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039,分136页显示  上一页  102  103  104  105  106  108  109  110  111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声教
声欲
声处
声量
声闻
声闻三释
二种声闻
三种声闻
声闻乘
声闻身
声闻界
声闻僧
声闻说
声闻藏
声闻酒
声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教由声而说,故曰声教。佛有六尘说法。是声尘说法也。止观七曰:「声教开合,化道可知。」行宗记一上曰:「教由声说,故云声教。」
声欲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欲之一。(参见:欲)
【三藏法数】
谓丝竹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令众生乐著无厌,故名声欲。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剌者Rajas,希求之义,希求尘境也。唯识论五曰:「云何为欲?于所乐境希望为性。勤依为业。」俱舍论四曰:「欲谓希求所作事业。」大乘义章二曰:「于缘欲受称欲。」同七曰:「染爱尘境,名之为欲。」释氏要览下曰:「杂阿含经云:佛言:若众生所有苦生彼一切皆以欲为本。增一经云:欲生诸烦恼,欲为生苦本。」梵语杂名曰:「欲,剌者。」
【佛学常见辞汇】
能引起人们贪爱的心。
声处
【佛学大辞典】
(杂语)十二处之一。声有种种。(参见:声)
【佛学常见辞汇】
十二处之一。
声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圣教量之异名。(参见:量)
【佛学常见辞汇】
见三条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宗因喻之三支为比量,因明之作法为立量。
声闻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舍罗婆迦S/ra%vaka,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于涅槃者也。是为佛道中之最下根。胜鬘宝窟上末曰:「声闻者,下根从教立名,声者教也。」
【佛学常见辞汇】
闻佛说四谛法之音声而悟道的人。
【三藏法数】
谓闻佛声教,依四谛法,修道證真,是名声闻。(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声闻三释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乘义章十七本云:声闻之名义,汎解有三:一,就得道之因缘而释,闻如来所说之言教而悟解,故曰声闻。地持论曰:「从他闻声而通达,故名声闻。」二,就所观之法门而释,如地持论所说:我,众生,人等,唯有名而无实,故目之为声。观此声(即我众生等)而闻解无我无众生之义,谓之闻。三,就化地之佛说而释,佛所说一乘之法旨为声,众生闻而悟解,名为闻。法华经所谓:「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是也(愚案台家五种声闻中之大乘声闻是也)。见大乘义章十七本,大经净影疏上。
二种声闻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愚法声闻,二不愚法声闻。大乘义章所说。(参见:愚法)
【佛学常见辞汇】
愚法声闻和不愚法声闻。(参见:愚法)
愚法
【佛学常见辞汇】
二种小乘之一。声闻缘觉二小乘,有的人迷执自法,而愚于大乘法空之妙理,名为愚法小乘,一旦瞭解大乘之理,回心向大,便名为不愚法小乘。
三种声闻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愚法声闻,小乘教之声闻也。二称实声闻,大乘始教之声闻也。三假立声闻,大乘终教之声闻也。见五教章。
声闻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乘又三乘之一。(参见:乘)
【佛学常见辞汇】
二乘或三乘之一,凡是闻佛音声和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人,总称为声闻乘。声闻乘修四谛法,自凡夫至阿罗汉,论时间,速者三生,迟者六十劫,其修行的方便有七(即七方便),得果有四(即四果)。
┌五停心观┐
