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法宝坛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之略名。
毗坛
【佛学大辞典】
(地名)毗陵也。荆溪湛然居之。止观辅行序赞曰:「毗坛者,即毗陵也。亦云晋陵,今常州也。」
风轮坛
【佛学大辞典】
(杂名)坛场为半月形者。见诸部要目。
风坛
【佛学大辞典】
(术语)风者动之义,随处为本尊,谓之风坛。
息灾坛
【佛学大辞典】
(术语)修息灾法之护摩坛也。(参见:息灾法)
破坛作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解修法坛之作法也。先取去坛上之铃杵及内外之供养器等,次涂涂香于手,住于妙观察智印(或法界定印),大坛中有字,是地轮之种子也。此字变成坛,又有字,变成大风轮,吹散地轮,而破坏此坛。所谓成者必坏也。次作普印,诵缘起法身偈三度。诵已。以印左转三返,随意破坏。
秘密坛
【佛学大辞典】
(术语)修秘密法之坛场也。修护摩者曰护摩坛,作灌顶者曰灌顶坛,布置曼荼罗者曰曼荼罗坛。
秘密瑜伽坛
【佛学大辞典】
(术语)行秘密瑜伽法之坛场也。指金胎两部之曼荼罗坛而言。
梵坛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藏以为梵语,译曰默摈。众僧不与之交言语也。智者元照以为汉言,谓梵王于宫前立一坛,天众不如法者则令立坛上馀天不与之往来交语,佛依车匿比丘恶性故,制此法,又名梵天法治。长阿含经四曰:「阿难白佛言:阐拿比丘(即车匿)虏扈自用,佛灭度后,当如之何?佛告阿难:我灭度后,若彼阐拿不顺威仪不受教诫,汝等当共行梵坛罚。敕诸比丘不得与语,亦勿往反教授从事。」智度论二曰:「车匿比丘,我涅槃后,如梵天法治。」梵坛者,梵音Brahmadan!d!a,梵杖及梵法之意,罚之方法如上述,婆罗门之治法应用于佛教之僧伽也。(参见:默摈)
密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密教之祭坛也,又护摩坛也,又曼荼罗之道场也,又灌顶坛也。
密坛灌顶
【佛学大辞典】
(修法)设曼陀罗之道场而行灌顶式也。(参见:灌顶)
第二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大曼荼罗称护摩坛或灌顶坛为第二坛。大疏八曰:「阿阇梨作第二曼荼罗,与中曼荼罗相对,去大曼荼罗二肘。第二是次小之义,即是相待言之也。」
三重圆坛与四重圆坛
【佛学大辞典】
(杂语)现图曼陀罗与经疏所说异。依现图则上下四重,左右三重,故约于前后而云四重。除中院外,遍智院、金刚手院、观音院、持明院之四院为第一重,次释迦,虚空藏之二院为第二重,次文殊,除盖障,地藏,苏悉地之四院为第三重,此外金刚部众围绕四周为第四重。总之左右三重,上下四重也。因此称为四重圆坛。然据经疏有三重四重之两说。三重之说依疏六则如左图。此亦除中胎,以遍智、金刚手、观音、持明之四院为第一重,又云第一院,是为三德秘藏之内眷属。又云如来法身之智德。次以文殊,除盖障、地藏、虚空藏之四院为第二重,又云第二院。是为如来之大眷属,如来悲智之二德也。次于释迦院中摄一切之二乘八部而为第三重,又云第三院。是为一切众生喜见随类之应身等流身,又云如来外用悲德。是即三重圆坛也。大日经疏五曰:「从大日如来脐已下光明,是此第三重位。自脐已上至咽所出光明,为第二重位,自咽已上乃至于顶相之光,为第一重位。其中胎藏即是毗庐遮那自心八叶华也。」又曰:「此莲华台是实相自然智慧,莲华叶是大悲方便也。正以此藏为大悲胎藏漫荼罗之体,其馀三重是从此自證功德流出诸善知识入法界门耳。」同六曰:「三重漫荼罗所示种种类形,皆是如来一种法门身,是故悉名为佛。」同七曰:「更作深秘密释者,如三重漫荼罗中五位三昧皆是毗庐遮那秘密加持,其与相应者皆可一生成佛,何有浅深之殊?」已上,三重之明文也。然疏一云:「画作诸佛菩萨乃至二乘八部等四重法界圆坛。」同十五云:「如前所说,以身四分作四重曼荼罗。」其相违如何?三重者,中院是法界自性之体,故除之,就其流出上而立四重,又四重者,于三重加中院能所合论故也。而中院为第一重者,疏七云:「谓中胎藏毗卢遮那,第二院观音金刚手云云。」是既以观音金刚手(三重中之第一重)为第二院,则以中胎八叶为第一重可知也。又同二十云:「此八叶即是大悲藏第一重也。」
登坛受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筑高坛行授戒式之处曰戒坛,受者登此受戒也。
普门坛
【佛学大辞典】
(杂名)真言行者所入之坛场有二种之别:一云普门坛,一云尊坛。普门坛者以大日如来为中心,都会无尽诸尊之金胎两部曼荼罗是也,因之名曰都会曼荼罗。大日经二(具缘品),略出经四,教王经三(大曼荼罗广大仪轨品),苏悉地经三(灌顶坛品),瞿醯经下,陀罗尼集经十三(都会道场品)等详说之。其一尊坛者,念诵有缘一尊之坛法也,亦曰都外坛曼荼罗,即如降三世大仪轨,金刚童子经下所述者是。见秘密真言观行要览。