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36,分2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遐想
华严
庭户
得道
迷津
有信
沉醉
前尘
坐忘
胜概
沈醉
生面
究竟
佳境
化城
《國語辭典》:遐想  拼音:xiá xiǎng
超越现实的思索或想像。《晋书。卷七九。谢安传》:「尝与王羲之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也作「遐思」。
《漢語大詞典》:华严(華嚴)
(1).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简称。有三种译本。 宋 陈师道 《谢寇十一惠端砚》诗:“敢书细字注鱼虫,要传《华严》八千偈。”
(2).佛教语。天台宗所说“五时”教之一。指 释迦牟尼 成道之初在菩提树下所说的大乘无上法门。因其高深,解悟者少。 清 龚自珍 《〈妙法莲华经〉四十二问》:“ 隋 以来判教诸师,皆曰‘华严’日出时,‘法华’日中时,‘涅槃’日入时。”
(3).指华严宗所说的大乘境界。 康有为 《与菽园论诗兼寄任公孺博曼宣》诗之二:“华严帝网重重现,广乐钧天窃窃听。”
《國語辭典》:庭户(庭戶)  拼音:tíng hù
门户。宋。苏轼越州张中舍寿乐堂〉诗:「高人自与山有素,不待招邀满庭户。」也称为「门庭」、「户庭」。
《國語辭典》:得道  拼音:dé dào
1.行事合于正道。《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寻获道路。《韩非子。说林》:「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3.道家指道术修鍊完成。《抱朴子。内篇。明本》:「上士得道于三军,中士得道于都市,下士得道于山林。」
4.佛家谓證悟、解脱烦恼。南朝陈。文帝〈大通方广忏文〉:「闻名者离尘,受持者得道。」
《國語辭典》:得道多助  拼音:dé dào duō zhù
站在正义的一方行事,就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國語辭典》:迷津  拼音:mí jīn
1.迷失渡头所在。唐。孟浩然 南还舟中寄袁太祝诗:「桃源何处是?游子正迷津。」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八出:「原是看花洞里人,重来那得便迷津。」
2.引申为错误的道路或方向。《红楼梦》第五回:「警幻道:『此即迷津也。深有万丈,遥亘千里,中无舟楫可通。』」
《國語辭典》:迷宫(迷宮)  拼音:mí gōng
1.转弯抹角,令人扑朔迷离,难辨方向与出口的道路。如:「这游乐场的迷宫设施很复杂。」
2.令人混乱,无法釐清态势的局面。如:「如今的情况这般混乱,我好像陷入迷宫中了。」
《漢語大詞典》:有信
(1).古代哲学概念。谓真实可以感知的境界。老子:“道之为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庄子·大宗师:“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
(2).有信用。汉书·高帝纪下:“上曰:‘ 豨 尝为吾使,甚有信。’”
(3).谓有规律;按时。 宋 苏轼 《次韵张十七九日赠子由》:“官事无穷何日了,菊花有信不吾期。”
(4).有信息。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 安太太 听了这话,明白是 何小姐 有了喜了,自己有信儿抱孙子了,才觉有些欢喜。”
《國語辭典》:沉醉  拼音:chén zuì
1.喝酒酣醉。《晋书。卷四四。华表传》:「峤性嗜酒,率常沉醉。」《儒林外史》第一回:「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2.醉心于某种事物或沉浸在意境中。如:「他沉醉在美妙的旋律中。」
《國語辭典》:前尘(前塵)  拼音:qián chén
1.佛教用语。佛家指人世间当前虚妄的尘境。语出《楞严经》卷二:「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
2.往事、旧事。如:「回首前尘,恍如一梦。」
《國語辭典》:坐忘  拼音:zuò wàng
语出《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指静坐时,物我两忘,与道冥合。唐。孟浩然 游精思题观主山房诗:「渐通玄妙理,深得坐忘心。」
《國語辭典》:胜概(勝概)  拼音:shèng gài
美好的景物或境况。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诗:「胜概日相与,思君心郁陶。」唐。杜甫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诗:「故山多药物,胜概忆桃源。」
《漢語大詞典》:沈醉
亦作“沉醉”。
(1).大醉。三国志·蜀志·蒋琬传:“ 先主 尝因游观奄至 广都 ,见 琬 众事不理,时又沉醉。 先主 大怒,将加罪戮。” 唐 李商隐 《龙池》:“夜半宴归宫漏永, 薛王 沉醉 寿王 醒。”《水浒传》第三九回:“独自一个,一杯两盏,倚阑畅饮,不觉沉醉。” 巴金 《醉》:“我至今还记得我第一次的沉醉。”
(2).比喻深深地迷恋某种事物或沉浸在某种境界当中。 柔石 《二月》四:“他弹了数首浪漫主义的作家底歌,竟使 陶岚 听得沉醉了。” 丁玲 《韦护》第三章:“他不能不重视这最使他沉醉,使他忘记一切不愉快的时日。”
《國語辭典》:生面  拼音:shēng miàn
新境界。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
《國語辭典》:究竟  拼音:jiù jìng
1.穷尽、推求到完全明白。《后汉书。卷六○上。马融传》:「于是流览遍照,殚变极态,上下究竟。」
2.完毕、结束。《三国志。卷五四。吴书。鲁肃传》:「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
3.到底。《文明小史》第一七回:「世兄究竟到那里去的,以后出门总得在匮上留个字,省得要先生操心。」
4.真相、结果。《文明小史》第九回:「教士听了诧异,急急同著刘伯骥奔进城门,意思想见知府问个究竟。」
《國語辭典》:佳境  拼音:jiā jìng
1.风景好的地方。唐。杜甫 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诗四首之四:「幽独移佳境,清深隔远关。」
2.美好的境地。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问所以,云:『渐至佳境。』」
《漢語大詞典》:化城
(1).一时幻化的城郭。佛教用以比喻小乘境界。佛欲使一切众生都得到大乘佛果。然恐众生畏难,先说小乘涅槃,犹如化城,众生中途暂以止息,进而求取真正佛果。见《法华经·化城喻品》。 南朝 宋 谢灵运 《缘觉声闻合赞》:“厌苦情多,兼物志少。如彼化城,权可得寳。诱以涅槃,救尔生老。” 唐 朱子奢 《豳州昭仁寺碑》:“慧刀已裂,化城斯引。” 清 龚自珍 《支那古德遗书序》:“导之也有师,扶持之也有相,尚犹虑夫涉之也有浅深,閲之也有久暂,则有诸境以为之策,有化城以为之止息,乃有大事因缘以为之归墟。”
(2).指幻境。 元 张仲深 《送全上人》诗:“自知浮世一化城,愿结跏趺面墙坐。”
(3).指佛寺。 唐 王维 《登辨觉寺》诗:“竹径从初地,莲峰出化城。” 唐 刘禹锡 《贾客词》:“邀福祷波神,施财游化城。” 明 何景明 《贤隐寺次刘朝信》诗:“化城依宿处,自学此身閒。”
(4).指海市蜃楼。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四:“若九春三秋,天景清丽,必有素雾自岊起,须臾粉堞青甃,弥亘数里,楼臺轇葛,殊木异葩,数息中,雾气散漫,不復见矣,谓之化城。”
(5).古寺名。废址在今 安徽 当涂 。 唐 李白 《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诗:“ 化城 若化出,金榜天宫开。” 王琦 注引《太平府志》:“古 化城寺 ,在府城内 向化桥 西 礼贤坊 , 吴大帝 时建,基址最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