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453,分97页显示  上一页  12  13  14  15  16  18  19  20  21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旧声
出声
声伎
变声
奇声
声嘶
声灵
衣声
抗声
下声
喜声
声利场
声扬
地声
铎声
《韵府拾遗 庚韵》:旧声(旧声)
宋书乐志宜命典司务勤课习缉理旧声迭相开晓
《國語辭典》:出声(出聲)  拼音:chū shēng
发出声音。《三国演义》第三回:「诸官听罢,不敢出声。」
《漢語大詞典》:声伎(聲伎)
(1).亦作“ 声妓 ”。旧时宫廷及贵族家中的歌姬舞女。 晋 袁宏 后汉纪·顺帝纪上:“ 融 外戚家,虽好儒术,而服饰甚丽。坐絳纱帐,侍婢数十,声妓不乏於前。”后汉书·皇后纪下·陈夫人:“ 陈夫人 者,家本 魏郡 ,少以声伎入 孝王 宫,得幸,生 质帝 。”新唐书·高宗三女传:“天下珍滋譎怪充于家,供帐声伎,与天子等。” 宋 苏轼 《韩魏公醉白堂记》:“府有餘帛,廩有餘粟,而家有声妓之奉。”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兄还不知 阮鬍子 漏网餘生,不肯退藏,还在这里蓄养声伎,结纳朝绅。”
(2).亦作“ 声技 ”。指歌舞等技艺。南史·张欣泰传:“ 欣泰 负弩射雉,恣情闲放,声伎杂艺,颇多开解。” 宋 苏轼 《赐文武百寮太师文彦博已下上第四表请举乐不允批答》:“吾之本性,以清净寂寞为乐,虽在平日,无游观声技之念。”金史·赵兴详传:“近臣献琵琶, 世宗 却之,谓 兴详 曰:朕忧劳天下,未尝以声伎为心。”
《國語辭典》:变声(變聲)  拼音:biàn shēng
1.感情激动,而使声音失掉平日的音调。
2.因生理结构转变或生病导致声音的转变。如青春期男孩的变声。
3.变宫、变徵,称为「变声」。
4.五音中之徵、羽二音。
《國語辭典》:变调(變調)  拼音:biàn diào
声调的变化。在国语主要分为类变和字变二种。类变指某一调类在一定语音条件下所发生的调值变化。譬如两个上声相逢,则前者读成阳平,如「选举」、「粉笔」、「小鸟」等。字变指一、七、八、不四字在阳平、阴平和上声前读成去声,而在去声前,则读为阳平。
《分类字锦》:奇声(奇声)
南史吕僧珍传世居广陵家甚寒微童儿时从师学有相工历观诸生指僧珍曰此儿有奇声封侯相也
分类:相术
《国语辞典》:声嘶(声嘶)  拼音:shēng sī
声带受伤,发音破哑。比喻智尽能穷。《北史。卷三一。高允传》:「崔公声嘶股战,不能一言。」
《漢語大詞典》:声灵(聲靈)
声势威灵。 明 张煌言 《北征录》:“尔时上游声灵丕振,而留都守御亦坚。”明史·外国传八·鞑靼:“ 正统 后,边备废弛,声灵不振。” 清 龚自珍 《〈皇朝硕辅颂〉序》:“声灵则雷厉风飞,景运则天翌神赞。” 郭孝成 《陕西光复记》:“ 关 辅 之脂膏无餘, 河 岳之声灵悉变。”
《骈字类编》:衣声(衣声)
汉书司马相如傅子虚赋注张揖曰萃蔡衣声也
分类:衣声
《漢語大詞典》:抗声(抗聲)
高声;大声。魏书·任城王顺传:“ 紇 胁肩而出, 顺 遂抗声叱之。” 唐 鲁收 《怀素上人草书歌》:“狂来纸尽势不尽,投笔抗声连叫呼。”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自放状头:“ 枢 援毫斯须而就,每札一人,则抗声斥其姓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三朝元老:“遂探袖出文,抗声朗读。” 欧阳山 《柳暗花明》八一:“ 周炳 抗声道:‘如果是美意,也不过是资本家的美意罢了。’”
分類:高声大声
《漢語大詞典》:下声(下聲)
低声。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轻诋:“ 谢公 ( 谢安 )熟视 殷 ( 殷顗 )曰:‘ 阿巢 故似 镇西 。’於是 庾 ( 庾恒 )下声语曰:‘定何似?’”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一:“ 子良 又问:‘既灵圣垂旨,敢希久停,可得申延数年不?’帅曰:‘下声!傍人闻。’”
分類:低声
《漢語大詞典》:喜声(喜聲)
(1).报喜声。 唐 姚合 《游春》诗之二:“好箇林间鹊,今朝足喜声。”
(2).欢呼之声。 宋 杨万里 《过吕城闸》诗:“纔闻开闸总驩欣,第一牵夫有喜声。”
《漢語大詞典》:声利场(聲利場)
争名逐利的场所。 宋 陆游 《夜宴即席作》诗:“痴人走死声利场,我独感此惜流光。” 金 蔡松年 《七月还祈》诗:“暂去声利场,乐佚犹无穷。” 明 李东阳 《送李士常》诗之五:“圣人重名教,始自室与堂,吾侕尚蔑弃,况彼声利场。”
《國語辭典》:声扬(聲揚)  拼音:shēng yáng
泄漏机密。如:「这个计画未定案前,千万别到处声扬。」
分類:声张宣扬
《漢語大詞典》:地声(地聲)
地震前大地发出的声响。 王晋军 《第十四个春天》:“去年七月二十八日凌晨,地声隆隆,地光四起,大地震发生了。”
《骈字类编》:铎声(铎声)
唐书李嗣真传太常缺黄钟铸不能成嗣真居崇业里疑土中有之弗得其所道上逄一车有铎声甚厉嗣真曰宫声也市以归振于空地若有应者掘之得钟众乐遂和 中论见旌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