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0,分14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无声漏
慈明虎声
铃声比丘
鼓音声王经
鼓音声陀罗尼经
称实声闻
语言音声欲
歌声
增上慢声闻
声闻与缘觉同异
甄陀罗女歌声
调声
声
八种声
佛类词典(续上)
无量声佛顶无声漏
慈明虎声
铃声比丘
鼓音声王经
鼓音声陀罗尼经
称实声闻
语言音声欲
歌声
增上慢声闻
声闻与缘觉同异
甄陀罗女歌声
调声
声
八种声
无量声佛顶
【佛学大辞典】
(菩萨)胎藏界释迦院释尊之右第五位。密号曰妙响金刚。主说法之德。或有无边音声,无边声,妙音,遍昭(遍声之意)之名。黄色,左手持莲,上有法螺。右手立无名小三指(无名小三指五字,疑有误,今仍之),馀二指屈而当胸,坐于赤莲。
(菩萨)胎藏界释迦院释尊之右第五位。密号曰妙响金刚。主说法之德。或有无边音声,无边声,妙音,遍昭(遍声之意)之名。黄色,左手持莲,上有法螺。右手立无名小三指(无名小三指五字,疑有误,今仍之),馀二指屈而当胸,坐于赤莲。
无声漏
【佛学大辞典】
(杂名)以末香造篆文,供计时之用,故称无声漏。释门正统三曰:「有以盘模篆文,号无声漏者。」
(杂名)以末香造篆文,供计时之用,故称无声漏。释门正统三曰:「有以盘模篆文,号无声漏者。」
慈明虎声
【佛学大辞典】
(公案)慈明圆禅师,泉大道来参。问曰:白云横谷间,道人何处来?泉顾指左右曰:夜来何处火,烧出古人坟?呵曰:未在,更道。泉作虎声。师打一坐具。泉推倒慈明。明亦作虎声。泉退身大叹云:我对七十馀员善知识,唯师可继得临济正宗。见会元十二。
(公案)慈明圆禅师,泉大道来参。问曰:白云横谷间,道人何处来?泉顾指左右曰:夜来何处火,烧出古人坟?呵曰:未在,更道。泉作虎声。师打一坐具。泉推倒慈明。明亦作虎声。泉退身大叹云:我对七十馀员善知识,唯师可继得临济正宗。见会元十二。
铃声比丘
【佛学大辞典】
(人名)又曰呗比丘。(参见:呗比丘)
(人名)又曰呗比丘。(参见:呗比丘)
鼓音声王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之略称。
(经名)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之略称。
鼓音声陀罗尼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之略称。
(经名)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之略称。
称实声闻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声闻)附录。
(术语)(参见:声闻)附录。
语言音声欲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六欲)
(术语)(参见:六欲)
六欲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色欲,见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而生贪著也。二形貌欲,见端容美貌而生贪著者。三威仪姿态欲,见行步进止含笑娇态等而生爱染者。四语言音声欲,于巧言美语适意之音声清雅之歌咏等,而生爱著者。五细滑欲,于男女皮肤之细软滑泽等而耽染者。六人相欲,见男女可爱之人相而贪著者。见智度论二十一。而破此六欲须以九想。(参见:九想)。【又】六欲天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色欲,二形貌欲,三威仪姿态欲,四言语音声欲,五细滑欲,六人想欲。此六法能起人之贪欲心,故称欲。见智度论二十一。
【佛学常见辞汇】
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语言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
