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39,分136页显示 上一页 97 98 99 100 101 103 104 105 106 下一页
留声机
七声
七声觉
八啭声
十二三昧声
十八声
十声一声
入音声陀罗尼
声闻乘三生
三周声闻
三昧声
大空声
大乘声闻
词典(续上)
零声母留声机
佛类词典
声缘二乘七声
七声觉
八啭声
十二三昧声
十八声
十声一声
入音声陀罗尼
声闻乘三生
三周声闻
三昧声
大空声
大乘声闻
声缘二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声闻乘,闻佛之声教,观四谛而生空智,因断烦恼者。二、缘觉乘,又名独觉乘。机根锐利,非由佛之声教,独自观十二因缘而生真空智,因断烦恼者。此二乘有二类:一、愚法二乘,于现世之中不回心向大,而入于涅槃者。二、不愚法二乘,于现世之中回心而为菩萨乘之人者。天台之藏教,华严小教中之二乘,为愚法二乘。又天台之通教,属于华严始教之大乘三乘中二乘即不愚法二乘也。今合此二类为二乘。
(术语)一、声闻乘,闻佛之声教,观四谛而生空智,因断烦恼者。二、缘觉乘,又名独觉乘。机根锐利,非由佛之声教,独自观十二因缘而生真空智,因断烦恼者。此二乘有二类:一、愚法二乘,于现世之中不回心向大,而入于涅槃者。二、不愚法二乘,于现世之中回心而为菩萨乘之人者。天台之藏教,华严小教中之二乘,为愚法二乘。又天台之通教,属于华严始教之大乘三乘中二乘即不愚法二乘也。今合此二类为二乘。
七声
【佛学大辞典】
(术语)苏漫多声之七转声也。又曰七例句。(参见:七转九例)
(术语)苏漫多声之七转声也。又曰七例句。(参见:七转九例)
七声觉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七觉支也。涅槃经十一曰:「有七圣觉故名圣人。」(参见:七觉支)
(名数)七觉支也。涅槃经十一曰:「有七圣觉故名圣人。」(参见:七觉支)
八啭声
【佛学大辞典】
(名数)梵语之名词。曰苏漫多声Subanta(Sup+anta)。此苏漫多声,有八种之语格,称为八啭声。一曰体声,又名汎说声,梵语为你利提势Nirdes/a(-e),此为主格,乃汎说物体之语也。二曰业声,又名所说声,梵名为邬波提舍泥Upades/ana(-e),此为宾格或目的格。自主格言之,则为宾格;自作业之目的言之,便为目的格也。三曰具声,梵名为羯朅咥迦啰泥Kaitr!ka%ran!a(-e),属于具格,乃表示能作者之具之词也。四曰所为声,又名所与声,梵名三钵啰陀你鸡Sam%prada%na(-ike),属于与格,乃表示能作者之所对之词也。五曰所从声,梵名系裒波陀泥Apa%da%na,属于夺格,乃表示其物所从来之词也。六曰所属声,梵名莎弭婆者你Svamivacana(-e),属于物主格,乃举物主以示所属之格也。七曰所依声,又曰所于声,梵名珊你陀那啰梯Sam%nidha%na%rtha(-e),此为于格,乃表示物之所依(此谓为依之第七啭,即所依声),及物之所对(此谓为境之第七啭,即所依声)之词也。八曰呼声,梵名阿曼怛啰泥A^mantran!a(-e),乃但为指呼物体之格也。以上八啭声,各有一言声、二言声、多言声三种之别,为二十四声。此二十四声,又有男声、女声、中声三性,则有七十二声之变形。此即苏漫多声变化之总数也。此苏漫多声之变化,系于名词之语基上,附以语尾由其语尾之变化而来。而附加语尾,仅限于前七啭。第八啭呼声,非有语尾之变化,仅于语基上加一醯字而已。职此之由,示啭声仅限于七种,称为七啭声、七例句、七言论句。唯识枢要上本曰:「苏漫多声说即八啭声也。(中略)瑜伽论第二卷七啭声亦名七例句。(中略)然有别目但唯七啭,第八乃是汎尔呼声,更无别诠。」寄归传四曰:「言七例者,一切声上皆悉有之。(中略)于七例外有呼召,声便成八例。」
