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垂柳  拼音:chuí liǔ
杨柳科「垂杨柳」、「柳树」的别名。参见「柳树」条。宋。欧阳修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词:「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国语辞典》:绿杨垂柳(绿杨垂柳)  拼音:lǜ yáng chuí liǔ
绿色的杨树,下垂的柳条。《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才见绿杨垂柳,影迷几处之楼台;那堪啼鸟落花,知是谁家之院宇?」
《分类字锦》:垂柳阴森(垂柳阴森)
刘筠 垂柳阴森院,游丝旷荡春。
分类:庭院
《分类字锦》:垂柳萦池(垂柳萦池)
谢偃观舞赋:舒类飞霞曳清汉,屈若垂柳萦华池。
分类:
《國語辭典》:垂杨(垂楊)  拼音:chuí yáng
杨柳科「垂杨柳」、「柳树」的别名。《老残游记》第二回:「到了济南府,进得城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比那江南风景觉得更为有趣。」参见「柳树」条。
《國語辭典》:青丝(青絲)  拼音:qīng sī
1.青绿色的丝绳。《乐府诗集。卷二十八。相和歌辞三。古辞。陌上桑》:「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宋。陈亮〈水龙吟。闹花深处层楼〉词:「金钗斗草,青丝勒马,风流云散。」
2.黑色的头发。唐。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红楼梦》第二一回:「平儿收拾贾琏在外的衣服铺盖,不承望枕套中抖出一绺青丝来。」
3.青梅等果物切成的细丝,用以点缀在食品上。
《漢語大詞典》:青丝白马(青絲白馬)
南朝 梁 普通 年间,“有童謡曰:‘青丝白马 寿阳 来。’”其后 侯景 作乱,乘白马以青丝为缰,兵皆青衣,从 寿春 进军 建康 。见《梁书·侯景传》《隋书·五行志上》。后因以“青丝白马”指作乱的人。 唐 杜甫 《青丝》诗:“青丝白马谁家子,粗豪且逐风尘起。” 仇兆鳌 注:“此诗讽 僕固怀恩 也。首以 侯景 之乱,比其犯顺。”亦省作“ 青丝 ”。
《國語辭典》:柳丝(柳絲)  拼音:liǔ sī
形容柳枝细长如丝。唐。白居易 杨柳枝词八首之八:「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唐。温庭筠 杨柳诗八首之二:「南内墙东御路旁,预知春色柳丝黄。」
《國語辭典》:柔条(柔條)  拼音:róu tiáo
柔软的枝条。《文选。陆机。文赋》:「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文选。左思。杂诗》:「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
《國語辭典》:烟穗(煙穗)  拼音:yān suì
茂密的枝条。南唐。李煜柳枝。风情渐老见春羞〉词:「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穗拂人头。」
《漢語大詞典》:烟柳(煙柳)
亦作“烟柳”。 烟雾笼罩的柳林。亦泛指柳林、柳树。 唐 张仲素 《春游曲》之一:“烟柳飞轻絮,风榆落小钱。” 宋 惠洪 《青玉案·和贺方回韵》词:“緑槐烟柳长亭路,恨取次分离去,日永如年愁度。” 元 张可久 《小桃红·春深》曲:“一汀烟柳锁春宵,添得杨花闹。” 清 沈雄 《金明池·秣陵怀古》词:“最伤心,烟柳 臺城 ,儘巷口 乌衣 ,兴亡难诉。”
《漢語大詞典》:烟缕(煙縷)
亦作“烟缕”。
(1).袅袅上升的细长烟气。 五代 王周 《道院》诗:“谁知是官府,烟缕满炉沉。”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十章:“ 阿兴 又狠狠地吸起烟来,默默地望着烟缕沉思起来。”
(2).指柳条。 南唐 李中 《途中柳》诗:“无人折烟缕,落日拂溪桥。”参见“ 烟柳 ”。
《漢語大詞典》:永丰坊(永豐坊)
地名。在 唐 东都 洛阳 。 白居易 曾赋《杨柳枝词》赞赏其西南角园中垂柳,因而名闻京都。 清 王士禛 《秋柳》诗之二:“若过 洛阳 风景地,含情重问 永丰坊 。”参见“ 永丰柳 ”。参阅 清 徐松 唐两京城坊考卷五。
《漢語大詞典》:柳鬟
形容垂柳的枝条。 宋 陈亮 《思佳客·春感》词:“花拂阑干柳拂空,花枝绰约柳鬟鬆。”
分類:垂柳枝条
《漢語大詞典》:永丰柳(永豐柳)
唐 时 洛阳 永丰坊 西南角园中,有垂柳一株,柔条极茂, 白居易 因赋《杨柳枝词》云:“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如丝。 永丰 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后传入乐府,遍流京师。 唐宣宗 闻之,下诏取其两枝植于禁苑中。后因以“永丰柳”泛指园柳。 宋 张先 《千秋岁》词:“ 永丰 柳,无人尽日飞花雪。”亦省作“ 永丰 ”。 陈世宜 《秋柳和渔洋》诗之三:“闻道空园在南角, 永丰 移植愿多违。”
《漢語大詞典》:蛇柳
指如蛇曲伸的垂柳条。 南朝 陈 沈炯 《十二属》诗:“龙隰远青翠,蛇柳近裴徊。”
《漢語大詞典》:泡子河
元 代开凿的 通惠河 的一段,两岸多高槐垂柳,位于 北京市 崇文门 内东城角。久已湮没。 明 刘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泡子河:“ 崇文门 东城角,洼然一水, 泡子河 也。积潦耳,盖不可河而河名。” 清 励宗万 《京城古迹考·泡子河》:“今查 崇文门 之东,贡院之南,近观象臺西侧,惟存河沟一道,南北通渠,相传是 泡子河 故蹟,而槐柳今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