【佛学次第统编】
六欲者:
一、色欲 谓若见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无智愚人,不知其患,心生贪著,是名色欲。
二、形貌欲 谓若见端容美貌,无智愚人,不知其患,心生贪著,是名形貌欲。
三、威仪恣态欲 谓若见行步轻徐,举止详缓,扬眉顿脸,含笑娇盈,无智愚人,不知其患,便生爱染,是名威仪恣态欲。
四、言语音声欲 谓若闻巧言美语,称情适意,音声清雅,歌咏赞叹,无智愚人,不知其患,便生爱著,是名言语音声欲。
五、细滑欲 谓男女身分,软细滑泽等,无智愚人,不知其患,耽染没溺,是名细滑欲。
六、人相欲 谓若男若女,必得所爱之人,互相贪染,是名人相欲。
【三藏法数】
(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一、色欲〕,谓若见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无智愚人,不知其患,心生贪著,是名色欲。
〔二、形貌欲〕,谓若见端容美貌,无智愚人,不知其患,心生贪著,是名形貌欲。
〔三、威仪姿态欲〕,谓若见行步轻徐,举止详缓,扬眉顿脸,含笑娇盈,无智愚人,不知其患,便生爱染,是名威仪姿态欲。
〔四、言语音声欲〕,谓若闻巧言美语,称情适意,音声清雅,歌咏赞叹,无智愚人,不知其患,便生爱著,是名言语音声欲。
〔五、细滑欲〕,谓男女身分,软细滑泽等,无智愚人,不知其患,耽染没溺,是名细滑欲。
〔六、人相欲〕,谓若男若女,必得所爱之人,互相贪染,是名人相欲。
(名数)一色欲,见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而生贪著也。二形貌欲,见端容美貌而生贪著者。三威仪姿态欲,见行步进止含笑娇态等而生爱染者。四语言音声欲,于巧言美语适意之音声清雅之歌咏等,而生爱著者。五细滑欲,于男女皮肤之细软滑泽等而耽染者。六人相欲,见男女可爱之人相而贪著者。见智度论二十一。而破此六欲须以九想。(参见:九想)。【又】六欲天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色欲,二形貌欲,三威仪姿态欲,四言语音声欲,五细滑欲,六人想欲。此六法能起人之贪欲心,故称欲。见智度论二十一。
【佛学常见辞汇】
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语言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
【佛学次第统编】
六欲者:
一、色欲 谓若见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无智愚人,不知其患,心生贪著,是名色欲。
二、形貌欲 谓若见端容美貌,无智愚人,不知其患,心生贪著,是名形貌欲。
三、威仪恣态欲 谓若见行步轻徐,举止详缓,扬眉顿脸,含笑娇盈,无智愚人,不知其患,便生爱染,是名威仪恣态欲。
四、言语音声欲 谓若闻巧言美语,称情适意,音声清雅,歌咏赞叹,无智愚人,不知其患,便生爱著,是名言语音声欲。
五、细滑欲 谓男女身分,软细滑泽等,无智愚人,不知其患,耽染没溺,是名细滑欲。
六、人相欲 谓若男若女,必得所爱之人,互相贪染,是名人相欲。
【三藏法数】
(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一、色欲〕,谓若见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无智愚人,不知其患,心生贪著,是名色欲。
〔二、形貌欲〕,谓若见端容美貌,无智愚人,不知其患,心生贪著,是名形貌欲。
〔三、威仪姿态欲〕,谓若见行步轻徐,举止详缓,扬眉顿脸,含笑娇盈,无智愚人,不知其患,便生爱染,是名威仪姿态欲。
〔四、言语音声欲〕,谓若闻巧言美语,称情适意,音声清雅,歌咏赞叹,无智愚人,不知其患,便生爱著,是名言语音声欲。