│别相念处├───三 贤┐
│总相念处┘      ├─七方便┐
│暖─────┐    │    │
声 │顶     ├─四善根┘    │
─┤忍     │         ├─三生乃至六十劫──修四圣谛
闻 │世第一法──┘         │
│预流果 ┐           │
│一来果 ├四果─────────┘
│不还果 │
└阿罗汉果┘
【三藏法数】
闻佛声教,故曰声闻,谓此人以四谛为乘,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由观四谛,出离生死,至于涅槃,故名声闻乘。
【三藏法数】
谓声闻之人,闻佛声教,修苦集灭道四谛之法,而悟真空涅槃之理。以此之法,运出三界,故名声闻乘。
【三藏法数】
谓声闻之人,闻佛声教,修生灭四谛之法,而悟真空涅槃之理,以此四谛之法,运出三界,是为声闻乘。(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三藏法数】
声闻者,闻如来声教而得悟道也。谓声闻以四谛为乘,运出三界,到于涅槃,故名声闻乘。(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旧曰衍。新曰野那Ya%na。乘者乘载之义,以名行法,乘行人使至其果地之意。有一乘二乘三乘四乘五乘之别。其中一乘有二种,二乘有二种,三乘有三种,四乘有四种,五乘有五种。各(参见:本)。
【佛学常见辞汇】
运载之义,是譬喻佛法如渡船,能把众生从生死的此岸运载到涅槃的彼岸。乘有一乘、二乘、三乘、四乘、五乘之别。
声闻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融三世间十身之第四。(参见:佛身)
【三藏法数】
声闻身者,谓闻佛声教,悟真谛理,所證声闻身也。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即以声闻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乃至虚空身也。
佛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Buddhaka%ya,證得无上正觉之佛陀身体也。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别。总名为佛身。
【佛学常见辞汇】
佛的身体,有法身、报身、化身等的分别。
【佛学次第统编】
佛身者,證得无上正觉之佛陀身体也。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别,总名为佛身。
声闻界
【佛学大辞典】
(界名)十界之第七。
声闻僧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种僧之一。(参见:僧)
【佛学常见辞汇】
二种僧之一。(参见:二种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僧伽Sam%gha之略。译曰和或众。四人已上之比丘和而为众。新译家以为三人已上。智度论三曰:「僧伽,秦言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僧非可名一人之上。寄归传三曰:「凡有书疏往还,题云求寂某乙、小苾刍某乙,(中略)不可言僧某乙。僧是僧伽,目乎大众,宁容一己辄道四人,西方无此法也。」虽然,僧之一分,则言僧亦无害。僧史略下曰:「若单曰僧,则四人已上方得称之。今谓分称为僧,理亦无爽。如万二千五百人为军,或单己一人亦称军也,僧亦同之。」大乘义章十曰:「僧者外国正音名曰僧伽,此方翻译名和合,众行德不乖名之为和,和者非人目之为众。」行事钞曰:「四人已上,能御圣法办得前事名之为僧。僧以和合为义,言和合者有二义:一理和谓證择灭故。二事和。此别有六义:一戒和同修,二见和同解,三身和同住,四利和同均(均供养之利),五口和无诤,六意和同悦。」行事钞资持记上一之四曰:「和有六:戒见利三名体和,身口意三名相和。又初果以后名理和,所證同故。内凡以还名事和,即六和也。」义林章六本曰:「三人已上是僧体也,从多论议故。彼国之法:一名为一,二名为身,自三已上皆名为多。如办法事,四人方成。一人白言,大德僧听,所和三人得名僧故。若四是僧,岂能白者而自白耶?欲显和合从多人故,自三已上皆得名僧。」僧伽之比丘最少数,得为羯磨之最少限僧数也。
【佛学常见辞汇】
僧伽的简称,于义为众。集受具足戒的比丘,三人或四人以上,方得称僧。(参见:僧伽)
【俗语佛源】
