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声为教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教法,以声为体。小乘有部之正义也。俱舍论一曰:「诸说佛教语为体者,彼说法蕴皆色蕴摄。」法华玄义八上举旧解之经体三种,其中第一曰:「如佛在世,金口演说。但有声音诠辩,听者得道,故以声为经。」唯识述记本一论四种之出体,其中第三曰:「能说能听所有名等声上屈曲,故假从实体即是声,是即第三摄假随实。对法论云:成所引声谓诸圣说。」起信论义记上出教体四门中第一之随相门有四句,其第二句曰:「或喻以音声为性,名句文等声上屈曲,假定无体故。杂集论云:成所引声谓诸圣说。」
声为佛事
【佛学大辞典】
(杂语)以声演说法,因而济度众生也。天台维摩经疏二曰:「菩萨观众生眼等六根何根偏利?若耳根偏利即声为佛事。」
寻声救苦
【佛学大辞典】
(杂语)弥陀摄取念佛之众生也。般舟赞曰:「一切时中缘法界,摄取六道现身中,眼见耳闻心内事,寻声救苦刹那间。」
声入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二入之一。五根之一。(参见:五根)
【佛学常见辞汇】
十二入之一。
【三藏法数】
谓一切可闻之声,而对于耳,是名声入。
五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根)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二种:(一)眼等之五根:一眼根,生眼识者。二耳根,生耳识者。三鼻根,生鼻识者。四舌根,生舌识者。五身根,生身识者。俱舍论一曰:「五根者,所谓眼耳鼻舌身根。」(二)信等之五根:一信根,信三宝四谛者。二精进根,又名勤根。勇猛修善法者。三念根,忆念正法者。四定根,使心止于一境而不散失者。五慧根,思惟真理者。此五法为能生他一切善法之本,故名为五根。见智度论十九、法界次第中之下,大乘义章四。俱舍论三曰:「于清净法中,信等五根有增上用。所以者何?由此势力伏诸烦恼,引圣道故。」
【佛学常见辞汇】
1。指眼等之五根,眼根能生眼识,耳根能生耳识,鼻根能生鼻识,舌根能生舌识,身根能生身识。2。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因此五法是生圣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五根,谓修行之人,修四念处,观虽善萌微发,根犹未生。根未生故,善萌易坏。今修五法,使善根生,故以根为名也。」
一、信 信根,谓信三宝四谛,又谓信于正道及助道法,一切无漏禅定解脱,是名信根。
二、进 精进根,又名勤根。谓修勇猛之善法,又谓既信四念处,正观及诸助道善法。倍策精进,勤求不息,是名精进根。
三、念 念根,谓忆念正法。又谓但念正道及诸助道,一心观想,不令邪妄得入,是名念根。
四、定 定根,谓心止于一境,不散失。又谓摄心正道及诸助道,一心寂定,相应不散,是名定根。
五、慧 慧根谓思惟真理也。又谓四念处之慧,为定法所摄,内性自照,不从他知,是名慧根。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谓修行之人修四念处观,虽善萌微发,根犹未生,根未生故,善萌易坏。今修五法,使善根生,故以根为名也。(四念处者,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也。)
〔一、信根〕,谓信于正道及助道法,则能出生一切无漏禅定解脱,是名信根。(正道者,即四念处观也。助道者,即五停心之观也。无漏者,因修禅定不落生死也。)
〔二、精进根〕,谓既信四念处正观及诸助道善法,倍策精进,勤求不息,是名精进根。
〔三、念根〕,谓但念正道及诸助道,一心观想,不令邪妄得入,是名念根。
〔四、定根〕,谓摄心正道及诸助道,一心寂定,相应不散,是名定根。
〔五、慧根〕,谓四念处之慧,为定法所摄,内性自照,不从他知,是名慧根。
【三藏法数】
根即能生之义,谓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也。一、信根,谓信于正道也。二、精进根,谓修正法无间无杂也。三、念根,谓于正法记忆不忘也。四、定根,谓摄心不散也。五、慧根,谓于诸法观照明了也。
声生念诵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种念诵之一。(参见:念诵)
声生者外道
【佛学大辞典】
(流派)三十外道之一。(参见:外道)附录。
外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三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法华经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圆觉经曰:「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身心。」外道之种类不一。百论有「二天三仙」,四宗论及入大乘论有「四外道」,维摩经,涅槃经等有「六师」,唯识论有「十三外道」,瑜伽论有「十六外论师」,外道小乘涅槃论有「二十种」,大日经有「三十种」,涅槃经,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种」,华严经,智度论等有「九十六种」。以下逐项详说之。
【佛学常见辞汇】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声杖
【佛学大辞典】
(物名)锡杖之异名。十诵律五十六曰:「杖法者,佛在寒园林中住,多诸腹行毒虫,啮诸比丘。佛言应作有声杖驱遣毒虫,是名杖法。」
【佛学常见辞汇】
锡杖的别名。
声生论师
【佛学大辞典】
(流派)声论师之一派。(参见:声论师)
声佛事
【佛学大辞典】
(仪式)诵经,称佛名,音声之佛事也。天台维摩经疏二曰:「若耳根偏利,即声为佛事。」
声明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摄拖苾驮S/abdavidya%,五明之一。瑜伽论十五曰:「当知此处略有六相:一法施设建立相。(中略)云何法施设建立?谓名句文身及五德相应声:一不鄙陋,二轻易,三雄朗,四相应,五义善。」探玄记十二曰:「声论治软智,以解了文章声字。」菩萨持记经三曰:「声论有二种:一者显示界色(字界字缘也),二者显示巧便言辞。」西域记二曰:「声明,释诂训字,诠目流别。今此声明唯论音曲,诵文有高下,唱偈有屈曲。(中略)异五明中声明相状,然亦精音似彼声明。」
【佛学常见辞汇】
五明之一。
【三藏法数】
声,即声教;明,即明了。谓世间文章算数建立之法,皆悉明了通达,故曰声明。
声明记论
【佛学大辞典】
(杂语)(参见:毗伽罗)
声念诵
【佛学大辞典】
(杂语)五种念诵之一。(参见:念诵)附录。
声前一句
【佛学大辞典】
(杂语)碧岩第七则垂示曰:「声前一句,千圣不传。」谓言外之妙音也。
声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教由声而说,故曰声教。佛有六尘说法。是声尘说法也。止观七曰:「声教开合,化道可知。」行宗记一上曰:「教由声说,故云声教。」
声欲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欲之一。(参见:欲)
【三藏法数】
谓丝竹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令众生乐著无厌,故名声欲。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剌者Rajas,希求之义,希求尘境也。唯识论五曰:「云何为欲?于所乐境希望为性。勤依为业。」俱舍论四曰:「欲谓希求所作事业。」大乘义章二曰:「于缘欲受称欲。」同七曰:「染爱尘境,名之为欲。」释氏要览下曰:「杂阿含经云:佛言:若众生所有苦生彼一切皆以欲为本。增一经云:欲生诸烦恼,欲为生苦本。」梵语杂名曰:「欲,剌者。」
【佛学常见辞汇】
能引起人们贪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