〔五、细滑欲〕,谓男女身分,软细滑泽等,无智愚人,不知其患,耽染没溺,是名细滑欲。
〔六、人相欲〕,谓若男若女,必得所爱之人,互相贪染,是名人相欲。
歌声
【佛学大辞典】
(故事)紧那罗之歌声,使五百仙人失通,迦叶尊者不堪于座。(参见:智度论十七。见紧那罗)
(故事)紧那罗之歌声,使五百仙人失通,迦叶尊者不堪于座。(参见:智度论十七。见紧那罗)
增上慢声闻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种声闻之一。于小乘之涅槃不甘闻大乘法者。如法华之五千人。
【三藏法数】
谓自得增上之法,而轻慢于他。此种声闻,厌恶生死,欣乐涅槃,因修戒定慧之道,少有所得,便谓證果;此即未得谓得,未證谓證,是名增上慢声闻。(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三藏法数】
谓厌居生死,欣乐涅槃,修习小乘,以少为足,未得谓得,未證谓證,是名增上慢声闻。
(术语)五种声闻之一。于小乘之涅槃不甘闻大乘法者。如法华之五千人。
【三藏法数】
谓自得增上之法,而轻慢于他。此种声闻,厌恶生死,欣乐涅槃,因修戒定慧之道,少有所得,便谓證果;此即未得谓得,未證谓證,是名增上慢声闻。(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三藏法数】
谓厌居生死,欣乐涅槃,修习小乘,以少为足,未得谓得,未證谓證,是名增上慢声闻。
声闻与缘觉同异
【佛学大辞典】
(杂语)大乘义章十七末言五同六异。法华文句七下言六同十异。法华义疏八言七同十一异。
(杂语)大乘义章十七末言五同六异。法华文句七下言六同十异。法华义疏八言七同十一异。
甄陀罗女歌声
【佛学大辞典】
(杂语)智度论十七曰:「如五百仙人在山中住,甄陀罗女,于雪山池中浴。闻其歌声,即失禅定,心醉狂逸,不能自持,譬如大风吹诸林树。」同下文曰:「如五百仙人飞行时,闻紧陀罗女歌声,心著狂醉,皆失神足,一时堕地。」
(杂语)智度论十七曰:「如五百仙人在山中住,甄陀罗女,于雪山池中浴。闻其歌声,即失禅定,心醉狂逸,不能自持,譬如大风吹诸林树。」同下文曰:「如五百仙人飞行时,闻紧陀罗女歌声,心著狂醉,皆失神足,一时堕地。」
调声
【佛学大辞典】
(杂语)导师之音头也。
(杂语)导师之音头也。
声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尘之一。为四大种之所造,属于色法。耳根所对之境也。有八种之别。
【佛学常见辞汇】
五尘之一,四大种所造,属于色法,为耳根所对之境。
【三藏法数】
谓丝竹环佩等声,以其实可听闻,故名色也。
(术语)五尘之一。为四大种之所造,属于色法。耳根所对之境也。有八种之别。
【佛学常见辞汇】
五尘之一,四大种所造,属于色法,为耳根所对之境。
【三藏法数】
谓丝竹环佩等声,以其实可听闻,故名色也。
八种声
【佛学大辞典】
(名数)如人口舌所发之声,发自有情之四大种者,谓之有执受大种为因。如木石等之声,发自非情之四大种者,谓之无执受大种为因。此二种之声,各有言语之声与不然。谓之有情名非有情名。即发自有执受之大种,而为言语之声者。如寻常之语声(是一),同发自有执受之大种,而不为言语之声者,如拍手之声(是二),次发自无执受之四大而为言语之声者,如佛陀以神通力变作化人之言语(是三),又同发自无执受之大种而不为言语者。如溪声水音(是四)。已上四种,又各分可意不可意(即好恶)之二声而为八种。
(名数)如人口舌所发之声,发自有情之四大种者,谓之有执受大种为因。如木石等之声,发自非情之四大种者,谓之无执受大种为因。此二种之声,各有言语之声与不然。谓之有情名非有情名。即发自有执受之大种,而为言语之声者。如寻常之语声(是一),同发自有执受之大种,而不为言语之声者,如拍手之声(是二),次发自无执受之四大而为言语之声者,如佛陀以神通力变作化人之言语(是三),又同发自无执受之大种而不为言语者。如溪声水音(是四)。已上四种,又各分可意不可意(即好恶)之二声而为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