(名数)梵语之名词。曰苏漫多声Subanta(Sup+anta)。此苏漫多声,有八种之语格,称为八啭声。一曰体声,又名汎说声,梵语为你利提势Nirdes/a(-e),此为主格,乃汎说物体之语也。二曰业声,又名所说声,梵名为邬波提舍泥Upades/ana(-e),此为宾格或目的格。自主格言之,则为宾格;自作业之目的言之,便为目的格也。三曰具声,梵名为羯朅咥迦啰泥Kaitr!ka%ran!a(-e),属于具格,乃表示能作者之具之词也。四曰所为声,又名所与声,梵名三钵啰陀你鸡Sam%prada%na(-ike),属于与格,乃表示能作者之所对之词也。五曰所从声,梵名系裒波陀泥Apa%da%na,属于夺格,乃表示其物所从来之词也。六曰所属声,梵名莎弭婆者你Svamivacana(-e),属于物主格,乃举物主以示所属之格也。七曰所依声,又曰所于声,梵名珊你陀那啰梯Sam%nidha%na%rtha(-e),此为于格,乃表示物之所依(此谓为依之第七啭,即所依声),及物之所对(此谓为境之第七啭,即所依声)之词也。八曰呼声,梵名阿曼怛啰泥A^mantran!a(-e),乃但为指呼物体之格也。以上八啭声,各有一言声、二言声、多言声三种之别,为二十四声。此二十四声,又有男声、女声、中声三性,则有七十二声之变形。此即苏漫多声变化之总数也。此苏漫多声之变化,系于名词之语基上,附以语尾由其语尾之变化而来。而附加语尾,仅限于前七啭。第八啭呼声,非有语尾之变化,仅于语基上加一醯字而已。职此之由,示啭声仅限于七种,称为七啭声、七例句、七言论句。唯识枢要上本曰:「苏漫多声说即八啭声也。(中略)瑜伽论第二卷七啭声亦名七例句。(中略)然有别目但唯七啭,第八乃是汎尔呼声,更无别诠。」寄归传四曰:「言七例者,一切声上皆悉有之。(中略)于七例外有呼召,声便成八例。」
十二三昧声
【佛学大辞典】
(杂语)十二摩多是女身,表三昧也。(参见:悉昙)
(杂语)十二摩多是女身,表三昧也。(参见:悉昙)
十八声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丁彦哆声之二九韵十八声也。
(术语)丁彦哆声之二九韵十八声也。
十声一声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净土门之极意,念声是一,一念之信,即为一遍之声名,故十念一念,谓之十声一声。无量寿经下曰:「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观无量寿经曰:「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是也。
(术语)净土门之极意,念声是一,一念之信,即为一遍之声名,故十念一念,谓之十声一声。无量寿经下曰:「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观无量寿经曰:「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是也。
入音声陀罗尼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陀罗尼之一。(参见:三陀罗尼)
【三藏法数】
谓得此陀罗尼者,闻一切众生恶言骂詈,心不憎恨,闻一切众生善言赞叹,心不摇动,是名入音声陀罗尼。
(术语)三陀罗尼之一。(参见:三陀罗尼)
【三藏法数】
谓得此陀罗尼者,闻一切众生恶言骂詈,心不憎恨,闻一切众生善言赞叹,心不摇动,是名入音声陀罗尼。
声闻乘三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得阿罗汉极速者,经三生:第一生植顺解脱分之善,第二生植顺决择分,第三生入于见道。乃至得阿罗汉果。无更较此为速者。俱舍论二十三曰:「极速,三生,方得解脱。谓初生起顺解脱分,第二生起顺决择分,第三生入圣乃至得解脱。譬如下种苗成结实三位不同,身入法性成就解脱,三位亦尔。」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三生)附录。
(术语)得阿罗汉极速者,经三生:第一生植顺解脱分之善,第二生植顺决择分,第三生入于见道。乃至得阿罗汉果。无更较此为速者。俱舍论二十三曰:「极速,三生,方得解脱。谓初生起顺解脱分,第二生起顺决择分,第三生入圣乃至得解脱。譬如下种苗成结实三位不同,身入法性成就解脱,三位亦尔。」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三生)附录。
