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453,分97页显示  上一页  26  27  28  29  30  32  33  34  35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严声
沙声
声味
声偶
竽声
缓声歌
濑声
练声
榜声
谤声
箨声
无声画
轻声
声地
声论
《漢語大詞典》:严声
声音严厉。例如:严声喝问。
分類:声音严厉
《骈字类编》:沙声(沙声)
宋 杨万里 丁亥正月新晴晚步二首 其二 急下柴车踏晚晴,青鞋步步有沙声。
《漢語大詞典》:声味(聲味)
声音与滋味。亦以喻人的习性爱好。国语·周语下:“口内味而耳内声,声味生气。” 汉 班固 《白虎通·三正》:“声味不可变,哀戚不可改。” 唐 刘禹锡 《酬郓州令狐相公官舍言怀见寄呈乐天》诗:“词人各在一涯居,声味虽同跡自疎。”
《漢語大詞典》:声偶(聲偶)
指诗文中字词音节的对偶。 宋 欧阳修 《〈苏氏文集〉序》:“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摘裂,号为时文,以相夸尚。”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四:“七言排律创自 老杜 ,然亦不得佳。盖七字为句,束以声偶,气力已尽矣。”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夫教令詔誥之文,体在典重,今也非鄙俚则声偶矣,是其病为褻为凟。”
《骈字类编》:竽声(竽声)
刘实崇让论昔齐玉好听竽声必令三百人合吹而后听之廪以数人之俸南郭先生不知吹竽者也以三百人合吹可以容其不知嗣王觉而改之难彰先王之过乃下令曰吾之好闻竽声有甚于先王欲一一列而听之先生于此逃矣
《漢語大詞典》:缓声歌(緩聲歌)
古乐府《杂曲歌辞》之一。缓声,谓歌声柔缓。古辞仅存《前缓声歌》一首。 晋 陆机 , 南朝 宋 孔宁子 、 谢惠连 , 梁 沈约 均有拟作。见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五·前缓声歌。亦省作“ 缓歌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至于 张衡 《怨篇》,清典可味;《仙诗》《缓歌》,雅有新声。” 周振甫 注:“ 张衡 的《仙诗》《缓歌》已无考。《缓歌》《缓声歌》,乐府古辞有《前缓声歌》。”
《骈字类编》:濑声(濑声)
唐 裴迪 辋川集二十首 栾家濑 濑声喧极浦,沿涉向南津。
《高级汉语词典》:练声  拼音:liàn shēng
以歌曲或讲演练习嗓音器官
《漢語大詞典》:榜声(榜聲)
桨声。 元 贡师泰 《吴中曲·送杨伯几南游》:“榜声催晓渡江心,驀听 吴 娃旧时曲。”
分類:桨声
《漢語大詞典》:谤声(謗聲)
指责声;咒骂声。《晋书·郑方传》:“大王建非常之功,居宰相之任,谤声盈涂,人怀忿怨, 方 以狂愚,冒死陈诚。”南史·刘景素传:“且 景素 在蕃甚得人心,而谤声日积,深怀忧惧。” 清 陈恭尹 《读〈秦纪〉》诗:“谤声易弭怨难除, 秦 法虽严亦甚疏。”
分類:咒骂
《骈字类编》:箨声(箨声)
唐 薛能 竹径 寻多苔色古,踏碎箨声微。
《漢語大詞典》:无声画(無聲畫)
(1).谓如画的景物。 宋 文天祥 《翰林权直罢归和朱约山韵》:“闲云舒卷无声画,醉石敲推一色棋。”
(2).指画幅。 元 方夔 《杂兴》诗之二:“屏张前世无声画,架插今生未见书。”
《國語辭典》:轻声(輕聲)  拼音:qīng shēng
1.语音低微。如:「轻声细语」。
2.语音变调之一,轻读而没有阴阳上去声调的分别。如口语中的、了、么、呢等字,以及复合词琵琶的琶,葡萄的萄等都是。也称为「轻音」。
《漢語大詞典》:声地(聲地)
声望与地位。晋书·桓玄传:“ 玄 在 荆州 豪纵,士庶惮之,甚於州牧……及还 寻阳 ,资其声地,故推为盟主。”
《漢語大詞典》:声论(聲論)
犹舆论。南齐书·刘善明传:“ 太祖 忧恐,常令 僧副 微行伺察声论。”南史·梁邵陵携王纶传:“﹝ 萧纶 ﹞初镇 京口 ,大造器甲,既涉声论,投之於 江 。”资治通鉴·陈文帝天嘉元年:“我比亦警此声论,每欲陈闻,则口噤心悸。”
分類: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