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遗声(遺聲)
(1).指过去留下的乐曲。《礼记·乐记》:“故《商》者,五帝之遗声也。” 晋 潘岳 《河阳县作》诗之一:“ 齐 都无遗声, 桐乡 有餘謡。”《宋史·乐志十七》:“此谱,相传即 开元 遗声也。”
(2).犹馀音。 三国 魏 繁钦 《与魏文帝笺》:“而此孺子遗声抑扬,不可胜穷,优游转化,餘弄未尽。” 南朝 宋 鲍照 《乐府·升天行》:“ 凤臺 无还驾,簫管有遗声。” 宋 苏轼 《张安道见示近诗》:“云见 浮丘伯 ,吹簫明月岑。遗声落 淮 泗 ,蛟鼉为悲吟。” 明 汪廷讷 《广陵月》第四出:“人人侧耳,尽息喧嚣,真个是遗声振木,游响停云。”
(3).泛指留下声音。 金 元好问 《秋望赋》:“菊鲜鲜而散花,雁杳杳而遗声。”
(4).谓留下好名声。 三国 魏 曹植 《任城王诔》:“王虽薨徂,功著丹青。人谁不没,贵有遗声。”《宋书·颜延之传》:“若不能遗声,欲人出己,知柄在虚求,不可校得。”
(2).犹馀音。 三国 魏 繁钦 《与魏文帝笺》:“而此孺子遗声抑扬,不可胜穷,优游转化,餘弄未尽。” 南朝 宋 鲍照 《乐府·升天行》:“ 凤臺 无还驾,簫管有遗声。” 宋 苏轼 《张安道见示近诗》:“云见 浮丘伯 ,吹簫明月岑。遗声落 淮 泗 ,蛟鼉为悲吟。” 明 汪廷讷 《广陵月》第四出:“人人侧耳,尽息喧嚣,真个是遗声振木,游响停云。”
(3).泛指留下声音。 金 元好问 《秋望赋》:“菊鲜鲜而散花,雁杳杳而遗声。”
(4).谓留下好名声。 三国 魏 曹植 《任城王诔》:“王虽薨徂,功著丹青。人谁不没,贵有遗声。”《宋书·颜延之传》:“若不能遗声,欲人出己,知柄在虚求,不可校得。”
《漢語大詞典》:同音
(1).音调相和。《诗·小雅·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 郑玄 笺:“同音者,谓堂上堂下八音克谐。”
(2).声音相同。《韩诗外传》卷五:“故同明相见,同音相闻,同志相从,非贤者莫能用贤。” 汉 繁钦《与魏文帝笺》:“都尉 薛访 车子,年始十四,能喉囀引声,与笳同音。”
(3).比喻说同样的话。《法苑珠林》卷十三:“时千梵王异口同音,而説偈言。”
(4).同一读音。 清 俞樾 《小浮梅闲话》:“又一室曰‘菹库’,復有神曰 蔡伯喈 。则‘蔡’‘菜’同音,沿讹已久。”元曲以‘菜佣’为‘蔡邕’,非无自矣。 王力 《中国语言学史》第二章:“所谓直音,就是以同音字注音,如‘乐,音洛’,‘说,音悦’。”
(2).声音相同。《韩诗外传》卷五:“故同明相见,同音相闻,同志相从,非贤者莫能用贤。” 汉 繁钦《与魏文帝笺》:“都尉 薛访 车子,年始十四,能喉囀引声,与笳同音。”
(3).比喻说同样的话。《法苑珠林》卷十三:“时千梵王异口同音,而説偈言。”
(4).同一读音。 清 俞樾 《小浮梅闲话》:“又一室曰‘菹库’,復有神曰 蔡伯喈 。则‘蔡’‘菜’同音,沿讹已久。”元曲以‘菜佣’为‘蔡邕’,非无自矣。 王力 《中国语言学史》第二章:“所谓直音,就是以同音字注音,如‘乐,音洛’,‘说,音悦’。”
《漢語大詞典》:疏越
亦作“疎越”。
(1).疏通瑟底之孔,使声音舒缓。《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唱而三叹,有遗音者矣。” 孔颖达 疏:“越,谓瑟底孔也,疏通之使声迟,故云疏越。”后以指悠扬、隽永。 唐 白居易 《五弦弹》诗:“ 正始 之音其若何?朱絃疏越清庙歌。一弹一唱再三叹,曲淡节稀声不多。”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简劲宏妙,平淡疏旷, 周 鼎 商 彝,朱絃疏越者列。” 王国维 《人间词话》二二:“ 彊村 学 梦窗 而情味较 梦窗 反胜。盖有 临川 、 卢陵 之高华,而济以 白石 之疎越者。”
(2).疏散。《后汉书·马融传》:“若乃《阳阿》衰斐之 晋 制,阐鼃华羽之南音,所以洞荡匈臆,发明耳目,疏越藴慉,骇恫底伏。” 李贤 注:“越,散也。”
(3).疏忽;疏漏。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体别》:“休动磊落,业在攀躋,失在疏越。”《宋书·律历志下》:“备閲曩法,疏越实多,或朔差三日,气移七星,未闻可以下通於今者也。”
(1).疏通瑟底之孔,使声音舒缓。《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唱而三叹,有遗音者矣。” 孔颖达 疏:“越,谓瑟底孔也,疏通之使声迟,故云疏越。”后以指悠扬、隽永。 唐 白居易 《五弦弹》诗:“ 正始 之音其若何?朱絃疏越清庙歌。一弹一唱再三叹,曲淡节稀声不多。”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简劲宏妙,平淡疏旷, 周 鼎 商 彝,朱絃疏越者列。” 王国维 《人间词话》二二:“ 彊村 学 梦窗 而情味较 梦窗 反胜。盖有 临川 、 卢陵 之高华,而济以 白石 之疎越者。”
(2).疏散。《后汉书·马融传》:“若乃《阳阿》衰斐之 晋 制,阐鼃华羽之南音,所以洞荡匈臆,发明耳目,疏越藴慉,骇恫底伏。” 李贤 注:“越,散也。”
(3).疏忽;疏漏。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体别》:“休动磊落,业在攀躋,失在疏越。”《宋书·律历志下》:“备閲曩法,疏越实多,或朔差三日,气移七星,未闻可以下通於今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