三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即三世转生之意。传灯录曰:「有一省郎,梦至碧岩下一老僧前。烟穗极,微云此是檀越结愿,香烟存而檀越已三生矣。」白居易诗:「世说三生如不谬,共疑巢许是前身。」案此三生指转生而言。其外又有诸宗所立三生成佛之义者有数家,今列之如图。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见闻生〕,见闻生者,谓八难众生,宿世见闻华严大经正法,不能信受,反生毁谤,故感八难之报,堕地狱中,受诸极苦。今蒙如来放足下轮相清净功德光明所照,由其宿有见闻华严大经善种,即得脱地狱苦,生兜率天,而得成道,于一生内,超登十地也。(八难者,地狱难、畜生难、饿鬼难、长寿天难、北郁单越难、盲聋瘖哑难、世智辨聪难、生在佛前佛后难也。梵语兜率,华言知足。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二、解行生〕,解行生者,谓善财童子于福城东初见文殊,得蒙开发而启信解,遂令参问诸善知识,皆获开示修行法门,乃至最后参见普贤,令其入于毛孔刹中,修行菩萨广大愿因,圆满诸佛无上道果。如此解行,即于一生而得圆满也。
〔三、證入生〕,證入生者,谓舍利弗,于逝多林中,令海觉等六千比丘观察文殊师利无量功德、具足庄严。彼诸比丘闻是说已,心意清净,信解坚固,顶礼文殊,作如是言:仁者所有色身相好,愿我悉得。于是文殊为诸比丘开示演说大乘之法,令诸比丘成就深信,获大智慧,于一生内,證入法界也。(梵语舍利弗,华言身子。梵语逝多,华言胜林,即给孤独园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文殊师利,华言妙德。)
(术语)即三世转生之意。传灯录曰:「有一省郎,梦至碧岩下一老僧前。烟穗极,微云此是檀越结愿,香烟存而檀越已三生矣。」白居易诗:「世说三生如不谬,共疑巢许是前身。」案此三生指转生而言。其外又有诸宗所立三生成佛之义者有数家,今列之如图。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见闻生〕,见闻生者,谓八难众生,宿世见闻华严大经正法,不能信受,反生毁谤,故感八难之报,堕地狱中,受诸极苦。今蒙如来放足下轮相清净功德光明所照,由其宿有见闻华严大经善种,即得脱地狱苦,生兜率天,而得成道,于一生内,超登十地也。(八难者,地狱难、畜生难、饿鬼难、长寿天难、北郁单越难、盲聋瘖哑难、世智辨聪难、生在佛前佛后难也。梵语兜率,华言知足。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二、解行生〕,解行生者,谓善财童子于福城东初见文殊,得蒙开发而启信解,遂令参问诸善知识,皆获开示修行法门,乃至最后参见普贤,令其入于毛孔刹中,修行菩萨广大愿因,圆满诸佛无上道果。如此解行,即于一生而得圆满也。
〔三、證入生〕,證入生者,谓舍利弗,于逝多林中,令海觉等六千比丘观察文殊师利无量功德、具足庄严。彼诸比丘闻是说已,心意清净,信解坚固,顶礼文殊,作如是言:仁者所有色身相好,愿我悉得。于是文殊为诸比丘开示演说大乘之法,令诸比丘成就深信,获大智慧,于一生内,證入法界也。(梵语舍利弗,华言身子。梵语逝多,华言胜林,即给孤独园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文殊师利,华言妙德。)
三周声闻
【佛学大辞典】
(术语)言三周说法所度之上中下根声闻也。
(术语)言三周说法所度之上中下根声闻也。
三昧声
【佛学大辞典】
(术语)伊等之十二摩多也。(参见:悉昙章)
(术语)伊等之十二摩多也。(参见:悉昙章)
大空声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大空点)
(术语)(参见:大空点)
大乘声闻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台家所立五种声闻中之第五。(参见:声闻)
【三藏法数】
谓以佛道声,令一切闻,不住化城,终归宝所,是名大乘声闻。(化城者,无而焂有,名化防非,禦敌名城,以喻小乘涅槃,能防见、思之非,而禦生死之敌也。宝所即大乘实相之理也。)
(术语)台家所立五种声闻中之第五。(参见:声闻)
【三藏法数】
谓以佛道声,令一切闻,不住化城,终归宝所,是名大乘声闻。(化城者,无而焂有,名化防非,禦敌名城,以喻小乘涅槃,能防见、思之非,而禦生死之敌也。宝所即大乘实相之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