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基层组织(基层组织)  拼音:jī céng zǔ zhī
最下层的政治或社会组织,如邻、里等。
《漢語大詞典》:轨伍(軌伍)
指古代户口编制中的基层组织。以五人为伍,五家为轨。 汉 贾谊 新书·辅佐:“典方典容仪,以掌诸侯、远方之君,譔之班爵、列位、轨伍之约,朝覲、宗遇、会同、享聘、贡职之数。”
《國語辭典》:比邻(比鄰)  拼音:bì lín
1.近邻。《文选。曹植。赠白马王彪诗》:「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唐。王勃 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相邻近。如:「比邻星」、「这两栋比邻的房屋格局和价码都差不多。」
《國語辭典》:小队(小隊)  拼音:xiǎo duì
队伍的编制单位。其人数不多,便于管理。
《漢語大詞典》:一比
(1). 周 代地方的基层组织,五家为一比。《周礼·夏官·序官》“五人为伍” 汉 郑玄 注:“伍一比……家所出一人”。
(2).封建时代的刑名,指一次拷打追比。《醒世姻缘传》第六三回:“这 素姐 又甚是恶毒,一日一比,也就打得身无完肤。”儒林外史第八回:“三日五日一比。用的是头号板子,把两根板子拿到内衙上秤,较了一轻一重,都写了暗号在上面。”
《漢語大詞典》:约正(約正)
旧时地方基层组织的头目。 清 严如熤 三省边防备览·策略:“既无约正等人为之稽查,兵役巡逻亦所不及。” 彭湃 《海丰农民运动》:“等过了一个星期又无消息,乃又召集四十馀家的农民,并请了该城里的约正和地保、更练等到地主的家里去。”
《國語辭典》:火长(火長)  拼音:huǒ zhǎng
1.古代军队中的小首领。宋。苏辙 论雇河夫不便劄子:「七百里至一千里以上,每夫日纳钱三百文,省团头倍之,甲头、火长之类增三分之一。」
2.泛指兵卒。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二五。火长》:「今人谓兵为户长,亦曰火长。」
3.导航者。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二。江海船舰》:「风雨晦冥时,唯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釐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
《漢語大詞典》:党族(黨族)
(1).党与和亲族。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立元神:“释其讎怨,视其所争。差其党族,所依为臬。据位治人,用何为名。累日积久,何功不成?”
(2).古代居民的基层组织。《北史·拓跋孝友传》:“令制百家为党族,二十家为閭,五家为比隣。”
《國語辭典》:村长(村長)  拼音:cūn zhǎng
管理一村事务的人。也称为「村董」、「村正」。
《漢語大詞典》:排甲
旧时居民基层组织。亦指其长官。 明 刘基 《陈太初充兵应点作诗戏之》:“忽闻巷长呼排甲,急换戎装出荷殳。” 明 沈榜 《宛署杂记·铺行》:“国初悉城内外居民,因其里巷多少,编为排甲,而以其所业所货註之籍。”《六部成语注解·户部·总甲》:“各大村镇,每村地分数甲数十百家,每甲之中又分某乡某排,一排之中有排甲,稽察一乡之中,设乡约约束。”清史稿·食货志一:“盐塲井灶,另编排甲。”
《國語辭典》:上访(上訪)  拼音:shàng fǎng
指人民群众到上级机关反映问题并要求解决的行为。
《國語辭典》:支部  拼音:zhī bù
某些党派、团体组织的分支机构。
《漢語大詞典》:牙首
行会基层组织的负责人。 廖献周 等《广州工人参加三元里抗英情况调查记·第三次访问》:“由牙首向各工人收钱设筵,牙首是轮流担任的。”
《漢語大詞典》:团委
“团的基层委员会”的简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基层组织。由团员大会或团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任期两年或三年。一般设书记、副书记及委员。一般团员超过一百人以上的单位可设立团委。团委下设若干总支或支部。
《漢語大詞典》:鸟了帅(鳥了帥)
古代 流求国 村一级的首领。后亦泛指异国基层组织的首领。隋书·东夷传·流求:“国有四五帅,统诸洞,洞有小王。往往有村,村有鸟了帅,并以善战者为之,自相树立,理一村之事。” 清 黄遵宪 《锡兰岛卧佛》诗:“是虽蛮夷长,窃号公侯伯,比古小诸侯,尚足称蒲璧。其他鸟了帅,争亦附商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