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453,分97页显示  上一页  13  14  15  16  17  19  20  21  22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隽声
后声
环声
垂声
八声
暮声
去声
细声
无声诗
塞声
继声
乌声
声涩
声臭
动声
《漢語大詞典》:隽声(雋聲)
犹美誉。 宋 韦居安 梅磵诗话卷中:“ 叶 少游上庠,负雋声,天性滑稽。”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词林·庶常授官:“时 沔阳 费似隺 年少有雋声。”
分類:美誉
《骈字类编》:后声(后声)
唐 韦应物 听莺曲 前声后声不相及,秦女学筝指犹涩。
《骈字类编》:环声(环声)
苏辙题五老亭诗见衣袂下
《韵府拾遗 庚韵》:垂声(垂声)
魏志文帝纪注虽心存贬约虑在经纶至于树德垂声崇化变俗固以道薄于当年风颓于百代矣隋书音乐志开元创历迈德垂声
《骈字类编》:八声(八声)
梁昭明太子谢敕赉制旨大集经讲疏启见四辩下
《骈字类编》:暮声(暮声)
唐 李贺 官街鼓 晓声隆隆催转日,暮声隆隆呼月出。
唐 罗隐 武牢关 一壑暮声何怨望,数峰秋势自颠狂。
《韵府拾遗 庚韵》:储光羲诗暮声杂初雁
《國語辭典》:去声(去聲)  拼音:qù shēng
1.一种汉语调类。其声清而远,今为国音声调中的第四声。注音符号用「ˋ」来表示。
2.舍弃声名。《北史。卷四二。常爽传》:「是以君子鉴恃道不可以流声,故去声而怀道。」
《國語辭典》:四声(四聲)  拼音:sì shēng
字音的四种声调。古时分平、上、去、入四声,如天、子、圣、哲即是;今国音分阴平、阳平、上、去四声,如三、民、主、义即是。
《分类字锦》:细声(细声)
方干 听新蝉寄张昼诗 细声频断续,审听亦难分。髣髴应移处,从容却不闻。
分类:
《國語辭典》:无声诗(無聲詩)  拼音:wú shēng shī
称有诗意的图画。因画无法吟诵,故以无声诗为画的雅称。清姜绍书撰无声诗史,所辑都为明代画家。宋。黄庭坚 次韵子瞻子由题憩寂图诗二首之一:「李侯有句不肯吐,淡墨写作无声诗。」
《國語辭典》:塞声(塞聲)  拼音:sè shēng
一种辅音发音方法。发音时,发音器官受阻后紧闭,瞬间除阻,使气流自口中迸出所形成的声音,如国音中之ㄅ、ㄆ、ㄉ、ㄊ、ㄍ、ㄎ等。也称为「塞音」。
分類:塞外乐曲
《漢語大詞典》:继声(繼聲)
(1).犹曼声。 唐 元稹 《善歌如贯珠赋》:“珠以编次,歌有继声;美绵绵而不絶,状纍纍以相成。”
(2).谓承接前人诗文之作。 清 吴锡麒 《折桂令·题枫江渔父图》曲序:“因即効其体为之。以为继声,则余不敢。” 清 叶廷琯 《吹网录·章实斋修志体裁之善》:“ 刘子元 史通一编,独擅千古,斯人( 章实斋 )可谓继声矣。”
《骈字类编》:乌声(乌声)
唐 吕温 奉和武中丞秋日台中寄怀简诸僚友 鱼乐翻秋水,乌声隔暮烟。
宋 陆游 西城 河流倒桥影,雪野聚乌声。
《韵府拾遗 缉韵》:声涩(声涩)
尹程观秋水赋凫带藻而声涩鱼乱流而水圆
《漢語大詞典》:声臭(聲臭)
诗·大雅·文王:“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郑玄 笺:“耳不闻声音,鼻不闻香臭。”原指声音与气味。后以“声臭”喻名声或形迹。 唐 元稹 《沂国公魏博德政碑》:“铭之戒之,以永声臭。” 宋 储泳 《祛疑说·鬼神之理》:“夫鬼神者,本无形迹之可见,声臭之可求,谓之有则不可。”一说,声,通“ 馨 ”。声臭,为馨臭。《诗·大雅·文王》“无声无臭” 清 马瑞辰 通释:“声当为馨之叚借,声与馨均从殸得声,故经传或通借。”参见“ 声香 ”。
《漢語大詞典》:声香(聲香)
馨香。比喻美好的名声。隶释·汉卫尉衡方碑:“维明维允,燿此声香。”隶篇卷十二:“《衡方碑》:燿此声香。” 翟云升 注引《金石后录》:“以声作馨。”按, 朱起凤 《辞通》卷九:“馨、声古互通。诗·唐风·椒聊章:‘椒聊且,远条且。’传:‘言声之远闻也。’此声字当作‘馨’……是两字古本通用也。”
《骈字类编》:动声(动声)
国语且夫钟不过以动声若无射有林耳不及也
分类:动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