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453,分97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声誉
正声
大声
音声
佩声
笑声
履声
休声
和声
和声
天声
夜声
声光
河声
五声
《國語辭典》:声誉(聲譽)  拼音:shēng yù
声望、名誉。如:「声誉卓著」、「声誉大振」。
《國語辭典》:正声(正聲)  拼音:zhèng shēng
纯正无邪,合于韵律节拍的雅正音乐。《荀子。乐论》:「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文选。嵇康。琴赋》:「尔乃理正声,奏妙曲,扬白雪,发清角。」
《國語辭典》:大声(大聲)  拼音:dà shēng
声音宏大、响亮。如:「大声喧哗」、「大声嚷嚷」、「大声喝采」。
《漢語大詞典》:音声(音聲)
(1).乐音;音乐。周礼·地官·鼓人:“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余少好音声,长而玩之。” 唐 韩愈 《唐故检校尚书左仆射右龙武军统军刘公墓志铭》:“公不好音声,不大为居宅,於诸帅中独然。”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凤阳士人:“音声靡靡,风度狎褻。”
(2).泛指声音。列子·杨朱:“夫耳之所欲闻者音声,而不得听者,谓之闭听。”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二折:“这等夜深,只听得岸上女人音声,好似我 倩女 小姐。” 闻一多 《红烛·红豆》:“听他跳激底音声,这般凄楚!这般清切!”
《骈字类编》:佩声(佩声)
唐 王维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
唐 王维 扶南曲歌词五首 其四 拂曙朝前殿,玉墀多佩声。
唐 皇甫曾 春和杜相公移入长兴宅奉呈诸宰执 从公亦何幸,长与佩声随。
《漢語大詞典》:笑声
笑时发出声或犹如笑的声音。例如:笑声朗朗。
《骈字类编》:履声(履声)
唐 杜甫 八哀诗 其三 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 京兆空柳色,尚书无履声。
《漢語大詞典》:休声(休聲)
(1).赞美声。《北史·高允传》:“如此,则休声日至,谤议可除。” 宋 范仲淹 《贺胡侍郎致政状》:“国家兴廉让之节,疏涣汗之仁,宠数优贤,休声载路,耀锦南国。”
(2).美好的名声。 唐 韩愈 《除崔群户部侍郎制》:“迈兹令德,蔼然休声。”旧唐书·韩瑗传:“冀欲闻逆耳之言,甘苦口之议,发扬大化,裨益洪猷,垂令誉於将来,播休声於不朽者也。” 清 梅曾亮 《赠林侍郎序》:“人知公抚 吴 之勤,休声美实,洋溢羡衍,而岂知劳身焦思,独运於众人所不见者哉。”
《國語辭典》:和声(和聲)  拼音:hé shēng
1.歌曲中一人或众人应和的部分。
2.音乐上指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规律同时发声。
《漢語大詞典》:和声(龢聲)
(1).词、曲中的衬词。原为歌曲中常由他人应和的部分,如“贺贺贺”、“何何何”之类。 宋 沈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诗之外,又有和声,则所谓曲也。古乐府皆有声有词,连属书之,如曰‘贺贺贺’、‘何何何’之类,皆和声也…… 唐 人乃以词填入曲中,不復用和声。”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一:“ 唐 人朝成一诗,夕付管絃,往往声希节促,则加入和声。凡和声皆以实字填之,遂成为词。”
(2).随声附和。 明 李贽 《圣教小引》:“余自幼……尊 孔子 不知 孔夫子 何自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説研,和声而已。”
《國語辭典》:天声(天聲)  拼音:tiān shēng
1.上天的声响,如风雷之声。扬雄甘泉赋〉:「登长平兮雷鼓磕,天声起兮勇士厉。」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七:「去影忽不见,回风送天声。」
2.比喻盛大的声威。《后汉书。卷二三。窦融列传》:「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唐。崔日用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诗:「暂劳期永逸,赫矣振天声。」
《骈字类编》:夜声(夜声)
梁元帝纳凉诗见夕扇下山李端赋得山泉送房造诗见秋色下 李山甫 中览刘书记新诗诗云外山高寒色重雪中松苦夜声多夜翁承赞对雨述怀示弟承检诗晓势遮回朝客马声 滴破旅人心
《國語辭典》:声光(聲光)  拼音:shēng guāng
1.影片的音响与亮度。如:「声光俱佳」。
2.人的名誉。如:「李老师的声光很好,咱们请他来当理事长,如何?」
《骈字类编》:河声(河声)
唐 栖白 经废宫 终日河声咽暮空,烟愁此地昼濛濛。
《國語辭典》:五声(五聲)  拼音:wǔ shēng
1.宫、商、角、徵、羽五声。《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2.审理诉讼的五种方法。即辞、色、气、耳、目。《周礼。秋官。小司寇》:「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
3.语音学上指阴平、阳平、上、去、入五声。
《漢語大詞典》:五听(五聽)
审察案情的五种方法。听,判断。周礼·秋官·小司寇:“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 郑玄 注:“观其出言,不直则烦;观其颜色,不直则赧然;观其气息,不直则喘;观其听聆,不直则惑;观其眸子,视不直则眊然。”陈书·儒林传·沈洙:“凡小大之狱,必应以情,正言依準五听,验其虚实。” 唐 崔颢 《结定襄郡狱效陶体》诗:“我来折此狱,五听辨疑似。” 清 钱谦益 《左寺副曹文衡授儒林郎制》:“五听之辞,已孚於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