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039,分136页显示  上一页  37  38  39  40  41  43  44  45  4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遐声
和声署
弗声
负声
侧声
缠声
颤声
侈声
迟声
遣声
哨声
声姿
声饮
声训
声讨
《漢語大詞典》:遐声(遐聲)
指前人的声望。 南朝 梁 沈约 《内典序》:“彪著往迹,焕述遐声。” 唐 颜师古 《等慈寺碑》:“缅求遂古,逖听遐声。”
分類:前人声望
《漢語大詞典》:和声署(和聲署)
本为 明 代之教坊司, 清 雍正 中改为和声署,管理朝会时音乐歌舞事项。清史稿·职官志一:“和声署,署正,署丞,俱 满 汉 各一人。”
《高级汉语词典》:弗声
不要出声
《漢語大詞典》:负声(負聲)
(1).指失去文章的音节之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风骨:“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
(2).享有名声。 王闿运 《上征赋》:“伊 左卿 之负声兮,宜忧近而虑远。”
《漢語大詞典》:侧声(側聲)
仄声。与平声相对。凡上、去、入声之字皆属之。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四:“ 梅圣俞 尝云:古人造语,有纯用平声琢句,天然浑成者,如‘枯桑知天风’是也。有纯用侧声作诗者,如‘月出断岸口,影照别舸背。且独与妇饮,颇胜俗客对。’”
《漢語大詞典》:缠声(纏聲)
乐调中重迭的和声。 宋 沈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古乐府皆有声有词,连属书之,如曰贺贺贺、何何何之类,皆和声也,今管絃之中缠声,亦其遗法也。” 清 洪升 《长生殿·舞盘》:“至《羽衣》三叠,名曰饰奏。一声一字,都将舞态含藏。其间有慢声,有缠声。”
《國語辭典》:颤声(顫聲)  拼音:zhàn shēng
因情绪激动而致声音颤抖,断续不绝。如:「她颤声的向我诉说心中的委屈。」
分類:颤抖声音
《漢語大詞典》:侈声(侈聲)
指腹小口宽的钟所发出的声音。周礼·春官·典同:“凡声……侈声筰,弇声鬱。” 郑玄 注:“侈谓中央约也,侈则声迫筰,出去疾也。” 贾公彦 疏:“云‘侈谓中央约也’者,此非偏侈,谓钟口揔宽,‘则声迫筰,出去疾’,由口宽故也。”
《漢語大詞典》:迟声(遲聲)
犹曼声。 清 钮琇 觚賸·圆圆:“每至迟声,则歌珠纍纍,与兰馨併发。” 清 吴兰修 《黄竹子传》:“ 竹子 素工琵琶,唱《可怜儂曲》,哀感顽艷。至是乃更为 吴 声,生每擫笛倚歌,以迟声媚之。”
分類:曼声
《漢語大詞典》:遣声(遣聲)
犹发音。 晋 陆机 《文赋》:“譬犹舞者赴节以投袂,歌者应弦而遣声。”
分類:发音
《漢語大詞典》:哨声
由口哨或犹如口哨发出的(警告或召唤的)声音。例如:他所有的追随者都等着他的哨声。
一种像口哨或汽笛声般的声音。例如:翅翼震动的哨声。
《漢語大詞典》:声姿(聲姿)
声音姿态。三国志·魏志·崔琰传:“ 琰 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鬚长四尺,甚有威重。”魏书·宋弁传:“ 弁 年少官微,自下而对,声姿清亮,进止可观, 高祖 称善者久之。”
分類:声音姿态
《漢語大詞典》:声饮(聲飲)
犹言声色饮食。《魏书·崔光传》:“简费山池,减撤声饮,昼存政道,夜以安身。”
分類:声色饮食
《國語辭典》:声训(聲訓)  拼音:shēng xùn
以声音相近或相同的字解释字义,求其语源。也称为「音训」。
《國語辭典》:声讨(聲討)  拼音:shēng tǎo
声明罪状而加以讨伐。如:「声讨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