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704,分114页显示  上一页  23  24  25  26  27  29  30  31  32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缒城
广城
朱城
穷城
八城
死城
惟城
戍城
竹城
莲城
城郛
鼓城
鹤城
五字城
护城
《漢語大詞典》:缒城(縋城)
由城上缘索而下。旧唐书·李绛传:“ 絳 初登陴,左右请 絳 縋城,可以避免, 絳 不从。” 宋 沈括 梦溪笔谈·人事一:“此卒夜縋城走,投 曹翰 ,具言城中虚实。”
分類:城上而下
《漢語大詞典》:广城(廣城)
古关名。 汉 末为镇压 黄巾 起义军设置的八关之一。后汉书·灵帝纪“置八关都尉官” 唐 李贤 注:“八关谓 函谷 、 广城 、 伊闕 、 大谷 、 轘辕 、 旋门 、 小平津 、 孟津 也。”
《漢語大詞典》:朱城
指宫城。 南朝 梁 庾肩吾 《春日》诗:“影出朱城外,香归青殿中。” 唐 骆宾王 《上吏部侍郎帝京篇》:“丹凤朱城白日暮,青牛紺幰红尘度。” 唐 李贺 《春昼》诗:“朱城报春更漏转,光风催兰吹小殿。” 王琦 注:“朱城,紫禁也。”
分類:宫城
《漢語大詞典》:穷城(窮城)
历尽边城。亦指边城;危城。艺文类聚卷五九引 汉 史岑 《出师颂》:“况我将军,穷城极边。” 晋 潘岳 《马汧督诔》:“愜愜穷城,气若无假。”
分類:历尽边城
《骈字类编》:八城
战国策:昭阳为楚伐魏,覆军杀将,得八城,移兵而攻齐。陈轸为齐王使,见昭阳,再拜,贺战胜。起而问:楚之法,覆军杀将,其官爵何也?昭阳曰:官为上柱国,爵为上执圭。 史记秦本纪:夷吾使人请秦,求入晋,于是缪公许之,使百里傒将兵送夷吾。夷吾谓曰:诚得立,请割晋之河西八城与秦。及至,已立为使丕郑谢秦背约,不与河西城,而杀里克。经又奂攻楚,取八城。魏书静帝纪见三地下。 隋众目录:十支居士八城人经中阿含别品异译。
《漢語大詞典》:死城
已无人居住或毫无生气的地方(如一个被废弃的城市或市镇)
《漢語大詞典》:惟城
汉 王莽 时所称九州内外区域名之一。参见“ 惟藩 ”。
《漢語大詞典》:惟藩
《诗·大雅·板》:“价人维藩,大师维垣,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寧,宗子维城。”维,一本作“ 惟 ”。 王莽 时仿古代六服,以“惟城”、“惟寧”、“惟翰”、“惟屏”、“惟垣”、“惟藩”称九州内外区域。《汉书·王莽传中》:“九州之内,县二千二百有三。公作甸服,是为惟城;诸在侯服,是为惟寧;在采、任诸侯,是为惟翰;在宾服,是为惟屏;在揆文教,奋武卫,是为惟垣;在九州之外,是为惟藩:各以其方为称,总为万国焉。”参见“ 六服 ”。
《漢語大詞典》:戍城
边城。逸周书·大匡:“滞不转留,戍城不留。” 朱右曾 校释:“戍城,边城。” 宋 范仲淹 《书环州马岭镇夫子庙碑阴》:“过 马岭镇 ,四望族落,皆镇之属 羗 。而戍城之中,有夫子庙貌。”
分類:边城
《骈字类编》:竹城
明一统志:竹城在江宁府高淳县东南六十里。
《骈字类编》:莲城(莲城)
宋史地理志:汀州县五。南渡后,增县一:莲城本长汀莲城堡,绍兴二年升县。 元史地理志:汀州路莲城。明一统志:莲城堂在处州府治南园,宋乾道中范成大建。 薛应旂丽水山川志见茭山下。 楼钥王成之给事囿山堂诗:莲城山固多,此地要称最。
《漢語大詞典》:城郛
(1).城郭;城墙。新唐书·窦群传:“会水坏城郛,调 谿洞 群蛮筑作,因是群蛮乱,贬 开州 刺史。”
(2).泛指城市。 清 伍观澜 《西炮台行为提督张公作》诗:“是时金鼓喧城郛,大吏仓皇挈妻孥。”
《骈字类编》:鼓城
宋书萧思话傅:诏曰:得抚军将军思话启事,碻磝一拔,士卒疲劳,且班师清济,更图进讨。此镇山川严阻,控临河朔,形胜之要,擅名自古,宜除其授,以允望实。思话可解徐州为莫州,馀如故。鼓城文武,复量分配。十道志:鼓城县,春秋鼓子之邑,汉下曲阳之地。 明一统志:鼓城山在真定府晋州西五里古坡城。
《漢語大詞典》:鹤城(鶴城)
(1).古地名。约在今 河南省 睢县 西南。史记·卫康叔世家“ 懿公 即位,好鹤” 唐 张守节 正义引《括地志》:“故 鹤城 在 滑州 匡城县 西南十五里……俗传 衞懿公 养鹤於此城,因名也。”
(2).指 扬州 。典出 南朝 梁 殷芸 《小说》卷六:“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愿为 扬州 刺史,或愿多貲财,或愿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 扬州 。’” 宋 王奕 《贺新郎·题扬州琼花观》词:“禁苑岂无新雨露,底事刚移不去,偏恋定 鹤城 抷土。”
《漢語大詞典》:五字城
五言城。 宋 张侃 《梁湖夜望》诗:“偶来又得诗中计,久矣难成五字城。”参见“ 五言城 ”。
《漢語大詞典》:五言城
谓五言佳作。 宋 赵蕃 《送刘伯瑞》诗之一:“长怀 远斋 老,赠我五言城。”
分類:五言佳作
《分类字锦》:护城(护城)
宋史韩世忠传:从刘延庆筑天降山砦,为贼所据。世忠夜登城,割护城毡以献。
宋史河渠志:淳熙八年,襄阳府守臣郭杲修护城堤,以捍江流。继筑救生堤为二闸,一通于江,一达于壕。当水涸时,导之入壕,水涨时,放之于江。自是水虽至堤,无湍悍泛滥之患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