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039,分136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声教
雷声
猿声
人声
漏声
虫声
春声
金声
琴声
英声
军声
三声
橹声
虚声
声势
《國語辭典》:声教(聲教)  拼音:shēng jiào
天子的声威和教化。《书经。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通雅博畅,能以天下声教为己任者,不如也。」
《国语辞典》:雷声(雷声)  拼音:léi shēng
打雷的声音。如:「雷声隆隆,好像快下雨了。」
《骈字类编》:猿声(猿声)
南北朝 王泰 赋得巫山高诗 谷深流响咽,峡近猿声悲。
唐 王维 送杨少府贬郴州 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秋月听猿声。
唐 钱起 送李秀才落第游荆楚 诗思应须苦,猿声莫厌闻。
唐 杜荀鹤 读友人诗卷 雪峡猿声健,风柽鹤立危。
《國語辭典》:人声(人聲)  拼音:rén shēng
人所发的声音。《老残游记》第一五回:「一言未了,只听得必必剥剥的声音,外边人声嘈杂,大声喊叫。」《文明小史》第一九回:「站著呆看了一回,听得楼上人声嘈杂,热闹得很,于是四人迈步登楼。」
《國語辭典》:漏声(漏聲)  拼音:lòu shēng
古代计时器滴水的声音。宋。陆游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词:「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清。项廷纪临江仙。乱红窣地春无主词:「蕙炉香烬漏声迟,阑珊灯火,残醉欲醒时。」
《骈字类编》:虫声(虫声)
南北朝 何逊 秋夕叹白发诗 月色临窗树,虫声当户枢。
南北朝 萧子晖 春宵诗 虫声绕春岸,月色思空闺。
唐 刘长卿 对雨赠济阴马少府考城蒋少府兼献成武五兄南华二兄 乡梦寒更频,虫声夜相逼。
唐 王建 江南杂体二首 其一 复见离别处,虫声阴雨秋。
宋 杨时 春日五首 其五 坐对庭阴人阒寂,时闻蛛网挂虫声。
宋 杨万里 秋夜读书 虫声窗外月,书册夜深灯。
元 陈泰 渔父词 蝉声欲断虫声悲,江天月上初弦时。
元 袁桷 游城南次韵陈玉峰 坐听虫声行木叶,卧看云影落檐花。
《漢語大詞典》:春声(春聲)
春天的声响。如春水流响、春芽坼裂和禽鸟鸣啭等。 唐 元稹 《和乐天早春见寄》:“雨香云淡觉微和,谁送春声入棹歌?萱近北堂穿土早,柳偏东面受风多。” 宋 苏轼 《春帖子词·夫人阁二》:“细雨晓风柔,春声入御沟。” 潘漠华 《牧生和他的笛》:“他又能仿吹鹧鸪布谷的春声。”
《國語辭典》:金声(金聲)  拼音:jīn shēng
1.钲声。借指止兵。《汉书。卷五四。李广传》:「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文选。王粲。从军诗五首之二》:「将秉先登羽,岂敢听金声。」
2.人名。(西元1598~1645)明休宁人,字正希,工制艺,通佛法,崇祯间官御史,总督诸军。清师陷南都,声聚集义勇以抗,事败后被执而死,谥文毅。
《国语辞典》:琴声(琴声)  拼音:qín shēng
琴发出的声音。唐。李白〈示金陵子〉诗:「金陵城东谁家子,窃听琴声碧窗里。」《三国演义》第三五回:「童子便引玄德,行二里馀,到庄前下马,入至中门,忽闻琴声甚美,玄德教童子且休通报,侧耳听之,琴声忽住而不弹。」
《國語辭典》:英声(英聲)  拼音:yīng shēng
1.英名、美名。《文选。何晏。景福殿赋》:「故当时享其功利,后世赖其英声。」《文选。杨脩。荅临淄侯笺》:「若乃不忘经国之大美,流千载之英声。」
2.优美的声音。《文选。嵇康。琴赋》:「英声发越,采采粲粲。」
《漢語大詞典》:军声(軍聲)
(1).军乐。周礼·春官·大师:“大师,执同律,以听军声,而詔吉凶。”《文选·张衡〈东京赋〉》:“次和树表,司鐸授鉦,坐作进退,节以军声。” 薛综 注:“言声中进退,取钟鼓旌之节。”
(2).军队的声威、声势。 唐 郑吉 《楚州修城南门记》:“以严教令,以壮都鄙,以张军声。” 明 吴骐 《感时书事寄计子山陆孝曾》诗:“庙略慙 灵武 ,军声谢朔方。” 郭希仁 《从戎纪略》:“及大军回省, 云山 及 邱彦彪 已至 乾州 ,军声復振,而 万炳南 屡书告急。”
(3).军中的喧闹之声。 唐 赵嘏 《钱塘》诗残句:“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 清 方文 《泊紫沙洲》诗:“醉餘一觉纔安枕,又听军声四面譁。”
《國語辭典》:三声(三聲)  拼音:sān shēng
1.连续发声三次。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宋。华岳 田家诗:「鸡鸣三声天欲明,安排饭碗与茶瓶。」
2.指店员的迎客声、接待声和送客声。
《漢語大詞典》:橹声(櫓聲)
摇橹声。 唐 刘禹锡 《步出武陵东亭临江寓望》诗:“戍摇旗影动,津晚櫓声促。” 明 桑悦 《题凤洲草堂效吴体》诗:“枕边惊闻櫓声过,槛外俯看云影浮。”
分類:摇橹橹声
《國語辭典》:虚声(虛聲)  拼音:xū shēng
1.虚张声势。《文献通考。卷三四六。四裔考二三》:「时契丹实惜盟好,特为虚声以动中国。」
2.无实的声誉。《后汉书。卷六一。黄琼传》:「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愿先生弘此远谟,令众人叹服。」
3.山谷的回声。唐。姚崇 故洛阳城侍宴应制诗:「川凫连倒影,岩鸟应虚声。」
《國語辭典》:声势(聲勢)  拼音:shēng shì
声威与气势。《三国演义》第一○三回:「陆逊整肃部伍,张扬声势,望襄阳进发。」《儒林外史》第二二回:「他图我相与的官府多,有些声势,每年请我在这里,送我几百两银,留我代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