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039,分136页显示  上一页  33  34  35  36  37  39  40  41  42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声家
野声
雉声
掌声
激声
急声
声欬
声朔
声乡
声化
凶声
鸮声
备声
嘤声
从声
《漢語大詞典》:声家(聲家)
唐 宋 时称工于词曲者。 宋 王灼 碧鸡漫志卷二:“业唱歌者, 沈亚之 目为声家,又曰声党,又曰贡声中禁。”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四:“ 宋 人工词曲者称声家,一曰声党,见碧鸡漫志。”参见“ 声党 ”。
《漢語大詞典》:声党(聲黨)
唐 宋 时称擅长歌唱者。 唐 沈亚之 《歌者叶记》:“而轂下声家闻其能,咸与会唱。次至 叶 ,当引弄,及举音,则弦工吹师皆失执自废。既罢,声党相谓约慎语,无令人得闻知。” 宋 王灼 碧鸡漫志卷二:“业唱歌者, 沈亚之 目为声家,又曰声党,又曰贡声中禁。”
《漢語大詞典》:野声(野聲)
指民间乐曲。 汉 王充 论衡·逢遇:“吹籟工为善声,因 越王 不喜,更为野声, 越王 大説。”
分類:民间乐曲
《骈字类编》:雉声(雉声)
唐 温庭筠 送北阳袁明府 桑浓蚕卧晚,麦秀雉声春。
《國語辭典》:掌声(掌聲)  拼音:zhǎng shēng
拍手的声音。常用以表示鼓励、称赞。如:「当掌声响起,所有的辛劳与汗水都有了代价。」
分類:鼓掌声音
《漢語大詞典》:激声(激聲)
扬声。 汉 班固 《答宾戏》:“ 齐 寧 激声於康衢, 汉 良 受书於 邳 垠。”
分類:激声扬声
《國語辭典》:急声(急聲)  拼音:jí shēng
古语中将二音急读成为一音,称为「急声」。如叵、盍、诸即为不可、何不、之乎的急声。
《漢語大詞典》:声欬(聲欬)
咳嗽或所发的声音。礼记·曲礼上“车上不广欬” 唐 孔颖达 疏:“欬,声欬也。” 宋 周密 《癸辛杂识续集·医术》:“至於能别妇人妍丑,闻其声欬,扣问数语,即知其人美恶情性。”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 红娘 声欬於窗前,生闻之,惊喜交集。”
分類:咳嗽声音
《漢語大詞典》:声朔(聲朔)
声教正朔。指帝王之治。 唐 李峤 《安辑岭表事平罢归》诗:“皇恩溢外区,憬俗咏来苏,声朔臣天子,坛场拜老夫。”
《漢語大詞典》:声乡(聲鄉)
犹声势。乡,通“ 响 ”。《汉书·严助传》:“故遣两将屯於境上,震威武,扬声乡。” 颜师古 注:“乡读曰响。”参见“ 声势 ”。
分類:声势
《國語辭典》:声势(聲勢)  拼音:shēng shì
声威与气势。《三国演义》第一○三回:「陆逊整肃部伍,张扬声势,望襄阳进发。」《儒林外史》第二二回:「他图我相与的官府多,有些声势,每年请我在这里,送我几百两银,留我代笔。」
《漢語大詞典》:声化(聲化)
(1).声威教化。 南朝 齐 王俭 《褚渊碑文》:“择皇 齐 之令典,致声化於雍熙。”《南齐书·高帝纪上》:“声化远洎,荒服无尘,殊类同规,华戎一揆。” 金 王若虚 《宁晋县令吴君遗爱碑》:“昔予閒居於 东垣 ,闻 沃州 寧晋 有贤令尹,民乐其政,歌而舞之,声化蔼然,愈久益播。”
(2).语音学名词。即清音的浊音化。语音中的清音,有时受邻近元音或浊音的影响而变为浊音。如普通话“好的”hǎode快读时“的”的声母被前面的元音同化而由清音[t]变为浊音[d]。
《漢語大詞典》:凶声(兇聲)
古谓象征亡国、杀伐等的不祥之声。周礼·春官·大司乐:“凡建国,禁其淫声、过声、凶声、慢声。” 郑玄 注:“凶声,亡国之声,若 桑间 、 濮 上。”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凶声:“凶声如 殷紂 好为北鄙之声,所谓亢厉而微末,以象杀伐之气者也。”
谓声音凶恶可怕。 李强 等《在风雨中长大》:“他刚一伸脑袋,站岗的就凶声恶气地吼起来。”
《骈字类编》:鸮声(鸮声)
诗疏见鸮鸟下
《骈字类编》:备声(备声)
荀子见上
《漢語大詞典》:嘤声(嚶聲)
鸟和鸣声。 南朝 齐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杂夭采於柔荑,乱嚶声於緜羽。”
《漢語大詞典》:从声(從聲)
(1).谓随声附和。荀子·臣道:“通忠之顺,权险之平,祸乱之从声:三者非明主莫之能知也。”
(2).古代指五音中的宫、商、角三声。 宋 沈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五音:宫、商、角为从声,徵、羽为变声。从谓律从律,吕从吕;变谓以律从吕,以吕从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