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039,分136页显示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16  17  18  1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收声
声韵
声歌
涧声
声微
鸿声
第一声
声容
声应
花声
低声
石声
声望
心声
遗声
《國語辭典》:收声(收聲)  拼音:shōu shēng
1.音韵学家谓一字之发音,其声母谓之发声,其韵母谓之收声,如古、红切「公」字,「古」为发声,「红」为收声。
2.停止发声。《礼记。月令》:「是月也,日夜分,雷始收声。」唐。韩愈秋怀〉诗一一首之一○:「暮暗来客去,群嚣各收声。」
《國語辭典》:声韵(聲韻)  拼音:shēng yùn
1.由声母、韵母和声调构成的汉字字音。也称为「音韵」。
2.声母和韵母。
《漢語大詞典》:声均(聲均)
见“ 声韵 ”。
《漢語大詞典》:声歌(聲歌)
指诗词歌赋等抒情遣怀的作品。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七章第二节:“乃至述怀感事,偶著之声歌,遂罹文网者,趾相属。”
《韵府拾遗 微韵》:声微(声微)
唐阙名孤竹赋悬明月而影短带疏雨而声微
《漢語大詞典》:鸿声(鴻聲)
(1).鸿雁鸣叫的声音。 唐 武元衡 《长安秋夜怀陈京昆季》诗:“萤影疏帘外,鸿声暗雨中。” 唐 张仲素 《秋思》诗之二:“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
(2).大声;高声。 汉 焦赣 《易林·困之离》:“鸿声大视,高举神化。”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武帝 太初 元年更名大鸿臚” 颜师古 注引 汉 应劭 曰:“郊庙行礼讚九宾,鸿声臚传之也。”
(3).大名声。 晋 郭璞 《赠潘尼》诗:“擢颖盖 汉阳 ,鸿声骇皇室。” 唐 韩愈 《嘲鲁连子》诗:“高拱禪鸿声,若輟一盃水。” 明 高启 《送樊参议赴江西参政序》:“鸿声伟绩,足以焜燿不朽者, 啟 尚当执笔而嗣书焉。”
《漢語大詞典》:第一声(第一聲)
指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去四类字调中的阴平声。如“哀”“方”“肌”“秧”等字调为第一声。
《國語辭典》:声容(聲容)  拼音:shēng róng
1.声音与容仪。《宋史。卷一三九。乐志十四》:「声容孔昭,中外悦喜。」宋。苏轼〈次韵答顿起〉诗二首之一:「相逢应觉声容似,欲笑先惊岁月奔。」
2.声名、美名。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四出:「出身希贵宠,创业选声容。」
《分类字锦》:声应(声应)
淮南子瑟不鸣而二十五弦各以其声应
分类:声应
《骈字类编》:花声(花声)
杜牧吴宫词宫烬丨丨少台荒麋迹多吹曹唐萼绿华将归九嶷留别许真人诗河影暗 云梦月丨丨閒落洞庭风是杨万里和萧伯和绝句诗剪剪轻风未 轻犹吹丨片作红声
《國語辭典》:低声(低聲)  拼音:dī shēng
1.轻声、小声。唐。朱庆馀 近试上张水部诗:「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唐。牛峤女冠子。绿云高髻〉词:「浅笑含双靥,低声唱小词。」《三国演义》第二○回:「耳目甚近,请公低声。」
2.表示谦卑。《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若有短处,曲意替他遮护,更兼低声下气,送暖偷寒,逢其所喜,避其所讳,以情度情,岂有不爱之理。」
分類:低声轻声
《骈字类编》:石声(石声)
礼记乐记石声磬磬以立辨辨以致死君子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 马第伯封禅仪记封毕有顷诏百官以次下国家随后数百人维持行相逢推百官连延二十馀里道多迫小深溪高岸数百丈步从匍匐邪上起近炬火止亦骆驿步从触击大石石声正欢但欢石见相应和者肠不能已口不能默夜半后到百官明日乃讫其中老者气劣不能行卧岩石下
分类:石声
《國語辭典》:声望(聲望)  拼音:shēng wàng
声誉、名望。《后汉书。卷四二。光武十王传。东平宪王苍传》:「苍在朝数载,多所隆益,而自以至亲辅政,声望日重,意不自安。」《文明小史》第四五回:「现任两江总督,是极有声望的。」
《國語辭典》:心声(心聲)  拼音:xīn shēng
发自心中的言语。汉。扬雄《法言。问神》:「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金。元好问 论诗诗三○首之六:「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亦泛指内心的意见、想法。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是国人共同的心声。」
《漢語大詞典》:遗声(遺聲)
(1).指过去留下的乐曲。礼记·乐记:“故《商》者,五帝之遗声也。” 晋 潘岳 《河阳县作》诗之一:“ 齐 都无遗声, 桐乡 有餘謡。”宋史·乐志十七:“此谱,相传即 开元 遗声也。”
(2).犹馀音。 三国 魏 繁钦 《与魏文帝笺》:“而此孺子遗声抑扬,不可胜穷,优游转化,餘弄未尽。” 南朝 宋 鲍照 《乐府·升天行》:“ 凤臺 无还驾,簫管有遗声。” 宋 苏轼 《张安道见示近诗》:“云见 浮丘伯 ,吹簫明月岑。遗声落 淮 泗 ,蛟鼉为悲吟。” 明 汪廷讷 《广陵月》第四出:“人人侧耳,尽息喧嚣,真个是遗声振木,游响停云。”
(3).泛指留下声音。 金 元好问 《秋望赋》:“菊鲜鲜而散花,雁杳杳而遗声。”
(4).谓留下好名声。 三国 魏 曹植 《任城王诔》:“王虽薨徂,功著丹青。人谁不没,贵有遗声。”《宋书·颜延之传》:“若不能遗声,欲人出己,知柄在虚求,不可校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