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天地 拼音:tiān dì
1.天空与地表。《易经。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文心雕龙。原道》:「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
2.天下、世界。汉。张衡〈南都赋〉:「方今天地之睢剌,帝乱其政,豺虎肆虐,真人革命之秋也。」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六。韦楚老》:「陈胜城中鼓三下,秦家天地如崩瓦。」
3.比喻相差极远。《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清。魏源〈太室北溪石淙谷序〉:「自此峡出,旷然禾畴,与峡中个一天地。」
4.境界、境地。唐。李白 山中问答诗:「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5.指天地间的神灵。《金瓶梅》第三五回:「遇閒时,在吴先生那里一年打上个醮,答报答报天地就是了。」《红楼梦》第六九回:「于是天地前烧香礼拜,自己通陈祷告。」
2.天下、世界。汉。张衡〈南都赋〉:「方今天地之睢剌,帝乱其政,豺虎肆虐,真人革命之秋也。」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六。韦楚老》:「陈胜城中鼓三下,秦家天地如崩瓦。」
3.比喻相差极远。《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清。魏源〈太室北溪石淙谷序〉:「自此峡出,旷然禾畴,与峡中个一天地。」
4.境界、境地。唐。李白 山中问答诗:「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5.指天地间的神灵。《金瓶梅》第三五回:「遇閒时,在吴先生那里一年打上个醮,答报答报天地就是了。」《红楼梦》第六九回:「于是天地前烧香礼拜,自己通陈祷告。」
《國語辭典》:水火 拼音:shuǐ huǒ
1.水与火。比喻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物品。《书经。大禹谟》:「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东观汉记。卷一六。郑众传》:「单于大怒,围守闭之,不与水火。」
2.比喻烹调饮食。《周礼。天官。亨人》:「亨人掌共鼎镬,以给水火之齐。」
3.比喻灾难。《孟子。滕文公下》:「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老残游记二编》第六回:「承你从水火中搭救我出来,一天恩德未报,我万不能出家。」
4.比喻彼此不能相容。《左传。昭公十三年》:「众怒如水火焉,不可为谋。」《三国志。卷三七。蜀书。庞统传》南朝宋。裴松之。注:「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
5.大小便的隐语。《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七:「亦且终日相处,这些细微举动,水火不便的所在,那里妆饰得许多来?」
2.比喻烹调饮食。《周礼。天官。亨人》:「亨人掌共鼎镬,以给水火之齐。」
3.比喻灾难。《孟子。滕文公下》:「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老残游记二编》第六回:「承你从水火中搭救我出来,一天恩德未报,我万不能出家。」
4.比喻彼此不能相容。《左传。昭公十三年》:「众怒如水火焉,不可为谋。」《三国志。卷三七。蜀书。庞统传》南朝宋。裴松之。注:「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
5.大小便的隐语。《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七:「亦且终日相处,这些细微举动,水火不便的所在,那里妆饰得许多来?」
《國語辭典》:知止 拼音:zhī zhǐ
1.适可而止,不作无限的要求。《老子》第四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四游记。东游记。第四回》:「知止不求才,金睛半倦开,振衣千仞冈,何必恋尘埃?」
2.知其所应止之处。《礼记。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宋。朱熹〈章句〉:「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
2.知其所应止之处。《礼记。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宋。朱熹〈章句〉:「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
《漢語大詞典》:塞垣
(1).本指 汉 代为抵御鲜卑所设的边塞。后亦指 长城 ;边关城墙。 汉 蔡邕 《难夏育上言鲜卑仍犯诸郡》:“ 秦 筑长城, 汉 起塞垣,所以别外内异殊俗也。”《文选·鲍照〈东武吟〉》:“始随 张校尉 ,占募到 河 源;后逐 李轻车 ,追虏穷塞垣。” 张铣 注:“塞垣, 长城 也。” 金 元好问 《发南楼度雁门关》诗之二:“总为古来征戍苦,宿云常傍塞垣低。” 明 何景明 《陇右行送徐少参》:“ 陇右 地, 长安 西行一千里, 秦 日 长城 号塞垣, 汉 时故郡称 天水 。”
(2).指北方边境地带。 前蜀 韦庄 《送人游并汾》诗:“风雨萧萧欲暮秋,独携孤剑塞垣游。” 宋 张元干 《石州慢·己酉秋吴兴舟中作》词:“两宫何处?塞垣祗隔 长江 ,唾壶空击悲歌缺。” 明 唐顺之 《条陈蓟镇练兵事宜》:“请於塞垣无事之时,抽调镇兵一枝两枝至京师,令大臣於教场閲视其果练与否而明詔严赏罚之。”
(2).指北方边境地带。 前蜀 韦庄 《送人游并汾》诗:“风雨萧萧欲暮秋,独携孤剑塞垣游。” 宋 张元干 《石州慢·己酉秋吴兴舟中作》词:“两宫何处?塞垣祗隔 长江 ,唾壶空击悲歌缺。” 明 唐顺之 《条陈蓟镇练兵事宜》:“请於塞垣无事之时,抽调镇兵一枝两枝至京师,令大臣於教场閲视其果练与否而明詔严赏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