕朱异又奏其力学有行,乡里推服,遂赐号冲素处士。卒,年七十七。著有《易传撮要》四卷、《涉史略》二卷。见《宋会要辑稿》崇儒六之三一,《宋史翼》卷三六,《金华先民传》卷九,《宋元学案补遗》卷三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