全称为僧伽Sangha音译「合」、「众」、「和和众」、「法众」,即僧团,一般四人以上方可称为「僧伽」。普通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为「出家四众」(四僧伽);广义上也包括在家男女居士,称「七众」(七僧伽。包括式叉摩罗尼,即学法女)。据《南山钞》,构成僧伽有两个条件:一、「理和」:遵循佛教教义,以涅槃解脱为目的;二、「事和」,有六个方面: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口和无诤、义和同悦、利和同均。僧为弘扬、住持佛教者,故被尊为「三宝」(佛、法、僧)之一,谓之「僧宝」。与僧相关联之词语甚多,如与僧人住处相关者有僧寺、僧房、僧坊、僧宇、僧户、僧籍、僧庵、僧庐、僧院、僧舍、僧窗;与僧人服侍相关者有僧衣、僧袍、僧巾、僧鞋、僧帽;与僧人职位相关者有僧官、僧正、僧统、僧纲、僧主、僧王;与僧人称呼相关者有僧徒、僧侣、僧众、僧衲、僧家、贫僧。可见僧已成为佛教出家人统称。各别的僧人亦称为僧。有时为了与女性出家人相区别,俗称比丘、沙弥为僧或大僧,比丘尼、沙弥尼为尼或二僧。随著「僧」词的广泛运用,它也常被用来泛指宗教职业者。(常正)
声闻说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人说经之一。
【三藏法数】
声闻说者,谓声闻之人,佛力加被,亦能说法也。如华严经中法界品,初即是声闻所说也。
声闻藏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藏之一。(参见:藏)
【佛学常见辞汇】
二藏之一。(参见:二藏)
【三藏法数】
闻佛声教,故曰声闻。谓佛说阿含等经,含藏小乘声闻等修因證果之法,是名声闻藏。(梵语阿含,华言无比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蕴积之义,包含之义。经典能包含蕴积文义。故名为藏。善见律毗婆沙一:「藏者器也,何谓为器?器者能聚集众义也。」大乘义章一:「包含蕴积名藏。」释摩诃衍论一:「持其行法,随意不失所以立名曰藏焉。」玄应音义五:「梵本名箧,以藏更之也。」
【佛学常见辞汇】
蕴积的意思,经典能蕴积教义,所以叫做藏。
二藏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声闻藏,说声闻缘觉二乘之教理行果者,即小乘之三藏也。二、菩萨藏,说菩萨大士之教理行果者,大乘之三藏也。净影嘉祥以此二藏判一代教。大乘义章一曰:「就出世间中复有二种:一声闻藏,二菩萨藏。为声闻说,名声闻藏;为菩萨说,为菩萨藏。故地持云: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馀十一部是声闻藏。(中略)龙树亦云:迦叶阿难于王舍城结集三藏为声闻藏,文殊阿难于铁围山集摩诃衍为菩萨藏,圣教明證显然矣。此二亦名大乘小乘,半满教也。声闻藏法狭劣名小,未穷名半。菩萨藏法宽广名大,圆极名满。」三论玄义曰:「但应立大小二习,不应制于五时,略引三经三论證之。(中略)以经论验之,唯有二藏,无五时矣。」
【佛学大辞典】
(名数)小乘之经量部立二藏:一,经藏。二,律藏。论藏者,但为诸经中诠慧之处,及弟子释经之疏也。是非藏之所摄见。顺正理论一。【又】摩诃僧祇律三十二叙佛灭后五百圣者之结集,唯举经律二藏,无论藏之结集。【又】大乘亦立二藏:一,三藏。经律论结集于别部之小乘法藏也。二,摩诃衍藏。说大乘之教理行果者。此二者即为声闻藏菩萨藏。三论之嘉祥以之为彼宗之教相判释。智度论百曰:「虽俱求一解脱门而有自利利人之异,故有大小众差别。为是二种人故,佛口所说以文子语言分为二种:三藏是声闻法,摩诃衍是大乘法。」释摩诃衍论一曰:「立三藏总摄诸法,谓声闻藏及菩萨藏。」瑜伽论二十五,对法论十一,显扬论六,摄论一广明之。
【佛学常见辞汇】
1。经藏和律藏。经藏是佛所说的经文;律藏是佛所说的戒律。2。声闻藏和菩萨藏。声闻藏又名小乘教,即说声闻缘觉二乘教理的经典,如四阿含经等是;菩萨藏又名大乘教,即说修行菩萨道的经典,如华严等诸大乘经是。
【三藏法数】
(出庄严经论)
藏即含藏之义。谓佛说大小乘诸经,各各含藏一切文理,故名藏也。
〔一、声闻藏〕,闻佛声教,故曰声闻。谓佛说阿含等经,含藏小乘声闻等修因證果之法,是名声闻藏。(梵语阿含,华言无比法。)
〔二、菩萨藏〕,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佛说华严、法华等经,含藏大乘菩萨修因證果之法,是名菩萨藏。
声闻酒
【佛学大辞典】
(杂语)王摩诘胡居士卧病诗曰:「既饮香积饭,不醉声闻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